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解決難事要從還容易解決時去謀劃,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 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解決困難,要在它還容易的時候;成就偉大,要在它還微小的時候;天下的難事,一定開始于容易;天下的大事,一定開始于微小。因此,圣人從不自以為偉大,所以能夠成就他的偉大。輕易就許諾的,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一定先遇上各種難題。因此,圣人總是把事情看得困難,以致最后毫無困難。
宋朝學者喜歡提一句座右銘,就是“在事上磨練”,在具體的事情上磨練自己。比如說我今天作為一個基層的工作人員,我就把我負責的瑣碎的小事做好,這樣將來才能承擔比較重的任務。
在《孟子》書里面提到孔子,說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當過短暫的“公務員”,古代就稱作“委吏”以及“乘田”。他在一個大夫之家,負責管倉庫,這是“委吏”。管倉庫,孔子就把各種貨物的進出記錄得非常清楚、相當的完善。大夫覺得很滿意,認為這個年輕人20歲上下,做事負責,就讓他去管一個比較大的牧場,就是“乘田”。牧場里面的牛羊培養之后,是用來祭祀的。由孔子負責管理以后,一年下來,牛羊都長得非常茁壯,繁殖得也特別快。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實事求是了,把他的每一項責任做到最完善的程度。以此為基礎,年紀越來越大,別人當然可以委以重任了。孔子五經六藝都學通了,學問好,能力強。到51歲出來做官的時候,一開始擔任中都宰,就是縣長。一年下來,他的縣就成為全國模范縣,很快他就到中央去工作了。后面就從小司空再升到司寇,成為正部級官員。這是孔子的簡單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