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風團”,中醫稱為“?癗”、“風癉”、“癮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
蕁麻疹可由多種原因引起,主要有:蚊、虱、臭蟲、毛蟲等昆蟲叮咬,冷、熱、風、日光等的物理性刺激,花粉、苧麻等植物性刺激,食入魚、蝦、蟹等“發物”,注射血清、青霉素等藥物,病灶感染或腸寄生蟲感染產生的毒性物質刺激等等。胃腸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失調,代謝障礙,神經精神創傷等也可引起蕁麻疹。
蕁麻疹的臨床特點是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鮮紅色、淡紅色或瓷白色的風團,這種風團常突然出現,數小時后又迅即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
蕁麻疹可反復發作,慢性者可反復發作數周、數月甚至數年、搔癢難忍。
風團(風癉)可發生在全身皮膚上的任何部位,粘膜也可被累及。如風團發生在胃腸道粘膜上,則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如風團發生在喉頭粘膜則可有氣悶、呼吸困難,甚至有室息的危險。
祖國醫學認為蕁麻疹主要是風、濕、熱邪蘊于肌膚所致,或血中有熱又感外風而發病。
急性蕁麻疹的中藥治療以祛風、清熱、祛濕為主:
方一:荊芥10克,防風10克,紫草30克,黃芪30克,苦參20克,地膚子20克,蒲公英20克。水煎服。
方二:麻黃10克,蟬蛻10克,連翹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蘚皮20克。水煎服。
以上兩方可任選一方內服。
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導致血虛,血虛生風,形成惡性循環,治療應加用養血滋陰的中藥,即中醫所說的“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方一:生地20克,首烏2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荊芥10克,大棗30克,人參葉30克,防風10克。水煎服。
方二:防風通圣丸(成藥),每次服10克至15克,一天服3次,開水送服。(本方尤其適用于大便秘結的蕁麻疹患者)。
方三:茵陳30克,苡仁30克,木瓜13克,防己12克,麻黃10克,桂枝10克,防風10克,地龍10克,蛇蛻6克。水煎服(本方尤其適用于兼有風濕性關節炎的慢性蕁麻疹患者)。
蕁麻疹的中藥治療主要采用內服法,如皮膚瘙癢難忍,也可選用紫背浮萍、葎草、蒼耳草、荊芥、紫蘇葉、百部等中草藥(任選1~2種)各120克煎湯外洗。
也可用活蟾蜍3~4只,去其內臟,洗凈后置砂罐內煮極爛,用布濾去渣,留湯外用。蕁麻疹多的部位,可每日用此湯淋洗一次。蕁麻疹少,用棉花蘸湯外搽,每日3~4次,治療當日即能止癢,連用3~4日蕁麻疹全部消失。
對蕁麻疹的治療,重要的一條是要尋找并去除致病原因及一切可疑的誘因。
臨床上還有一種巨大蕁麻疹(又叫血管神經性水腫),局部皮膚大片腫脹,直徑可達數厘米,明顯高出皮面。光滑發亮,顏色多為淡紅色,觸之堅實或具有彈性,常發生在嘴唇、眼臉,外陰和四肢等處。腫脹要持續數日才消退,無其他全身癥狀。對這種巨大蕁麻疹,可用下列方劑治療:
處方:黃芪30克,麻黃10克,連翹10克,赤小豆30克,浮萍10克,防已12克,苡仁30克,丹皮10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