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海南中部瓊中縣境內,與儋州、白沙交界,它是海南三大江河———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的發源地。公園自然風光奇特,民族風情濃郁,總面積19.3萬畝,地處熱帶常綠季雨林地帶,是我國熱帶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主峰海拔1411.7米,山勢雄偉陡拔。
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風光美不勝收,不管遠望還是近觀,山峰、云霧、湖潭、峭壁與幽谷、鳥鳴和蝶飛等都給人一種靈性的美麗,這里還有許多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的珍稀頻危野生動物。由于這里為黎苗族聚居,黎苗風情濃郁而純樸,園內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神話傳說,讓人在充分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內心深處又有一種感慨甚至對人生的感悟。
傳說中的黎母山是海南黎族祖先的主要棲息地,是黎母鄔麥化成。黎母山是受古代武將吟頌較早的海南名山之一,又是神話傳說較多的地區之一。早在900多年前宋朝大文豪蘇軾就賦有《題黎婺山》的詩章,后元明清文士武將和者不少,有的還刻石永志。近人關于黎母山的詩文更多,可見具影響之久遠,文化底蘊之深厚,這也正是黎母山森林公園優勝于其他森林公園的重要一籌。
主要的人文景觀有: 1、黎母石像和黎母廟黎母石像本身既是一個奇特的自然景觀,同時又飽蘊人文內涵。 是黎民族的始祖圣像,常受黎人宗敬祭拜,體現出黎民族傳統文化和習俗。它的發現過程更充滿神秘傳奇色彩。為祀黎人之祖。元代曾在(瓊州)府城內建有黎母廟,明代永樂四年(1406年)重建(已毀)(《嶺南勝概》卷六),現在黎母山上的黎母廟則是近人所建,廟里正廳金殿上,黎母娘娘神像活靈活現,每年“三月三”及三月十五前后,各支黎胞乃至各方并非黎族的善男信女,不遠百里,不畏山高路險,競相前往祈禱祭拜,彩旗香火紛呈,熱鬧非凡,成為罕見的深山盛會,是一項特有的旅游景觀,對各方各界游客誘惑力頗強。
2、黎婺山石壁(宋)在黎母山頂,高丈余。大二丈,中間有東坡手書詩一首。近此壁裂開二幅云。(《定安縣志》)
3、黎婺山石崖(元)在山巔,元都帥朱斌統兵入黎,抵古鎮州,遂登五指山,次黎婺山,各刻石:大元軍馬到此。 (《定安縣志》)
4、東坡嶺摩岸石刻位于灣嶺鎮金包村后頭嶺東北2公里處(原名梅嶺,后因曾忠修蘇東坡黎母山詩其上,故又名東坡嶺),在嶺頂有一石高丈許,大八九尺,三面皆平凈,后面獨佗,明萬歷27年,管理太平營兵務把總曾忠在其石正面刻“平黎勒石”十三行,在其下旁面直書楷體陰刻蘇東坡黎母山詩一首,每字大5×8厘米。旁刻曾忠和東坡韻一首。
前題 和韻 (明)太平營兵務把總 曾忠
黎口劍聳扦銀簪,百萬貔貅搗指南,
口列星基成陣八,柱標功蓋橫分三,
飛鳥盡空天色白,良弓藏已蠹塵蘭,
世平不用追風犬,猿臂勛名傍石談。
5、鄧公峰石(平黎記作定功峰,明)明游擊將軍鄧鐘,于萬歷27年,率兵攻破石夾門后,曾于隘口處石壁上勒石以記其事因,并和東坡黎母山詩一首。
前題 和韻 (明)游擊將軍鄧鐘
五指擎空聳若簪,婺庭此口見征南,
總緣圣主威咸五,敢道將軍略有三,
劍洗天河飛練白,旗銷瘴癘拂云蘭,
東坡留與諸君會,肯負勛名帛上談。
6、石蛇路。 在灣嶺鎮的碑記嶺上,建于清朝乾隆年間,長500米,寬1.47米,亂石砌成,狀如青蛇,蜿蜒伸向圩門。嘉慶年間,圩氏鑿一石碑立于頭,意為將蛇釘死,免其傷人。
7、水會所城遺址。位于黎母山水上市,城墻總長1180米,現存殘墻K300米,磚石結構。茅橋村后原有工弘海的“水會所平黎善后碑圮”一塊, (已被日機炸毀)>
8、水上村摩崖石刻位于黎母山鎮水上村東面4公里處的水上嶺上,每字大14×18厘米,10×11厘米,直書楷體陰刻,系萬歷年間莊渭揚參將關于平黎的題詩。
9、三百年前黎族祖先刀耕火種遺跡。中國林科院廣州熱林所1989年從黎母嶺腳下一些喬木的生長過程及生物化學成份分析中發現這個遺跡,這給黎母山是黎民族祖先聚居地提供了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