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基本屬性有性味歸經以及功效主治。其中性味是中藥的最基礎的屬性,是藥物性質的歸納總結。若不知藥物,即使方劑再好,不能因人而異,不懂得靈活調整應用,也只能是偏方,病治好了就好了,沒治好也沒辦法調整用藥,中成藥就有此弊端。#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
中藥學
作為中藥最為基礎的篇章,我們本篇介紹中藥的四氣五味。四氣指藥性,一般根據從涼到熱分為寒、涼、溫、熱。說是四氣,其實有些藥物沒有明顯的寒熱偏性,所以藥性還有一種叫平,而沒有寒熱偏性的性平藥物,往往能成為藥食兩用的中藥,就比如我們前面講過的枸杞,就是性平味甘的中藥。
枸杞性平,無寒熱偏性
《黃帝內經》記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記載“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藥物的寒熱偏性,是治療身體疾病異常狀態的中藥因素,比如中醫講風寒感冒,發熱、怕冷、頭身疼痛、流清鼻涕,就用發散風寒的麻黃,桂枝等辛溫解表的藥。中醫有八綱辯證,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寒熱一定要分清,否則適得其反。
桂枝性溫,故能疏散風寒,溫通經脈
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味,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五味并不一定是藥材的本身味道,而是藥物性能的總結。
酸味藥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夠斂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止帶,用于多汗癥,肺虛咳喘證,腎精不固導致的遺精帶下病等。酸味藥舉例:五味子,山茱萸,烏梅等。
烏梅酸澀
苦味藥往往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能夠清內腑實熱,還能燥濕化痰。多用來治療熱證,火證,濕熱證等。例如黃芩、黃連、黃柏,大黃、梔子等。
梔子味苦
甘味藥一般具有滋補和緩急止痛的作用,大部分補虛藥都味甘,同時甘味藥還能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典型代表就是甘草,為啥諸多藥方中用到甘草,因為甘草能調和諸藥,解藥物毒性。
甘草味甘調和藥性,解藥毒
辛味藥主行散。具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的作用,像麻黃、桂枝等發散風寒的藥,和行氣的川芎等均具有辛性。
咸味藥多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典型代表就是芒硝,大承氣湯用大黃泄火通便,也需芒硝軟化大便。還有咸味的昆布,善于治療痰飲水腫,瘰疬癭瘤,即現代的甲狀腺腫,淋巴結腫等堅硬地塊。
昆布味咸,可軟堅散結
五味藥性總結:酸收澀 苦燥濕 甘緩急 辛發散 咸軟堅。
中醫治療有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這些治療方法離不開中藥的四氣五味。
需要注意的是,中醫是經驗醫學,中藥的四氣五味是對藥物藥性的高度總結,是為了便于學習,就像扎辮子穿裙子的一般是女孩一樣,是經驗,所以也會有例外。五味并不一定是藥物本身的滋味,而且五味往往并不是單一出現的。比如前面講過的桃仁,同時兼具苦和甘的藥味,而柴胡同時兼具苦和辛的藥味。
柴胡味辛且苦
總結一下,中藥的四氣五味是中醫對于中藥性質的分類概括,五味并不一定是藥物本身的滋味,所以同類性味的中藥往往有一定的共性,這是便于記憶而用的并非必然。只有掌握了大部分藥物的規律,再拿出個別特殊的藥,就容易掌握了。中藥的四氣五味是學習中醫中藥的基礎,掌握了共性以后,學習中藥能事半功倍。后面有空我們再講講藥物的歸經和升降浮沉。
向往的生活就是左手書右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