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上古屬 梁州之域,殷屬雍州之地。周滅殷后,武王封其宗族姬姓于巴,立巴子國,廣安屬之。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命張儀、司馬錯舉兵滅巴蜀并設巴郡、蜀郡。
南齊建元元年(479),析墊江(今合川市)以北設漢初縣(今武勝縣)。 南朝 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宕渠縣置始安縣(今廣安區)。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東部始置鄰水縣,屬鄰州鄰山郡。 西魏 恭帝三年(556),鄰州并入 渠州,鄰水縣屬渠州 鄰山郡。
隋文帝 開皇三年(583),始安縣改屬渠州。開皇十八年(598),改始安縣為賨城縣(今廣安區)。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遷治所于肖溪鄉王家坪。大業三年(607),改渠州為宕渠郡,仍轄賨城縣、鄰水縣。
唐高祖 武德元年(618),賨城縣復名始安縣,并析部分地
宋太祖 開寶二年(969),宋太祖奉西川轉運使劉仁燧之請,御筆點渠江縣境秀屏山下的濃洄鎮置軍,取“廣土安輯”之意,命名 廣安軍,隸屬 梓州路,領渠州之渠江、 合州之新明、 果州之岳池三縣。廣安一名,由此始。是年,渠江縣作為廣安軍的附廓縣,治所由肖溪王家坪遷濃洄鎮東北。 宋寧宗 開禧三年(1207),增領 和溪縣。 宋理宗 淳祐三年(1243),蒙古軍入川,廣安軍治所遷大良城(今廣安區小井鄉大良村)。 宋度宗 咸淳二年(1266),改廣安軍為寧西軍,領屬如舊。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改漢初縣為武勝軍,后升為定遠州。至元十二年(1275),寧西軍入元朝。同年,治所由大良城遷回濃洄鎮。十五年(1278),廢寧西軍,并新明、和溪二縣入岳池,渠江、岳池二縣改隸順慶府(今南充市)。二十年(1283),置廣安府,府治渠江縣,領渠江、岳池二縣,隸順慶路。同年,鄰水縣并入大竹縣,改縣治為鄰水鎮。二十四年(1287),降定遠州為定遠縣,屬重慶路合州。
明太祖 洪武四年(1371),改廣安府為廣安州,隸順慶府,領渠江、岳池二縣,九年(1376),增領渠縣、大竹二縣。洪武十年(1377),廢渠江縣,其地并入廣安州,州領岳池、渠縣、大竹三縣。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增領鄰水縣。 明思宗 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入川,建立大西政權。
清 順治四年(1647),清軍滅大西政權,廣安州歸入清朝版圖。但州城尚為人所據,治地遷于來蘇寨。順治八年(1651),治地由來蘇寨遷竹山寨。康熙四年(1665),治地遷回濃洄鎮,領岳池、渠縣、大竹、鄰水四縣。七年(1668),廢岳池縣,其地并入廣安州,其余三縣劃屬順慶府,州遂為不領縣的散州。八年(1669),撤定遠縣入合州。六十年(1721),復置岳池縣,隸川北道順慶府。 雍正六年(1728),復置定遠縣,屬川東道重慶府。宣統三年(1911),蜀北民軍占領州城,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宣布廣安州脫離清政府,作為軍政府駐地。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大漢蜀北軍政府”,廣安州隸川北宣尉使署。民國二年(1913),改廣安州為廣安縣。廣安縣、鄰水縣、岳池縣隸川北道。三年(1914),川北道改為嘉陵道,廣安縣、鄰水縣、岳池縣隨屬之。同年,定遠縣更名武勝縣,屬東川道。二十四年(1935),設立四川行政督察區,川政統一,廣安、鄰水兩縣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岳池縣、武勝縣屬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