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氣血按照一定節奏在經脈間流注,每個時辰都有不同經脈“值守”,一個時辰對應著一條經脈,對應著一臟或一腑。氣血在經脈臟腑間順序而動,陰陽平衡,人體的寒熱才能調節有度。如果女性經常在某一時間出現自覺“發熱”的現象(體溫可正常),就提示可能存在經脈、臟腑氣血虧虛,陰陽失衡了。
女子多見到下列時間出現發熱:
子時發熱(夜11時-次日1時)
女子每晚入睡前或子夜前后即感覺身體發熱,伴有干熱無汗或多汗,體溫多為正常。子時發熱,多為虛證,主要是陰虛而陽偏盛,陰不能制陽所致,就寢之時陽氣入里,陰血不足,猶如水沸填柴,熱氣蒸騰,同時還常伴有入睡困難,輾轉反側,煩躁異常,輕者1-2小時方能入睡,重者徹夜難眠。子時發熱無汗者重于有汗者。中醫調理以滋補陰血為主。
卯時發熱(早晨5-7時)
發熱常出現在凌晨時分或晨起前后,特點是醒而即熱或因熱而醒,常表現為身熱汗出。人體剛剛醒來之時,陽氣初動,但因女性陰血虧虛,陽氣運行無根而無序,在初醒時過快外散,加之陰虛內熱,因此會出現明顯的身熱。陽氣不能固護肌表,肌膚玄府不密,導致津液外泄,因此發熱常伴有汗出。中醫調理滋陰養血與益氣固表并重。
日晡潮熱
日晡是一個時段,是一天中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的時段,大約從下午2點到5點。部分女性可在此時出現身熱,熱如潮水,陣陣不絕。《傷寒論》說“日晡所發潮熱”。女子日晡潮熱特點:多見身熱難耐,狀如潮水,汗出淋漓,面紅耳赤,渴喜冷飲,身倦乏力,心情煩亂等表現,少見潮熱譫語,便秘,腹滿而痛,脈沉實的陽明腑實證。這是由于陰液虧耗,胃熱內蘊,氣血過陽明經時,陽氣亢盛,陰液更顯不足,所以每天的這個時候身熱就特別明顯。中醫調理時要注重健脾清胃與滋陰養血并舉。
女子不同時間出現發熱是身體陰陽失衡的征兆,也是疾病的早期表現,要十分重視,絕大多數是不能通過自我調節而消失的。中醫會通過對發熱細致辨別,標本兼顧,對癥用藥才能藥到病除。此外,在運用中醫藥調理時,還要排除感染性發熱、非感染性發熱、內分泌和代謝系統等其他系統疾病引起的發熱。中醫對女子不同時辰的身熱調理具有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