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營衛生會篇》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無者勿也;無,就是“勿”的意思,不要,不要這么做;
這句話簡單理解:
已經失血過多的病人,就不要再對他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已經大汗傷津的病人,就不要再使用耗傷陰血的方法治療;
也就是簡明直白的說明了,血和汗有直接的關系,發汗能夠對血液造成影響,耗血能夠對汗造成影響。
就好像你有100塊,其中50塊是必須存下才能活命的生活費,剩下的50塊要用來買筆和本,如果你一下花多了,買了50塊錢的筆,你就沒有余錢買本了,如果非要買本,就只能拿剩下的用來活命的50塊錢去買,這樣,買是買了,但性命堪憂了。反之亦然。
如果正好各花25塊分別買了筆和本,這樣就和諧了!
失血過多和大汗傷津就像是一次性的投入是50和0,因為一方面嚴重,另一方面就不要動了!
因為同樣是錢,只是買的東西不一樣,表現出來的不一樣,但本質上加起來的總和是有限的!
再看一個字:奪
個人覺得這個字要比虧、虛、耗、損、傷等,表達意思的程度要更嚴重一些。
所以,這句話里的失血和傷津都是極其嚴重的程度
那么就有人問了,如果不嚴重的話,那“失血者稍汗,傷津者耗血”能不能成立。
我覺得還是要看疾病的程度和血、汗損傷的程度來定,如果只是輕微的損耗,就要根據病情的需要,可以適當的從血與汗之間不同的角度著手治療,同時注意補益,保存好剩下的50塊生活費,衡量利與弊,再作決定,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歡迎討論。
以上只是想說明:血和汗,實屬一窩。
《內經》提出:“血汗同源” 的 學 術 觀 點。
《靈樞·邪客篇》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
《靈樞·決氣篇》亦說:“膝理發泄,汗出漆臻,是謂津。”
說明血與汗是出自同一本源,并明確提出,汗是由津液所化生,而津液又是血液生成的主要物質基礎。
即“血與汗同源而異流”
《內經·五臟別論篇 》說:“陽加于陰謂之汗。”
說明了出汗了原理,陽指衛陽,陰指營陰,說明汗存在于營隊之內,通過衛陽的陽氣蒸化作用來提取營陰血液中的汗液,再通過衛氣布散、腠理開合而排出體外。
正如桂枝湯的一大神奇功效:調和營衛。 營衛失和則見盜汗或自汗。
再看今天談的這句話,血、汗均屬人體陰液,誤汗使大汗琳滴,動血使失血過多,均是在傷體內的陰液,總和不變,動哪一方面都是在加重傷陰。
由此可見,血和汗息息相關,不可分離。
《傷寒論》: “扶陽氣, 保胃氣,存津液”“衄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
溫病學家倡導“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這些都是對血汗同源理論進一步提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