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溫病縱橫:氣分證候診治之熱邪在肺及醫案解析

氣分證治

一、證候特點

氣分證候是溫熱邪氣在里的階段。其受邪途徑,或由衛分傳來;或溫熱邪氣直入氣分;或因伏邪內發而致。它是正邪相爭于里,從而影響臟腑功能活動,使之處于亢奮狀態而引起的一類證候。氣分證候的范圍相當廣泛,病變部位或在肺,或在胸膈,或在胃腸,或在肝膽……一句話:凡不在衛,又不在營血者,都屬氣分證。溫熱病在氣分階段,一般邪氣盛而正氣不衰,正邪斗爭激烈,呈現一派陽熱有余之象。主要表現為:身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口渴欲飲,舌苔黃,脈數有力等。

二、治療原則

氣分證候以里熱熾盛為主要臨床特點。根據“熱者寒之”的原則,應選用寒涼藥物以清泄里熱,如石膏、知母等。即葉天士所說:“到氣才可清氣”。

如因里熱熾盛,燥熱與腸內積滯相結成實,導致大便燥結之證,則應選用瀉下藥,以攻下熱結,如大黃、芒硝等。

里熱熾盛易傷津耗氣,故在氣分證候的發展過程中,可出現高熱傷津或氣陰兩傷之證,治療時,應在清泄里熱的同時,適當配入養陰生津的藥物,如知母、天花粉、石斛、蘆根之類,或配入補益氣陰的藥物,如西洋參(可用粉劑,量要小,一般用2~3分)、沙參、玉竹(大劑量用)之類。

熱邪在肺

(1)溫熱壅肺

【臨床表現】  身熱惡熱,汗出口渴,咳喘氣急,甚則鼻翼扇動,胸脅滿悶,痰白黏稠或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病機分析】  溫熱邪氣內壅于肺則發熱,熱盛于里而不在表,故不惡寒而反惡熱。里熱蒸騰,迫津外泄,則汗出。熱傷津液,則口渴。邪熱壅肺,肺失宣降,則咳喘。鼻為肺之外竅,呼吸急迫則鼻扇。肺氣壅塞,氣機不能宣達,故胸脅滿悶。熱灼肺津,煉液為痰,痰阻氣機,故咳喘之中又見黃、白稠痰。舌紅苔黃,脈數均主里熱,脈滑主痰盛。

【治法】  清宣肺熱

【方藥】  麻杏石甘湯(《溫病條辨》)

麻黃(去節)三錢 杏仁(去皮尖碾細)三錢 石膏(碾)三錢 甘草(炙)二錢

水八杯,先煮麻黃,減二杯,去沫,內諸藥,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為度。

【方論】  麻黃辛溫,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熱。麻黃得石膏寒涼之制,則功專于宣肺平喘而不在解表發汗;石膏得麻黃,則功專于清泄肺熱。二者相伍,而成辛寒之劑。方中更用杏仁降肺氣,以助麻黃止咳平喘。炙甘草益氣扶正,調和諸藥。

根據我們臨床觀察,咳喘痰黃者可加黃芩、貝母、瓜蔞,喘甚不得臥者加葶藶子、蘇子、魚腥草、前胡,以增強清肺化痰平喘之力。

【文獻選錄】

“喘咳息促,吐稀涎,脈洪數,右大于左,喉啞,是為熱飲,麻杏石甘湯主之。”(《溫病條辨·下焦篇第四十八條》)

【按語】  “喘咳息促”乃熱壅于肺,肺失清肅所致。“吐稀涎”一句,吳氏在分注中自注云:“涎稀,知非勞傷之咳,亦非火邪之但咳無痰而喉啞可比”,可見,吳氏所說之“吐稀涎”,是與勞傷久咳及火邪化燥的燥痰相鑒別,吳氏所謂之“熱飲”,并非痰飲清稀之謂,而是指吐稀涎。“脈洪數,右大于左”乃肺熱壅盛之候。“喉啞”是痰熱阻肺,金實不鳴的結果。

麻杏石甘湯證本屬肺之氣分證候,病在上焦。吳氏將其列入下焦篇中,是與小青龍湯證對照而論。

【驗案】  

例一:溫熱壅肺(肺炎)

孔某男 20歲 1960年2月18日初診

發熱3~4日,體溫38.7℃,頭痛惡寒,胸痛咳嗽,陣陣汗出,胸悶氣促作喘,痰黃黏稠,大便兩日未行,舌紅苔黃根厚糙老且干,兩脈洪滑且數,心煩口干且渴。西醫診斷為“大葉性肺炎”。此屬風溫蘊熱,肺氣壅塞,升降失和之證。用清宣肅化方法,防其增重,飲食當慎。

蘇葉子各6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25克 生甘草6克 萊菔子10克 白芥子3克 甜葶藶3克 黛蛤散(包)12克 蘆根25克 二劑

二診 1960年2月21日

前藥服二劑后,身熱退而咳喘皆減,胸痛未作,痰吐略爽,其色亦淺,舌苔黃厚漸化,大便甚暢,兩脈弦滑,數勢大減。熱郁已解,滯熱較輕,肺氣已暢而升降漸調,再以前方加減,飲食葷腥仍忌。

前胡3克 杏仁10克 黃芩10克 浙貝母12克 蘇葉子各3克 萊菔子6克 黛蛤散12克(布包)冬瓜子30克 茅蘆根各30克 二劑

三診 1960年2月24日

前藥又服二劑之后,身熱咳喘皆愈,夜寐甚安,咳嗽吐痰甚少,兩脈仍屬弦滑,二便如常,經透視兩肺紋理略粗,肺炎基本吸收,比前大有好轉,再以清肅疏化。

前胡3克 杏仁6克 蘇子10克 黃芩10克 炙杷葉10克 黛蛤散10克(布包) 蘆根25克 焦三仙各10克 二劑

又服上方兩劑之后,一切均屬正常,又休息五天上班工作。

例二:肺炎誤治

邢某男 7歲 1963年4月28日初診

發熱咳嗽,面目俱赤,舌苔黃厚,口干渴飲,大便兩日未行,夜間咳嗽甚重,小便黃少,兩脈弦數有力。前天曾服某醫開中藥方:麻黃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茯苓10克、生姜3克、大棗2枚 一劑。藥后身熱加重,體溫40℃,咳嗽喘逆,痰中帶血,神志有時不清,咽痛且腫,扁桃體白腐腫大,今查血常規白細胞12000/mm3 (12×109 /L),尿無異常發現,X線透視:兩肺紋理粗糙,符合支氣管肺炎現象。此風溫蘊熱在肺,胃腸食滯蘊蓄,本當清肅化痰兼以導滯,誤用辛溫發汗方法,以熱治熱,諸癥蜂起,有逆傳心包之勢,姑以涼膈泄熱,兼以通腑,仿涼膈散之意。

薄荷2克(后下) 前胡6克 黃芩10克 生石膏20克 鉤藤6克 萊菔子6克 紫雪丹1.5克(分沖) 羚羊角粉0.6克(分沖) 一劑

二診 1963年4月30日

藥后身熱漸退,咳喘大減,痰血未吐,神志已清,昨夜安寐一宵,今晨大便一次,色深且黏,惡臭難聞,病勢已衰。但舌根苔黃略厚,咽微作痛,溫邪滯熱減而未凈,再以肅降化痰,清解化滯之法,忌食油膩葷腥,甜黏糖果也慎。

前胡3克 杏仁10克 川貝母3克 鉤藤10克 黃芩6克 瓜蔞仁15克 萊菔子6克 鮮梨一枚(連皮去核切片) 二劑

三診 1963年5月2日

身熱已退凈,體溫36.7℃,咳嗽喘逆未作,痰血未吐,今日透視正常,查血常規白細胞6700/mm3 (6.7×109 /L),尿正常。兩脈細小且滑,舌苔已化凈,大小便正常,囑慎食一周,可上學。

【按】  小兒肺炎,有寒有熱,初起因風寒犯肺,當以辛溫發汗;若初起是風熱犯肺,絕對禁用辛溫解表,否則就會形成“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的嚴重證候。本例就是立春以后,風溫犯肺,兼有滯熱,本應辛涼疏化,反用麻、桂發汗,違背了“溫病忌汗”這一條基本原則,結果諸癥蜂起。改用表里雙解的涼膈散,并加紫雪丹以泄里熱,羚羊粉以涼血分,三劑而熱退血止,扭轉了病機,充分說明了“溫病忌汗”的道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肺 炎---中醫世家
中醫辨證學重點《經典》
第24講風溫-衛分證治(3)、氣分證治(1)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臨床醫案解析
溫病---風溫---第二部分:熱入氣分證治,麻杏石甘湯
王正公  證治經驗用藥特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宁化县| 剑河县| 泸西县| 齐河县| 东兰县| 灯塔市| 安溪县| 天台县| 桂平市| 麦盖提县| 滨海县| 菏泽市| 麻江县| 滕州市| 琼中| 祁连县| 巨鹿县| 琼海市| 清水河县| 南皮县| 昌吉市| 伊春市| 伽师县| 华容县| 抚宁县| 稷山县| 麻阳| 商水县| 昌图县| 闻喜县| 武安市| 临泉县| 郴州市| 漯河市| 普陀区| 邯郸市| 和田市| 葫芦岛市| 桓台县|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