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小方治療痛經,大醫至簡就是如此。有人說有什么高端的方法?
其實就是辨證論治。痛經到底怎么治,那就首先要分清痛經的成因,要辨別痛經的類型。所謂對癥下藥,一人一方,合理配伍,君臣佐使。
之前門診上來了一位患者,因3個月前不慎經期淋雨,即出現經行腹痛,每值經前或經期發作,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
我看了她的情況,舌黯,苔白,脈沉緊。
我辯證為寒凝血瘀。
治以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擬方:吳茱萸、麥冬、當歸、芍藥、川芎、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一個月后,小腹疼痛減輕,經血量有所增加,四肢畏寒減輕。
兩個月后,諸癥消失。
中醫辯證開方,講究君臣佐使,合理配伍。
我來簡單說一下方子:
君——活血化瘀,養血調經。
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其中吳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長于溫通血脈,共為君藥。當歸、川芎活血祛瘀,養血調經。
臣——清血分虛熱。
丹皮既助諸藥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虛熱,共為臣藥。
佐——養血調肝,滋陰潤燥。
阿膠甘平,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麥冬甘苦微寒,養陰清熱。三藥合用,養血調肝,滋陰潤燥,且清虛熱,人參、甘草益氣健脾;半夏、生姜辛開散結,通降胃氣,以助祛瘀調經;其中生姜又溫胃氣以助生化,且助吳茱萸、桂枝以溫經散寒,以上均為佐藥。
使——調和諸藥
甘草尚能調和諸藥,兼為使藥。
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功。
引起痛經的癥狀有很多,將方子分享出來,也是想給朋友們多一個選擇。如果要借鑒其中的思路,還需詳細辯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