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正
01
非律師也能做律所合伙人了?
但是對于突破現有三大組織形式設立公司制律所的探討已經很久了。
這兩天,《海南經濟特區律師條例》引發了律師界的強烈關注!原因很簡單:
1、鼓勵設立公司制律師事務所
第十五條 律師事務所是律師的執業機構,可以由律師合伙設立、個人設立或者由國家出資設立。鼓勵具備條件的律師事務所實行公司化管理,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設立公司制律師事務所。
2、特殊普通合伙的條件大幅度降低
第十八條 設立特殊的普通合伙律師事務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三)有十名以上合伙人作為設立人;(五)有人民幣一百萬元以上的資產;(現律師法規定20名合伙人、1000萬元資產)
3、非律師也可以擔任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
第三十四條 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造價工程師、專利代理人等其他專業人員可以成為特殊的普通合伙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但其出資份額和人數比例不得超過25%,不得擔任律師事務所負責人。
4、律師業務范圍明確擴大,比如招商引資、商事及不動產登記業務
第三十四條 除訴訟和仲裁代理業務外,律師還可以依法接受委托辦理招商引資、商標、專利、商事登記、不動產登記等各類非訴訟法律事務。律師接受委托辦理的法律事務,不受地域、行業的限制。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雖然只是地方性法規,但預示了律師行業的重大變革!
02
2007年,英國法律行業的劇變
在全球化和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英國法律市場面臨著來自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巨大沖擊。為了適應競爭態勢,2007年10月30日經過皇家御準,英格蘭和威爾士通過了《法律服務法》(Legal Services Act 2007)。
這一法案對英國法律行業帶來的影響可謂劇變,關鍵在于創設了兩種新型律師組織:
跨行業執業組織
(Legal Disciplinary Practices,簡稱LDPs)
&
替代性商業結構
(Alternative Business Structure,簡稱ABS)
1、跨行業執業組織
英國律師分為事務律師(Solicitor)和出庭律師(Barrister)兩種。
《法律服務法》出臺前,只有事務律師才能成立合伙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僅限事務律師、注冊地歐盟律師和注冊地外國律師擔任。
跨行業執業組織允許其他類型的律師及非律師人員成為合伙律師事務所的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董事或律所管理人,但非律師人員比例不得超過25%,非律師合伙人持股也不得超過25%。
也就是說,出庭律師、其他法律專業人員和其他非律師雇員都可以成為律所的合伙人。
跨行業執業組織可以視為替代性商業結構的一個過渡階段,之后就不再批設。
2、替代性商業結構
替代性商業結構允許律師和非律師人員共同成立律師事務所。
非律師人員可以成為律所合伙人或管理人,并且允許事務所接納外界資本。
也就是說,在替代性商業結構的律所中,可能同時存在律師合伙人、自然人合伙人和機構非律師合伙人。
2011年10月6日起,《法律服務法》新一階段正式實施,替代性商業結構正式開啟牌照發放。這一法律因為對傳統律師行業的面向社會資本的大開放,也被戲稱為“樂購法”(Tesco Law)。
據外媒報道,從歐華(DLA Piper)律師事務所分立出來的律所Optima Legal此前就已經與Capita公司簽署了一份借款協議,該協議約定Capita有權在“樂購法”10月6日生效時將借款轉換為其在Optima Legal律師事務所的股份。
替代性商業結構也直接為“四大”的MDP計劃打開大門。
2014年,普華永道、安永和畢馬威取得了替代性商業結構牌照,而德勤則于2018年取得。
“四大”的MDP,指的是跨學科專業服務機構(Multi-disciplinary Practice,簡稱MDP),是將律師和其他專業人士,如會計師、IT和人力資源專家等集合在一起共同為第三方客戶服務。
MDP出現在美國,最早由“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達信倡導。“安然丑聞”之后,安達信倒閉,這種做法也被美國立法禁止。
替代性商業結構讓英國成為了“四大”和資本進入法律行業的“樂土”。
03
超越法律
雖然只是地方性法規,但它也直接反映了律師行業長期以來對于自身發展的思考和突破,反映了對世界律師行業創新性探索的關注和借鑒。
正如這次《條例》所預示的,作為法律服務機構的律師事務所正在迎來巨大的變革,迎來更多創新性的規則和實踐,“邊界”正在被打破。2019年11月18日的智合論壇上,來自法律界、經濟學界、商界、科技界等不同領域的代表將共話“超越法律”。
我們期待第一位“非律師律所合伙人”的誕生,也期待中國律師行業更具有創新和活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