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患為本院護士,女,50歲。
以“頭暈1月余”為主訴來診。
用藥史:靜點一周銀杏葉注射液,口服一周銀杏葉,同時口服彌可保3天(甲鈷胺),先后又繼續(xù)服用:強力定眩片,敏使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頭暈、眼睛睜不開,著急上火后,又出現了聲音嘶啞,又開始口服左氧、頭孢地尼、頭孢克肟、新癀片、黃氏響聲丸、六神丸、金嗓子散結膠囊,睡不著覺,又開始服用佳靜安定、谷維素。還有想不起來的口服藥。總之,病急亂投醫(yī),吃了一堆藥,完全無改善,且病情進行性加重,白天工作打不起精神、乏力、頭暈腦脹。
手心潮濕,血壓正常。
來診的舌苔
口角還有小的皰疹
眠淺、不實,不做夢;聲音嘶啞;去年年底絕經;喜冷飲 ,尤其從冰箱拿出來的飲料或水才感覺舒服,特別怕熱;無痰;大便1次/日,成形。
辯證為:風痰眩暈之兼氣郁化火。
半夏白術天麻湯、溫膽湯、合生脈飲為主方加木蝴蝶。(免煎顆粒2付)
7.9二診
半夏白術天麻、四君子湯合六味地黃丸(免煎顆粒2付)
從口唇,舌苔上來看,患者余熱未清,但是患者因家中有事兒,不能繼續(xù)服藥。停藥至今,未再頭暈,除了睡眠不太好,其余都沒太大問題。
至發(fā)文前,再次約我看病,打算堅持吃一段時間中藥,好好調整下自己的睡眠。
《中醫(yī)內科學》中:由于風、火、痰、虛、瘀引起清竅失養(yǎng),臨床上以頭暈、眼花為主癥的一類病證稱為腦暈。
“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其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嚴重者可突然仆倒。
2.《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丹溪心法·頭眩》則偏重于主痰,有“無痰不作眩”的主張,提出治痰為先的方法。
3.患者由于勞倦傷脾,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聚濕生痰,痰濕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加之氣郁化火,使肝陰暗耗,風陽升動,上擾清空,則發(fā)為眩暈,故治以:健脾補氣、燥濕祛痰之法。
4.張景岳《景岳全書》說:“無虛不作眩”。《內經》:心主血,脾統(tǒng)血,肝藏血的理論。補益氣血,使腦得所養(yǎng),清陽舒展,則眩暈自除。
這本書是大連白長川教授關于“痰飲”的一部綜述性的書。
2.有的患者和我說:我在看《黃帝內經》,看不懂啊!上學的時候,我也看不懂。那時,感覺最容易入睡的課——《內經》課,屬實學不進去。
這部經典著作,全世界都在研究,還沒弄透徹。《內經》實在太博大精深了,每一句話都值得反復推敲。走入中醫(yī)臨床后,逐漸才明白一些皮毛,所以它不屬于中醫(yī)入門級的書籍。
我推薦大家看中醫(yī)學生的《中醫(yī)基礎理論》,很是經典。如果還是看不進去,那么再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孟慶云講中醫(yī)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