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名方-----二陳湯
二陳湯化裁的處方名目繁多,按照功用可概分為八類:燥濕化痰、清熱化痰、治風化痰、開竅化痰、消導化痰、養血化痰、行氣化痰、益氣化痰。
二陳湯出自《和劑局方》是由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四藥組成。原方用生姜、烏梅入煎,近代不強調。
早在《和劑局方》之前,《金匱要略》已有橘皮湯、小半夏湯和小半夏加茯苓湯;《千金方》中有溫膽湯。可以說二陳湯正是在上述方劑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簡而成為一首治療痰飲的通用方劑。
痰是水液代謝的病理產物,又是多種病證的引發原因。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痹。
半夏具開泄滑降之長,能蕩滌痰濁,向被譽為消痰主將。《珍珠囊》說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 痛,消腫散結”。又氣結成痰,治痰須利氣,氣利痰自愈,陳皮橫行散結,直行下降,為利氣要藥。《醫林纂要》說陳皮“主于順氣、消痰、去郁”。《藥性本草》 也說陳皮“消痰涎,治氣上咳嗽,開胃”。又水泛為飲,凝飲成痰。痰以水為本,因濕而動。茯苓健脾補中,行水利濕,標本兼顧。陸九芝《世補齋醫書》目之為治 痰主藥。甘草可以緩解氣管痙攣,為治療咳喘的常用良藥。《別錄》說甘草“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咳,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湯劑中配伍甘 草,可以使所用藥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李士材論述二陳湯說:“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濕,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濕之功;甘草佐陳皮,共致調和之力。”羅謙甫說:“應用二陳湯 治一切痰飲,加竹茹以清熱,加生姜以止嘔,加枳實以破逆,相濟相須,雖不治膽而膽自和,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命名溫者,乃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 《醫方集解》說:“治痰通用二陳。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術、白術;燥痰加瓜蔞、杏仁;食痰加山楂、麥 芽、神曲;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