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資源與學生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開題報告
一、課題概念
高中歷史教學資源:是指所有能給高中學生提供的有利于學生歷史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提高的因素。
如按空間分布和支配權限來劃分,可以分為校內學習資源與校外學習資源,校內資源包括:歷史教材、歷史教師、圖書館、校園網和歷史音像資料等, 校外學習資源包括:地域文化資源(歷史遺存、自然內景觀和人文景觀)、家庭、社區等。
學生歷史學習能力:是指高中學生通過校內外所提供的各種學習因素以及自己所獲取的各種信息,運用到歷史學習中,以達到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想學習的動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對歷史的科學認識和歷史思維。
整合:是指把高中歷史教學資源有機的滲透到歷史教學中,以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為目的,最大限度的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價值
目的: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運用多種高中歷史教學資源來進行教育教學,并與新課程下高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緊密結合在一起,凸現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建立新型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外教學模式, 培養和提高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想學習的動機以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和以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形成對歷史學科的科學認知和合理的歷史思維。
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本課題組認為該課題的研究可從理論上作一些探索,從而豐富新課標下歷史課程資源的理論,也可為新課程下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經驗型的理論。
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
第一,有助于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理論素養,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在課題研究中,課題組成員要對校內外教學資源進行收集和整合,運用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必然要學習更多的新課程的理論,從理論上進行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從而促進他們這一方面的理論素養的提高,從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課題研究中,教師指導學生使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學習,必然會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加工、交流、創新、利用的能力。在課題研究中,課題組將充分發揮多種教學資源的功能,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第三,有助于構建科學合理的新型的歷史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外教學模式)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益。在歷史教學中,尤其是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主的體驗性目標的實現,從而有助于我們開拓出歷史課程與教學的新境界。
第四、課題研究中形成的教師的教學案例、教學課件和學生積累的學習資源將成為重要的高中歷史課教學資源。
三、課題研究的條件
研究條件保障:江蘇省大港中學是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校園環境優美,現代化設施先進,有大型的圖書館和閱覽室,報刊品種齊全,教學和科研條件極其優越;學校的辦學理念是“文化關懷、師生共進”,對文化課堂的探索與研究正是學校辦學所必須面對的課題,學校的許多教育教學行為和現象都具有文化的特質,這一切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生動的第一手研究資料。我們課題組成員都戰斗在教學第一線,教學過程是最好的研究過程,這使我們的研究更客觀更真實更有針對性。同時我們還會利用節假日和其它業余時間進行理論學習資料整理、比較研究、分析總結,這些都有利于課題的最終完成。
課題組研究實力:課題組聘請江蘇省特級教師束鵬芳作顧問,以四名大市級骨干教師為主要力量。其中高級教師5名,一級教師1名,二級教師3名。他們整體上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顯著,研究能力較強強。成員中共發表或獲獎論文上百篇。本組已有一個課題已結題,另一課題即將結題。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與方案
課題研究的內容: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在于探究教材資源、教師資源和信息網絡資源與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課題分為以下子課題:
(1)新課標歷史教材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2)地域文化(鄉土文化)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3)網絡學習資源和音像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4)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歷史課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5)圖書館學習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6)家庭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7)社區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8)歷史教師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本課題研究的方案即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研究思路:總體思路是:(1)調查研究、理論研究、實驗研究齊頭并進收集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并請專家指導課題研究,首先從調查入手使課題組成員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和研究能力;進行大量有益的課堂實踐,并對個案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研究;及時總結,由個案現象上升為普遍規律,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最終完成本課題的各項預期成果。
(2)具體思路是:
A、課題研究的過程課題組全體成員首先應加強集體的理論學習,了解各自承擔的子課題以及課題研究的各項安排;
B、課題組成員各自對自己研究的子課題進行調查研究,尋找理論上的突破口,再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啟動課題研究進程;
C、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進行,各有側重,相互配合。高中三個年級所教學的內容和課程目標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三個年級段的學生知識技能、思維能力和面臨的任務也不一樣。高三學生的學習能力整體較強,又面臨著高考壓力,所以要求課題組成員把研究方向定位高一、高二年級,應有所側重并選擇試點班級,能力層次也應不斷提高,高三年級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主要是教師資源、教材資源和新課標資源以及綜合性的學習能力
研究過程:
整個研究工作準備分為四個階段,即準備階段,調查研究、理論研究階段,實驗研究階段和實驗總結、結題階段。
(1)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06年4月—7月)
主要工作:成立課題組,廣泛收集材料,吸收借鑒國內研究成果,完成課題實施方案、研究方法和機制開題報告及實驗計劃,并組織課題組的教師進行初步的理論學習。
(2)第二階段:調查研究、理論研究階段(2006年8月—12月)
主要工作: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家庭、社區走訪等方式,了解學校內歷史教學資源和校外歷史教學的分布和使用情況,了解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歷史課堂教學的狀況,了解教師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看法。在此基礎上,課題組成員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主要形式是課題組成員購買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理論專著進行學習,上網查閱與課題研究相關的資料,同時聘請本研究領域或相關領域的專家對課題組的成員進行培訓,從而形成比較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
(3)第三階段:實驗研究階段(2007年1月—2009年12月)
主要工作: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對象,選擇實驗班級,合理分工,明確任務,按照課題實施方案進行實驗與探究。首先,是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信息技術運用技能的培訓。其次,在實驗中深入研究自變量、因變量及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最后,在較長時間實驗的基礎上構建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
2008年10月,將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中期評估,進一步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改進課題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4)第四階段:實驗總結、結題階段(2010年1月-3月)
主要工作:按照課題實施方案的要求,進行資料整理,成果收集,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成果匯編,并做好課題結題和鑒定的準備工作。
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法、資料分析和比較法、經驗性研究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研究法、調查和問卷等方法。
附:子課題分工:
(1)新課標歷史教材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陳紅)
(2)地域文化(鄉土文化)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潘鋒萍)
(3)網絡學習資源和音像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羅鴻)
(4)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歷史課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5)圖書館學習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徐江櫻)
(6)家庭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高濤)
(7)社區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張白金)
(8)歷史教師和學生資源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整合研究(
各位成員在教學中貫穿課題的研究,注意有意識收集與課題相關材料,編寫相關教案、撰寫課題論文,適當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編制與本子課題相關的調查、統計表之類。上述種種即成為課題結題所需之成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