預防校園欺凌,共建和諧校園
——預防校園欺凌告家長書
尊敬的家長:
您好!為了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加強對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和整治,切實維護文明和諧的校園秩序,保護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根據《教育部11部門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的文件精神,結合上級教育部門對學校欺凌專項治理活動的通知要求,我校決定長期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教育活動,落實具體有效的措施?,F將《預防校園欺凌告家長書》發放在您手中,請仔細閱讀,并關注和指導孩子陽光、自信、健康、快樂成長。
一、定義:什么是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二、校園欺凌的主要原因
原因1:過分溺愛,孩子唯我獨尊。
原因2:缺少關愛,心理灰暗。有些爸媽忙于生活,忽略了對孩子的溝通和心理輔導。
原因3:學生法制觀念薄弱。
原因4:對影視、動畫、游戲的模仿。
三、校園欺凌的主要表現
罵:辱罵、中傷、譏諷、貶抑受害者
打:打架、斗毆
毀:損壞受害者的書本、衣物等個人財產
嚇:恐嚇、威脅、逼迫受害者做其不愿做的事
傳:網上傳播謠言,人身攻擊
四、警惕!可能受到校園欺凌的信號
1.身體傷痕,孩子身體表面無故出現瘀傷、抓傷等人為傷痕。
2.孩子鞋子、首飾、文具等個人物品經常丟失或破損。
3.如廁習慣改變,比如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廁所。
4.回到家常帶著傷心、沮喪情緒,很可能在學校受到言語誹謗等精神傷害。
5.任何形式的自我傷害甚至自殺行為。
6.孩子非常不想上學,甚至逃學,裝病請假。
7.不停索要、甚至偷竊家里的錢物。
8.拒絕談論學校的事情或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或閃爍其詞。
9.攜帶或試圖攜帶“保護”工具(棍子、刀等)去學校,并且表現出“受害者”的肢體語言,如拒絕眼神交流、聳肩弓身等。
10.失眠、噩夢、尿床等。
五、如何避免校園欺凌,真的遇到校園欺凌怎么辦?
(一)作為學生
1.保持鎮定。
2.求救,上學和放學路上要盡量結伴而行,避免單獨一人行走。
3.把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如遇危險情況一定要以自身安全為先,盡可能拖延或者先滿足其要求,事后再向老師或家長報告。
4.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同學之間保持良好互動關系,不要因為小事而產生怨恨。如遇矛盾,可尋求家長或老師的幫助。
5.及時報告。不管遭遇怎樣的恐嚇,一定要及時向老師或者家長報告。
6.撥打“12345”法律援助熱線等咨詢,有些學生擔心被威脅,不敢向老師、家長報告,可以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向有關機構咨詢和反映,尋求法律途徑獲得救濟。
(二)作為受害學生家長
1.直接與孩子討論。孩子會因羞恥尷尬不愿談論要適時鼓勵,讓他們知道可以信任你,隨時可以得到你的協助。
2.及時與老師和學校溝通反饋具體情況,加強孩子的行為關注及心理疏導。
3.如果施暴情形發生在往返學校的路上,應安排較年長的學生陪同上下學,或親自接送孩子直到問題解決。
4.如果孩子內向害羞而缺少社交,應多幫他安排興趣相符的社團活動,培養孩子適當的社交技巧并且建立自信心。
(三)作為施暴學生家長
1.清楚地告訴孩子你不能容許這樣的行為,決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好玩”之類的理由。
2.安排一個有效而非暴力的懲罰。
3.增強對孩子活動的掌控,花時間陪孩子并為他們制定規范。
4.與學校合作矯正孩子的攻擊行為,經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
5.避免讓孩子收看有暴力的電視影片、卡通或是玩暴力的電玩。
6.確保孩子沒有看到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家庭中暴力行為的模仿會導致他在學校使用暴力。
(四)作為教師,我們承諾
1.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向學生普及基本的法律法規,教導學生應該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2.教育學生分清是非,慎重交朋友。要鼓勵學生正確交友,交品德好行為正直的朋友,并及時掌握學生與同學交往的情況。
3.關注校園欺凌高發時段和區域,多注意,多監督,早發現、早控制。
我們共同的心聲
讓我們共同攜手,齊抓共管,杜絕校園欺凌,建設和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