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的人都知道,要學習中醫經典,尤其是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經典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不讀傷寒,難以成中醫大家!
我是南方醫科大學2006年本科中醫學專業,在學校系統學習了中醫的各個基本課程,包括中醫基礎、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藥學和中醫經典,其中就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當時學習《傷寒雜病論》,就開始學習六經辯證體系,就知道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少陰病、太陰病和厥陰病,老師給我們系統講述了六經辨證體系。那么,什么是太陽病?什么是陽明病?什么是少陽病?三陰病又是什么?
太陽病,是不是風寒侵襲足太陽經膀胱經了?那么,太陽病不解,就有可能內舍于膀胱腑,進而出現膀胱蓄水證和膀胱蓄血證,出現五苓散證,或者桃核承氣湯證。
少陰病,病位在足少陰腎經,是一組以心腎陽虛為基礎的全身陽氣衰退的癥候群,疾病發展到少陰階段,往往比較危重。
……
大家可以明顯的看到,以上的六經辯證體系的分析,是以什么理論來解釋的?就是《黃帝內經》的臟腑經絡理論。
實際上,當時學習的時候,就按照老師的思維來學習,畢竟全國很多中醫名師都是認可這套理論的,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講的傷寒論,都以內經理論來解釋六經辯證體系。
學習的時候,就覺得很多理論難以理解,感覺有些牽強附會。尤其是,如何運用這個六經辨證來治療臨床疾病?成了一個最大難的題。
明明背了條文,卻不知道如何運用到臨床中去?
如何用六經體系去問診?
如何用六經來指導臨床?
……
只有臨床中遇到一些明顯的六經病,比如麻黃湯證,桂枝湯證或者小柴胡湯證,才勉強懂得去運用經方。
但是,臨床癥狀復雜多變,很多癥狀根本就不可能按傷寒論的典型癥狀來,尤其是半表半里證,比如厥陰病癥狀特別多,寒熱錯雜,運用起來特別難。
那么,我們就要思考,學習了為什么不會用?
其實就是理論體系沒有搭建起來,心里沒有形成疾病的六經辯證體系。基礎體系沒有搭建好,后面自然很難再深究下去,運用起來就會很困難,沒有思路。
我也是一個愛深究的人,對于這套理論不是很認可,所以我就經常去圖書館查閱一些書籍,看看中醫前輩們,是如何理解解釋這個六經辯證體系的,對六經有沒有更好的解釋?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去圖書館,在圖書館的書架上找到一本胡希恕老師講《傷寒雜病論》的書,作者是胡老的得意門生馮世綸教授。
胡老在開篇緒論就重點提出:《傷寒雜病論》本書和《黃帝內經》無關,仲景書中說的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并非仲景所作,懷疑是后人補充。
早在《漢書·藝文志》當中,就把古代醫學分為兩個流派,分別是醫經派和經方派。醫經派的代表是《黃帝內經》,而經方派的代表就是《湯液經》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說: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因此胡老認為,仲景著作內容大多出自于《湯液經》,屬于經方派,不能用內經的臟腑經絡理論來解釋傷寒論。
那么,不用臟腑經絡來解釋六經,該如何解釋六經辯證體系呢?
胡老用畢生精力投入傷寒論的研究,并在臨床中反復實踐后得出以下結論:傷寒論傳承的是《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的學術體系,六經辯證體系屬于八綱-六經體系,六經來源于八綱,應該用八綱來解釋六經。
八綱是什么,中醫同道們都很清楚,八綱是中醫最早的辯證觀之一,指的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和實。八綱辯證體系認為,世間任何疾病,都離不開八綱,離不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
胡老認為,傷寒論的六經病,是指疾病作用于人體后,所表現出來的六大類綜合征。世間所有疾病,都可以歸為六經病。六經,又來源于哪里?
六經就來源于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表里代表病位,陰陽代表病性,是總綱,寒熱虛實常用來分析病性。比如實證熱證多為陽,虛證寒證多為陰。
任何疾病的辯證,是不是應該包括病位的診斷和病性的診斷,內經的臟腑辯證理論也是如此,比如肝火旺,肝是病位,火旺是病性,是一種陽實熱證。
不過,八綱只提出了表陽證、表陰、里陽和里陰四證。張仲景就是在八綱的基礎上,在表里病位的基礎上加入了一個新的病位—半表半里。自此,疾病的辯證體系,就從二維轉變為三維,有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的定位更加精準。
從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開始,就有了表、里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三個病位都有陰陽不同屬性,也就有了六經病。表陽為太陽,表陰為少陰,里陽為陽明,里陰為太陰,半表半里陽證為少陽,半表半里陰證是厥陰。
張仲景為什么會提出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是張仲景憑空臆想出來的嗎?
當然不是。大家都知道,張仲景是臨床大家,他跟我們一樣,也曾困惑于臨床中的很多疑難病癥,他也肯定想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上,創建出一套最適合于臨床的辨證論治體系。就像他在序中說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仲景通過對前人智慧的學習,包括湯液經和神農本草經,再結合臨床大量病例中發現,病人的各種各樣癥狀中,除了歸為表證的癥狀,歸為里證的癥狀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癥狀,沒辦法歸為表、里的癥候群。
仲景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很多疾病,用表證的汗法解決不了,用里證的吐下法也解決不了。于是,仲景就想表里病位之間,應該還有一個特別的病位,就將這些癥候群稱為半表半里證。最后,才有了六經辯證體系。
因此,我們學習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辯證體系,要找到著眼點,經方用的是六經辨證,內經用的是臟腑辨證,是兩個體系,當然不能用內經的理論來解釋傷寒,要用傷寒條文來解讀傷寒條文,才有可能找到理解仲景原意的方法。
今天,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探討這個著眼點的問題,特別重要。六經來源于八綱,用六經來解釋八綱,才是仲景的原意。只有把握好這個體系的根基,將來學習六經辨證體系,才有可能把體系搞清楚,方向錯了,后面就容易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