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少 陽 水火之變的原因有三:
一是胃氣虛少。 根據(jù)時令和胃氣的關(guān)系,少陽為初春,為天氣始暖、萬物生發(fā)之初,故曰初陽、稚陽,對應(yīng)人體為胃虛氣少, “ 血弱氣盡、腠理開” 之時,而脾胃之氣為中焦樞機,樞轉(zhuǎn)無力 則水火郁聚停滯;
二是少陽主樞。 古人觀察日 月 星辰,將少陽歸結(jié)為由陰轉(zhuǎn)陽的樞機和節(jié)點,少陽進一步陽消陰 長則傳為以水病為主的三陰病,少陽必俱水病雛形,寒水漸盛、陽熱漸衰則為虛寒水飲的太陰病,此正為陰陽之道;
三是病在三焦。 三焦為 人體水火氣流通之所,三焦不通利則水火彌漫散聚,三焦暢通方能水火交融、陰陽自 和。
2.從第 96 條論少陽病的三焦病機
畢偉博研究發(fā)現(xiàn),張仲景的學(xué)術(shù)之“ 法” 來源于法家之“法”,而經(jīng)方條文與 方證作為 整體是可以佐證“法”的體系 存在。 小柴胡湯證作為 少 陽病的本證,其中第 96 條更是研究小柴胡湯及少陽病尤為重要的條文。 第 96 條包含 7 個“或然證”, 方后含 7個或然證的方藥加減法, 而此 7 證不僅孤立地闡 述了 證候變化的用 藥加減應(yīng)對之策, 其排列 順序卻也暗含了 少陽病三焦不利之具體病機。
可將 7 個“ 或 然證” 按照 順 序 對應(yīng) 三 焦 病 位:“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脅下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者”。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論于上焦火郁。 少陽病陽氣受縛,郁而不伸則淪為邪火,而立足于六病全局,相較于三陰病而言, 三陽 病多 為 正氣尚 未耗殆,仍能與 邪氣相搏成抗?fàn)幹畡? 邪火郁于胸中 則 發(fā)為胸?zé)?少陽為 “ 東方生升之氣” 而主升主動。 《素問· 脈解篇》云:“( 少陽) 所謂甚則 躍者, 九月 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 則 氣去陽 而之陰, 氣盛而陽 之下長,故謂躍”,少陽郁火升躍故而口 渴咽干。 此句
“胸中煩” 可發(fā)展為 邪 熱 內(nèi) 陷 中 焦、 水熱 互結(jié)的 結(jié)胸,也可因津液虛少 加重而成梔子豉湯證的 “ 心 中結(jié)痛”。 “胸中煩而不嘔”恰對應(yīng)第 96 條的“ 心煩喜嘔”,心煩和嘔吐并見提示火郁和水逆并存的 整體病機,心煩而不嘔則上焦火重而下焦水輕,為陰陽消長變化的體現(xiàn),此時去半夏之溫、人參之甘以除抱薪救火之弊,加瓜蔞實苦寒通瀉上焦郁火。
“ 或渴” 為郁火灼傷津液,故去辛溫之品, 加大人參的用 量, 以甘寒的性味涼潤生津,加苦寒之瓜蔞根清解郁火。
“或腹中 痛” 論于中 焦 胃 虛。 《 傷 寒論》 第 97條:“血弱氣盡, 腠理開, 邪 氣因 入……嘿嘿不 欲飲食……小柴胡湯主之。” 少 陽病血弱氣盡, 胃 虛而邪風(fēng)入中, 正邪 相搏, 故而默默不 欲飲食。 胃 虛本有
“腹中痛”,此腹痛因正氣不榮所致, 程度較為 輕微,疼痛綿綿時而發(fā)作, 故去黃芩以 防苦寒?dāng)∥浮?方后注明“加芍藥三兩”, 應(yīng)為 水血結(jié)滯時的 變 法, 也合乎少陽的病傳變化。
“或脅下痞硬, 或心 下悸、小便不利 ” 論于下焦水逆。 曹 穎 甫 《 經(jīng)方 實驗錄》言: “ 蓋 胸 中 屬 上焦,脅下則 由 中 焦 而達下焦, 為 下焦 水道所從出 ”,脅下痞硬則 為 水飲自 下焦 水道出 而停聚于中 焦 脅下,此類水飲停聚輕則為柴胡湯證宜以汗之,重則為十棗湯證當(dāng)峻下逐水。 水停于中焦偏外則見脅下痞硬,自 下焦沖逆至中焦偏里位則發(fā)為心下悸,停于下焦正位,水飲不化而阻隔膀胱則 為 小便不利。 原 文中加減法亦可體現(xiàn)下焦飲逆的治法, 脅下痞硬則 去甘壅之大棗,加牡蠣利水。 《傷寒論》第 395 條: “ 大病瘥后, 從腰以 下有水氣者, 牡蠣澤瀉散主之”, 即為牡蠣利水以散結(jié)之明證;心下悸、小便不利則去黃芩,因其苦寒之性不利于水飲溫化,加茯苓以淡滲利水。
“或不渴,外有微熱” 論于上焦郁火輕。 三陽病依六病次序依序病傳, 少 陽為 半表半里而以 郁火凸顯,今“口 不渴”為少陽上焦郁火未灼及津液, 而“ 外有微熱”正喻示少 陽 病逆病傳次序, 有傳至太陽 的趨勢,危亦林在《世醫(yī)得效方》中 指出: “ 身 熱不渴為表有熱”,正此象也。
“或咳”論于下焦 飲逆重。 少 陽 病 水飲起于下焦,呈沖逆之勢,水飲逆犯中焦則 “干嘔不能食”, 停于中焦與 上焦之間的脅下則發(fā)為痞硬,若水飲更盛,繼而往上凌射上焦則見咳逆。 故而去參棗姜等甘滋之品,加五味子、干姜助溫化之力 。
3.第 230 條可佐證少陽病的三焦病機
張仲景在《傷寒論》第 230 條自 注, 服小柴胡湯后“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 氣因 和”。 小柴胡 湯以柴胡為主藥,合化飲、健中 之品 共奏疏利 三焦、推陳致新之效。 分而論之,上焦既有火熱內(nèi)郁,又有自 下焦逆沖而來的水飲,其本在于陽氣的生發(fā)受礙,故而“上焦得通”則郁火自 消。 陽氣挾水飲上沖, 如若氣暢路通,自 當(dāng)化為 生理狀態(tài)的津液下灌, 澤潤周 身,此為津液得下。 《黃帝內(nèi) 經(jīng)素問 集注》曰: “( 陽明胃 氣) 亦行氣于三陽 也……此三陽 之氣, 亦胃 腑之所生也。”三陽為胃 氣多 少之形容, 而少 陽為 三陽之末,胃 虛氣少, 待 “ 谷氣來” 胃 氣得復(fù), 則 脈“徐而和”,此即胃氣因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