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疾病的過程包括診察疾病和辨識證候兩個方面?!?strong>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學說用于疾病的診斷,主要包括.分析四診所收集的資料和概括各種證候的陰陽屬性兩個方面。
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各種資料,包括即時的癥狀和體征,以陰陽理論辨析其陰陽屬性。
色澤分陰陽:觀察色澤的明暗,可以辨別病情的陰陽屬性。色澤鮮明為病屬于陽;色澤晦暗為病屬于陰。
氣息分陰陽:觀察呼吸氣息的動態,聽其發出的聲音,可以區別病情的陰陽屬性。語聲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動者,多屬實、屬熱,為陽;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者,多屬虛 屬寒,為陰。呼吸微弱,多屬于陰證;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多屬于陽證。
動靜喜惡分陰陽:了解患者的動靜、喜惡等情況,也可以區分病證的陰陽屬性。如躁動不安屬陽,蜷臥靜默屬陰;身熱惡熱屬陽,身寒喜暖屬陰等等。
脈象分陰陽:辨脈 動態至數形狀也可以分辨病證的陰陽屬性。如以部位分,寸為陽,尺為陰;以動態分,則至者為陽,去者為陰;以至數分,則數者為陽,遲者為陰;以形狀分,則浮大洪滑為陽,沉澀細小為陰。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確定證候是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核心。在臨床辨證中,陰陽學說用陰陽來概括分析錯綜復雜的各種證候。只有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簡馭繁。所以辨別陰證、陽證是診斷疾病的重要原則,在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如八綱辨證中,表證、熱證 屬陽:里證、寒 虛證屬陰。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在臟腑辨證中,臟腑精氣陰陽失調可以表現出許多復雜的證候,但概括起來,無外乎陰陽兩大類。如在虛證分類中,心有心精 虛、心陰虛和心陽虛之分。精血津液與氣相較,精血津液主靜而屬陰,氣主動而屬陽。
總之,陰陽學說廣泛應用于四診和辨證之中,只有辨清陰陽,才能正確分析和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故《景岳全書·傳忠錄上·陰陽》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設能明徹陰陽,則醫理雖玄,思過半矣。
調整陰陽,使之保持或恢復相對平衡 陰平陽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陰
養生,又稱 保生目的是防病。注重養生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則就是 即遵循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來調理人體之陰陽,使人體中的陰陽與四時陰陽的變化相適應,以保持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依據“春夏養陽,秋冬養”的原則,對“能夏不能冬”的陽虛陰盛體質者,夏用溫熱之藥預培其陽,則冬不易發病;對“能冬不能夏”的陰虛陽亢體質者,冬用涼潤之品預養其陰,則夏不得發病。此即所謂“冬病夏治”、“夏病冬養”之法。
由于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而偏勝偏衰和互損又是其基本表現形式,因而在把握陰陽失調狀況的基礎上,用藥物、針灸等方法調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損,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p>
阻偏盛的治療原則一陰陽偏盛形成的是實證,故總的治療原則是“實則瀉之”即損其有余。分而言之,陽偏盛導致的實熱證,用“熱者寒之”的治療方法;陰偏盛導致的實寒證,用“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若在陽盛或陰盛的同時,由于“陽勝則陰病”或“陰勝則陽病”而出現陰虛或陽虛時,則又當兼顧其不足,于“實者瀉之”之中配以滋陰或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出現的是虛證,故總的治療原則是“虛則補之”),即補其不足。分而言之,陰偏衰產生的是“阻虛則熱”的虛熱證,治療當滋陰制陽,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治法,《內經》稱之為“陽病治陰“陽偏衰產生的是“虛寒證,治療當扶陽抑陰,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內經》稱之陰病治陽”。
陰陽互損的治療原則:陰陽互損導致陰陽兩虛,故應采用陰陽雙補的治療原則。陰陽兩虛證 補陽為主,兼以補陰:對陰損及陽導致的以陰為主。如此則陰陽雙方相資生,相互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