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存貨概述
教學目的: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存貨的概念及其包括的內容,理解存貨的分類,掌握存貨的計價方法
教學重點:1、存貨的概念
2、存貨的分類
3、存貨的計價方法
本次課講授內容:
一、存貨的定義和內容
(一)存貨的定義:指一個企業所有的為銷售或耗用(即為正常生產經營過程)而儲備的各種有形資產。
(二)存貨具體包括內容:
1、制造業:在途物資,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庫存商品、包裝物、分期收款發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資、委托代銷商品、受托代銷商品、受托代銷商品、生產成本、代制品、代修品、庫存外購商品、自制商品、自制半成品、存放在門市部商品、發出展覽品。
2、商業企業:庫存商品、包裝物、低值易耗品
二、存貨的特點
與其他資產相比,存貨具有以下特點:
(一)存貨具有較強的流動性
存貨處于不斷銷售和重置,或者耗用和重置之中,一般情況下是在一年或超過一年的一個經營周期內被耗用或被銷售而轉換為新的資產。所以存貨具有較強的流動性。
(二)存貨是一種有形資產
存貨具有具體的實物形態。
(三)存貨具有實效性和潛在損失的可能性
三、存貨的確認
存貨兩個確認條件:一是該存貨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人企業;
二是該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注:某個項目要確認為存貨,首先要符合存貨的定義,在此前提下,應當符合上述存貨確認的兩個條件。
四、存貨的分類
為了正確組織存貨的核算,加強存貨的管理,應根據不同的目的和標準對存貨進行科學的分類。
1、按存貨的經濟內容分類
(1)原材料。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加工改變其形態或性質并構成產品實體的各種原料及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產品形成或便于生產進行的各種材料。
(2)燃料。指生產過程中用來燃燒發熱的各種材料,包括固體燃料、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如煤、汽油、焦炭等。
(3)包裝物。指為了包裝本企業產品而儲存的各種包裝容器。
(4)低值易耗品。指由于價格低、易損耗等原因而不能作為固定資產的各種勞動資料。
(5)在產品。指正在企業生產工藝過程中加工的或已完工但尚未辦理入庫手續的產品。
(6)自制半成品。指已經過一定生產過程并已驗收入庫,但尚未完成企業全部生產工藝過程,需要繼續加工的產品。
(7)產成品。指已經完成全部生產過程并驗收入庫,可以對外銷售的產品。企業接受外來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為外單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并驗收入庫后,應視同企業的產成品。
(8)商品。指企業為了銷售而購入的物品。
2、按存貨的存放地點分類
(1)庫存存貨。指已經運到企業或加工完成并已驗收入庫的各種存貨。
(2)在途存貨。指企業購入的正在運輸途中的或貨已運到但尚未驗收入庫的各種存貨。
(3)加工中存貨。指企業自行生產加工以及委托其他單位加工改制中的各種存貨。
(4)委托代銷存貨。指存放在委托單位,并委托其代為銷售的存貨。
3、按存貨的來源分類
(1)外購存貨。指企業從外單位購人并已驗收入庫的材料、商品等存貨。
(2)自制存貨。指企業自備材料加工完成并驗收入庫的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等存貨。
(3)接受捐贈存貨。指國外和國內其他單位和個人捐贈的材料、商品等存貨。
(4)投資者投入存貨。指投資者投入的材料、商品等存貨。
五、存貨的計價
(一)按實際成本計價
1、存貨收入的計價
存貨收入的計價在于確定存貨的入賬價值,其入賬價值應是其“歷史成本”。但由于不同來源取得的存貨其歷史成本構成也不同:
(1)外購存貨的計價。包括采購過程中發生的一切直接和間接支出。
入賬價值=買價+運雜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稅金、 (注):為了簡化核算,采購人員差旅費、專設采購機構的經費、市內零星運輸費等,不列入采購成本,由管理費用列支。
(2)自制存貨的計價。企業自制存貨的入賬價值為其制造成本,
入賬價值=制造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費用等。
(3)委托加工存貨的計價。
入賬價值=加工中耗用材料或半成品的實際成本+加工費用(不包括一般納稅企業支付取得專用發票的增值稅)+往返運雜費+保險費+應負擔的有關稅金及附加。
(4)接受捐贈存貨的計價,按以下規定確定:
①捐贈方提供了有關憑據(如發票、報關單、有關協議)的,按憑據上標明的金額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人賬價值。
②捐贈方沒有提供有關憑據的,應當參照按同類或類似存貨的市場價格估計的金額,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入賬價值。
(5)投資者投入存貨的計價。投資者投入存貨的入賬價值為投資各方確認的價值。
(6)盤盈存貨的計價。盤盈存貨的入賬價值為同類或類似存貨的市場價格。
2、存貨發出的計價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一般有以下六種。
(1)先進先出法
第一、定義:先進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貨先發出,并根據這種假定的成本流轉順序對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進行計價的方法。
第二、有缺點:
優點:是使企業不能隨意挑選存貨單價以調整當期利潤。
缺點:是計價工作比較繁瑣,特別對于存貨進出業務頻繁的企業更是如此,而且當物價上漲時,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價值。
第三、舉例:見教材
(2)后進先出法
第一、定義:后進先出法與先進先出法相反,它是以后收進的存貨先發出為假定前提,對發出存貨按最后收進的單價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第二、優缺點:
優點:在物價持續上漲時期,使當期發出存貨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可以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符合會計的穩健性原則。
缺點:這種方法計算起來也比較繁瑣。
第三、舉例:見教材
(3)加權平均法
第一、定義:加權平均法也叫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本月收入全部存貨數量加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收入全部存貨成本加月初存貨成本的和,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從而確定存貨的發出成本和庫存成本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加權平均單價=
本月發出存貨成本=本月發出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月末結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加權平均單價
月初結存存.本月收入存 本月發出存
貨實際成本。貨實際成本 貨實際成本
第二、優缺點:
優點:采用加權平均法,考慮了不同批次進貨的數量及單價,計算結果比較均衡;存貨加權平均單價于期末一次計算,平時只記發出存貨數量,不記發出存貨單價和金額,可以減少日常核算工作量。
缺點: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和金額,不利于加強對存貨的日常管理。
第三、舉例:見教材
(4)移動加權平均法。
第一、定義:移動平均法亦稱移動加權平均法,指本次收貨的成本加原有庫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貨數量加原有存貨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平均單價,并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移動平均法與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加權平均法一個月計算一次單位成本,而移動平均法每收進一次存貨,就計算一次單位成本。計算公式如下:
移動平均單價=
本批發出存貨成本=本批發出存貨數量x存貨當前移動平均單價
第二、優缺點
優點:采用移動平均法,能夠隨時反映發出存貨和庫存存貨的成本,有利于存貨的日常管理,而且計算的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
缺點:由于每收進一次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因而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頻繁的企業不適用。
第三、舉例:見教材
(5)個別計價法。
第一、定義:個別計價法又稱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或分批實際法,是通過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每批(次)存貨發出成本=該批(次)存貨發出數量×該批(次)存貨
收入時的實際單位成本
第二、優缺點:
優點:采用這種方法,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準確、合理。
缺點:但在具體操作中,必須對存貨的收、發、存逐批認定,因而工作量大,難度也大。第三、舉例:見教材
(6)毛利率法。毛利率法是根據本期銷售凈額乘以上期實際(或本期計劃)毛利率匡算本期銷售毛利,并據以計算發出存貨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100%
銷售毛利=銷售凈額×毛利率
銷售成本=銷售凈額一銷售毛利
期末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一本期銷售成本
一本期非銷售付出存貨成本
這種計價方法適用于商品流通企業
(二)按計劃成本計價
計劃成本計價是以存貨的計劃單位成本作為收入、發出、結存存貨計價標準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企業應事先根據以往的成本資料、計劃期內的市場價格及其變化趨勢等具體情況合理制定每一品種、規格存貨的計劃單價;對日常發生的存貨收入、發出與結存,一律按計劃成本計價,同時設置成本差異賬戶,登記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額;月末計算并結轉成本差異,將本期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第二節 原 材 料
教學目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求掌握原材料的核算方法。了解原材料的收發憑證。
教學重點:1、原材料的實際成本核算方法
2、原材料的計劃成本核算方法
本次課的授課內容:
一、原材料收發業務的憑證
(一)原材料收入的憑證
不同來源的原材料辦理入庫手續時,通常采用的收入憑證有以下幾種:
1、收料單
企業外購材料一般采用“收料單”辦理入庫手續。“收料單”一般一式三聯,一聯送供應部門,據以檢查供貨合同履行情況;一聯交會計部門,據以記賬;一聯留在倉庫,據以進行材料明細核算。
2、材料交庫單
企業生產過程中收回的殘料、廢料和自制加工完成的材料,一般由交料部門填制“材料交庫單”,辦理入庫手續。“材料交庫單”一般一式三聯,隨同材料送交材料倉庫,倉庫保管員簽收后,一聯留存倉庫據以登記庫存材料明細賬;一聯退給交料部門留存備查;一聯交財會部門據以進行材料收入的核算。
3、委托加工物資收料單
企業委托外單位加工物資完工入庫,可以采用一般收料單的格式(加蓋委托加工戳印)辦理入庫手續,也可以采用“委托加工物資收料單”辦理入庫手續。“委托加工物資收料單”
(二)原材料發出的憑證
企業發出原材料,不論是在車間或管理部門領用,還是對外銷售或委托其他單位加工等,都要由企業的有關部門、車間辦理領料手續,填制必要的發出憑證,并經有關人員審核簽證。只有經過審核簽證的、合法的發出憑證,才能作為材料發出的核算依據。企業通常使用的發出憑證主要有以下幾種:
1、領料單
領料單是由領料車間、部門按用途分別填制的一次性有效的領料憑證。一般采用一料一單制,一式三聯,其中一聯留領料單位備查,一聯由倉庫發料后作為登記材料明細賬或材料卡片的依據,一聯由倉庫送財會部門據以記賬。它適用于零星的和沒有材料消耗定額或不經常用的各種材料。
2、限額領料單
限額領料單是一種多次使用有效的累計領料憑證,只要在有效期(一般為一個月)限額內的領料,可以連續使用。它適用于經常領用,并規定有領用限額的材料領發業務。
3、領料登記簿
領料登記簿是一種月份內多次使用的累計領發料憑證。它與限額領料單的不同在于它沒有材料消耗定額,是根據領料部門負責人在領料登記簿上填列的數量分次領用。對于經常領用的材料,可以在表內連續登記其領用數量,減少大量的日常領料單的填制工作,便于月終對材料耗用數量進行匯總。
4、委托加工物資發料單
企業將材料發出委托外單位加工時,一般由供應部門根據合同填制委托加工物資發料單。委托加工物資發料單一式三聯,一聯送財會部門據以記賬,一聯送倉庫據以發料,一聯隨同加工物資交加工單位。
應當注意的是:對已領用的多余或不再需要的材料,為了正確計算產品成本,應填制退料憑證,辦理退料。月末對于已領用而下月繼續使用的材料,應辦理假退料手續。所謂的假退料是指辦理退料、再領料的憑證手續,材料并不移動。退料憑證可以采用“材料交序單”,也可以填制“紅字領料單”。
對于外銷材料的發出,一般納稅企業應由供應部門填制“增值稅專用發票”,據以辦理發料手續。企業內部之間的材料轉移,應由企業供應部門簽發材料內部轉移憑證,作為調出倉庫發料和調入倉庫收料的憑證。
二、原材料按實際成本計價
原材料按實際成本計價,是指每種材料的采購、收發和結存,不論是總分類核算,還是明細分類核算,都按實際成本計價。
(一)賬戶設置
1、“原材料”賬戶
該賬戶屬資產類賬戶,用來核算企業庫存的各種原材料的實際成本。該賬戶借方登記收入原材料的實際成本;貸方登記發出原材料的實際成本;期末余額在借方,表示庫存原材料的實際成本。本賬戶應按照原材料的保管地點(倉庫),材料類別、品種和規格設置原材料明細賬(或原材料卡片),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2、“在途物資”賬戶
該賬戶屬資產類賬戶,用來核算企業已經付款或已開出承兌商業匯票但尚未到達或尚未驗收入庫的各種物資的實際成本。借方登記已支付或已開出承兌的商業匯票的各種物資的實際成本。借方登記已支付或已開出成堆的商業匯票的各種物資的實際成本;貸方登記已驗收入庫物資的實際成本;期末余額在借方,表示已經付款或已開出承兌商業匯票但尚未到達或尚未驗收入庫的在途物資的實際成本。本賬戶應按供應單位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二)原材料收入的賬務處理
1、外購原材料
由于貨款結算方式和采購地點不同,收料和付款的時間往往不一致,因而賬務處理上也不盡相同。
(1)已支付貨款(或已開出商業匯票)并同時收料。貨款已支付或已開出承兌商業匯票和材料同時驗收入庫的,可根據銀行結算憑證、發票賬單和收料單等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甲材料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2)付款(或開出商業匯票)在先,收料在后。
在先付款時,應通過“在途物資”賬戶進行核算,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在途物資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待材料驗收入庫后,再由“在途物資”賬戶轉入“原材料”賬戶。根據收料單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
貸:在途物資
(3)收料在先,付款(或開出商業匯票)在后。企業在采購材料過程中,發生材料已到,而貨款暫未支付的業務,應先行辦理驗收入庫手續,并分兩種情況作出賬務處理。
一是材料已到,發票賬單也已收到,但由于企業貨幣資金不足或其他原因而暫未付款。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
以后付款時,則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付賬款
貸:銀行存款
二是材料已收到,發票賬單未到,因而貨款暫未支付。在這種情況下,平時只進行有關材料的明細核算,暫不進行原材料的總分類核算,等到發票賬單到達并付款后,再進行有關賬務處理。如果至月末發票賬單等仍未收到,應按同類材料的價格或合同價格、計劃價格等暫估人賬;下月初用紅字予以沖銷;待下月收到發票賬單付款或開出承兌商業匯票后,按正常購人材料的程序進行賬務處理。
(4)原材料短缺或毀損。企業購人材料驗收入庫時,如發現短缺或毀損,應及時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區別不同情況,分別進行賬務處理。
第一、 屬于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應當計入材料采購成本,即按實際收到的材料數量入賬,支出總額不變,相應地提高入庫材料的實際單位成本,不必另作賬務處理。
第二、屬于供貨單位責任事故造成的短缺,則視款項是否已經支付而作出相應的賬務處理。在貨款尚未支付的情況下,應按短缺的數量和發票單價計算拒付金額(如有代墊運雜費,也應按比例分配拒付)填寫拒付理由書,向銀行辦理拒付手續;在貨款已經支付,并已記入“在途物資”賬戶的情況下,當材料運達企業驗收入庫時發生短缺或毀損時,則應填制“賠償請求單”,向供貨單位索賠,通過“應付賬款”賬戶核算。
第三、屬于運輸部門的責任造成的短缺或毀損,應向運輸部門索賠,賠償款通過“其他應收款”賬戶核算。
第四、屬于運輸途中發生的非常損失和尚待查明原因的途中損耗,查明原因前,先轉入“待處理財產損溢”賬戶,待查明原因按批準意見再分別處理。
2、自制原材料
企業基本生產車間或輔助生產車間自制完工并驗收入庫的材料,應按實際成本計價,根據“材料交庫單”編制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
貸:生產成本
3、其他單位投入的原材料
借:原材料(雙方確認價值)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實收資本(股本)(投資單位占股權份額)
貸: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4、接受捐贈的原材料
借:原材料
貸:資本公積
遞延稅款
銀行存款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簡化核算工作,材料收入的總分類核算,不必逐筆填制記賬憑證,而是定期歸類匯總編制“收料憑證匯總表”,并據以編制記賬憑證。
(三)原材料發出的賬務處理
由于發料業務頻繁,發料憑證數量多,為了簡化核算工作,平時一般只根據發料憑證登記原材料明細分類賬,而不直接根據發料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總分類賬;對已簽收和標價的發料憑證,按各類材料不同用途,陸續進行分類整理。月末,根據分類匯總的發料憑證編制“發料憑證匯總表”,據以進行材料發出的總分類核算。
根據”發料憑證匯總表”,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一一輔助生產成本
制造費用——基本生產車間
制造費用——輔助生產車間
管理費用
營業費用
在建工程
貸:原材料
同時,轉出在建工程領用材料的進項稅額,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在建工程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四)原材料的明細分類核算
原材料明細分類核算應包括數量核算和價值核算兩個部分。倉庫按材料品種、規格開設材料卡片,對材料的收入、發出和結存進行數量核算;財會部門按材料品種、規格開設明細賬,同時進行材料的數量和價值核算。在實際工作中,原材料的明細核算有兩種方式,即:一套帳方式和兩套帳方式
三、原材料按計劃成本計價
(一) 應設置賬戶
1、原材料
該帳戶用以核算企業庫存材料的計劃成本的增減變化情況及其結存情況。其借方、貸方和余額都反映的是計劃成本。
2、物資采購
該賬戶屬資產類賬戶,用來核算企業購入各種材料物資的采購成本,考核采購業務成果。借方登記已支付的購人材料物資的實際成本,以及結轉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異額(節約額);貸方登記已經付款并已驗收入庫的材料物資的計劃成本,以及結轉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異額(超支額);月末余額在借方,表示已經付款(或已開出、承兌商業匯票),但尚未運到或尚未驗收入庫的在途物資的實際成本。
3、材料成本差異
該賬戶屬資產類賬戶,又是材料賬戶的備抵調整賬戶,用來核算各種材料的
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額。借方登記入庫材料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異額(超支額);貸方登記入庫材料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異額(節約額),以及月末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額(超支差異用藍字,節約差異用紅字);期末余額如果在借方,表示庫存各類材料的實際成本大于計劃成本的差異額;期末余額如果在貸方,表示庫存各類材料的實際成本小于計劃成本的差異額。
(二)原材料收入的賬務處理
如同原材料按實際成本計價的賬務處理一樣,企業收入的原材料,要根據來源、采用的結算方式等不同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
1、 購原材料
(1) 付貨款(或開出商業匯票)并同時收料。
借:物資采購(實際采購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或其他貨幣資金或“應付票據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計劃成本)
同時轉材料成本差異額。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物資采購(超支差異)
或: 借:物資采購(節約差異)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在實際工作中,材料入庫及差異結轉的賬務處理可以月終匯總一次進行,以簡化賬務處理工作。
(2)付款(或開出商業匯票)在先,收料在后。 根據發票賬單,做會計分錄:
借:物資采購
應交稅金---增(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或應付票據
(3)收料在先,付款(或開出商業匯票)在后。
這種情況的處理與實際成本法類似,即先收料時,可暫不進行總分類核算,待辦理結算手續后,一并進行賬務處理。但如果月末仍未付款或開出承兌商業匯票的,為了正確反映企業的負債及原材料資金占用情況,應根據發票賬單收到與否而進行不同的賬務處理。
對于發票賬單已到,但尚未付款或開出商業承兌匯票的,應根據發票賬單、收料憑證等,做會計分錄
借:物資采購(實際采購成本)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物資采購(計劃成本)
同時結轉入庫材料成本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物資采購(超支差異)
借:物資采購(節約差異)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例題見教材
對于發票賬單未到的,月終根據收料憑證,分材料賬戶抄列清單,并按計劃成本暫估入賬,借:原材料
貸:應付賬款——暫估應付賬款
下月初用紅字沖銷暫估入賬記錄,待付款或開出、承兌商業匯票后,按正常程序進行賬務處理。
(4)原材料短缺和毀損。購進原材料短缺或毀損的賬務處理,與前述材料按實際成本核算基本相同,只是在材料驗收入庫時,按其計劃成本,借記“原材料”賬戶,貸記“物資采購”賬戶;平時或月終結轉材料成本差異時,借記或貸記“材料成本差異”賬戶,貸記或借記“物資采購”賬戶。
2、自制原材料
企業基本生產和輔助生產自制材料驗收入庫,應根據材料交庫單所列的計劃成本作分錄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生產成本(計劃成本)
同時結轉成本差異:
借:材料成本差異(超支差異)
貸:生產成本(超支差異)
或:借:生產成本(節約差異)
貸:材料成本差異(節約差異)
3、投資者投入原材料作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實收資本(雙方確認的價值)
按計劃成本與雙方確認價值的差額結轉成本差異借記或者貸記“材料成本差異”賬戶
4、接受捐贈原材料,作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計劃成本)
貸:遞延稅款(按實際成本和現行稅率計算的所得稅)
貸:資本公積(按照確定的實際成本減去未來應交所得稅后的余額)
貸:銀行存款(按實際支付的相關稅費)
同時按兩者的差異額借記或貸記“材料成本差異”賬戶。
(三)原材料發出的賬務處理
(1)結轉發出材料計劃成本,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
制造費用
管理費用
營業費用
在建工程
貸:原材料
(2)結轉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
制造費用
管理費用
營業費用
在建工程
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超支用蘭字,節約用紅字)
(四)原材料的明細分類核算
1、原材料明細賬
按計劃成本計價的原材料明細賬的設置與按實際成本計價的明細賬設置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由于原材料的收發都按固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因而這種材料明細賬或材料卡片的收入和發出只記數量,不記金額;月終時,按計劃單位成本和結存數量計算出結存金額。
2、物資采購明細賬
物資采購明細分類核算是通過設置和登記“物資采購”明細賬進行的。“物資采購”明細賬可以按供貨單位設置,也可以按物資類別或品種設置,由企業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物資采購”明細賬一般采用橫線登記法序時逐筆登記。借方根據付款憑證或轉賬憑證的時間、編號順序以 及發票賬單等有關憑證逐筆登記;貸方根據已付款的收料單等有關憑證,按借方登記的同批物資登記在同一行次的“計劃成本”欄內,并將入庫材料物資的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額,登記在
同一行次的“成本差異”欄內。月終,對已付款或開出承兌匯票但尚未收到的在途物資,應逐筆轉入下月的物資采購明細賬內,待材料物資入庫時再橫線登記。
3、材料成本差異明細賬
材料成本差異明細賬是用來反映各類或各種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之間的差異額和差異率,為調整發出材料成本提供依據的。材料成本差異明細賬的格式可以采用三欄式,也可采用多欄式的專用賬頁,
材料成本差異率是材料成本差異額與材料計劃成本之間的比率。計算公式如下:
差異率 =(月初結存材料差異+本月收入材料差異)/(月初結存材料計劃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計劃成本)
發出材料應分攤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第三節 包 裝 物
教學目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包裝物的核算范圍,熟悉包裝物的概念和類型,掌握包裝物的核算方法。
教學重點:1、包裝物的類型
2、不同類型的包裝物的核算
本次課的主要內容:
一、包裝物的核算范圍
(一)概念:
包裝物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為包裝本企業產品而儲備的各種包裝容器,如桶、箱、瓶、壇、袋等。
(二)包裝物的核算范圍
1、其核算范圍包括:
(1)生產過程中用于包裝產品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包裝物;
(2)隨同產品出售不單獨計價的包裝物;
(3)隨同產品出售單獨計價的包裝物;
(4)出租或出借給購買單位使用的包裝物。
2、下列各項不屬于包裝物核算的范圍:
(1)各種包裝材料,如紙、繩、鐵絲、鐵皮等,這些屬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裝材料,應在“原材
料”賬戶核算;
(2)用于儲存和保管產品、材料而不對外出售的包裝物,這類包裝物應按其價值的大小和使
用年限的長短,分別作為固定資產或低值易耗品管理和核算;
(3)計劃上單獨列作企業商品、產品的自制包裝物,應作為庫存商品進行管理和核算。
二、包裝物的會計核算
(一)應設置賬戶
“包裝物”賬戶:
用途:用以核算企業各種包裝物的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監督各種包裝物的收發和結存情況。
性質:該賬戶屬于資產類賬戶。
結構:借方登記入庫包裝物的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貸方登記發出包裝物的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期末余額在借方,表示各種包裝物的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
該包裝物應按包裝物的種類設置明細賬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二)包裝物的賬務處理
1、包裝物收入的賬務處理:
企業收入包裝物的核算與原材料收入的核算基本一致,不再重復。
2、包裝物領用的賬務處理
(1)生產領用包裝物
產品生產領用的包裝物,構成產品生產成本的組成部分,其實際成本應計入“生產成本”賬戶。
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貸:包裝物
材料成本差異——包裝物 (超支用蘭子,節約用紅字)
(2)隨同產品出售不單獨計價的包裝物
隨同產品出售不單獨計價的包裝物,其實際成本應在領用時記入“營業費用,,賬戶。
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營業費用——包裝物
貸:包裝物
材料成本差異——包裝物
(3)隨同產品出售并單獨計價的包裝物
隨同產品出售并單獨計價的包裝物,應視同材料銷售處理,其實際成本應計入“其他業務支出”賬戶。
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
貸:包裝物——木箱
材料成本差異——包裝物
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
貸:包裝物——木箱
材料成本差異——包裝物 第一、一次攤銷法
(1)一次攤銷法是指領用包裝物時,將其價值一次計入有關成本費用的方法。
根據出租(出借)包裝物的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包裝物出租
貸:包裝物
材料成本差異——包裝物
例:某工廠將麻袋200條出租給發達公司,每條計劃成本5元,收取押金6元,每月租金O.50元,租期10個月,材料成本差異率為一1%。
(1)根據出租包裝物的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包裝物出租 990
貸:包裝物——麻袋 1 000
材料成本差異——包裝物 10
(2)收取押金1 200元 ,存入銀行。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1 200
貸:其他應付款——存入保證金(發達公司) 1 200
(3)到期收取租金1 000元,增值稅款170 ,以押金抵補,余款30元退回現金。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應付款——存入保證金(發達公司) 1 200
貸:其他業務收入 1 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
現金 30
(4)出租麻袋若報廢50條,殘料出售收入 25元,收到現金。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現金 25
貸:其他業務支 25
第二、分期攤銷法
分期攤銷法是指根據領用包裝物的實際成本和預計使用期限,按月平均攤人成本費用的方法。
(1)根據包裝物出租(出借)時,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待攤費用——出租包裝物攤銷
貸:包裝物
材料成本差異——包裝物
(2)分月攤銷時,編制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
貸:待攤費用——出租包裝物攤銷
仍以例10為例,說明這種核算方法。
(1)根據包裝物出租的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待攤費用——出租包裝物攤銷 990
貸:包裝物——麻袋 1000
材料成本差異——包裝物 10
(2)假定分10個月攤銷,每月攤銷額為99 元。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 99
貸:待攤費用——出租包裝物攤銷 99
第三、五、五攤銷法
五五攤銷法是指在包裝物領用時攤銷其價值的50%,報廢時再攤銷50%的方法。用“五五攤銷法”計算出租、出借包裝物攤銷價值的企業,‘包裝物”賬戶應設置“庫存未用包裝物”、“庫存已用包裝物”、“出租包裝物”、“出借包裝物”、“包裝物攤銷,,五個明細賬戶。
(1)根據包裝物出租的有關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包裝物——出租包裝物
貸:包裝物——庫存未用包裝物
(2)按成本50%計算出租包裝物攤銷額,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包裝物攤銷
貸:包裝物——包裝物攤銷
(3) 無法使用,經批準予以報廢 按成本50%攤銷
借:其他業務支出——包裝物攤銷
貸:包裝物——包裝物攤銷
殘料回收
借:現金
貸:其他業務支出
同時注銷
借:包裝物——包裝物攤銷
貸:包裝物——出租包裝物
仍以例10為例,說明這種核算方法。
(1)根據包裝物出租的有關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包裝物——出租包裝物(麻袋) 1 000
貸:包裝物——庫存未用包裝物(麻袋) 1 000
(2)按計劃成本50%計算出租包裝物攤銷額,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包裝物攤銷 500
貸:包裝物——包裝物攤銷 500
(3)發達公司到期退回麻袋200條,倉庫驗收入庫,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包裝物——庫存已用包裝物(麻袋) 1 000
貸:包裝物——出租包裝物(麻袋) 1 000
(4)假設收回的麻袋中有100條已無法使用,經批準予以報廢,殘料出售收入50元現金。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其他業務支出——包裝物攤銷 250
貸:包裝物——包裝物攤銷 250
借:現金 50
貸:其他業務支出 50
借:包裝物-------包裝物攤銷 500
貸:包裝物-----庫存已用包裝物 500
借:其他業務支出 5
貸:材料成本差異 5
第四節 低值易耗品
教學目的:通過本次課學習了解低值易耗品的定義,理解其和固定資產的區別,掌握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教學重點:1、低值易耗品的特點
2、值易耗品的價值攤銷方法
本次課的主要內容:
一、低值易耗品的特點及種類
(一)定義:
低值易耗品是指單位價值較低,使用年限較短,不能作為固定資產的各種用具、設備。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經營過程中周轉使用的包裝容器等。
(二)特點:
低值易耗品從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看,與固定資產一樣,屬于勞動資料,它可以多次參加生產經營周轉而不改變原有實物形態,其價值隨著實物的不斷磨損逐漸轉移到產品成本以及管理費用中去。但是,由于低值易耗品的品種繁多,數量較大,單位價值較低,使用期限短,需要經常補充和更換,如果對低值易耗品也同固定資產一樣核算與管理,既有困難也無必要。
(三)分類:
低值易耗品按用途一般可將其分為以下六大類:
(1)一般工具。指生產上通用的刀具、量具、夾具等生產工具和各種輔助工具。
(2)專用工具。指專用于制造某一特定產品,或在某一特定工序上使用的工具,如專用模具等。
(3)替換設備。指容易磨損或為制造不同產品需要替換使用的各種設備,如軋鋼用的鋼輥等。
(4)管理用具。指在管理工作中使用的各種家具和辦公用具,如桌椅、柜、計算器等。
(5)勞動保護用品。指為了安全生產而發給工人作為勞動保護用的工作服、工作鞋和各種防護用品等。
(6)其他。指不屬于上述各類的低值易耗品。
二、賬戶設置
為了核算和監督各種低值易耗品的收入、領用、攤銷和結存情況,應設置“低值易耗品”賬戶。該賬戶屬于資產類賬戶,借方登記入庫以及盤盈低值易耗品的成本;貸方登記領用以及盤虧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期末余額在借方,表示庫存未用低值易耗品的成本。該賬戶應按低值易耗品類別、品種和規格進行數量和金額的明細分類核算。如果采用“五五攤銷法”進行低值易耗品攤銷核算的企業,應設置“在庫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攤銷”三個明細賬戶。這樣,“低值易耗品”賬戶核算的是企業在庫和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以及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損耗價值。
低值易耗品和其他材料一樣,可以采用實際成本計價核算,也可以采用計劃成本計價核算。
采用計劃成本計價核算的企業,對低值易耗品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之間差異的形成及分攤,應設置“材料成本差異——低值易耗品”賬戶核算。
三、低值易耗品收入的賬務處理
低值易耗品收入,包括外購、自制、委托外單位加工完成并已驗收入庫的低值易耗品,其核算方法與原材料收入的核算基本相同,不再重復。
四、低值易耗品領用攤銷的賬務處理
按照現行的會計制度規定,對在用低值易耗品可采用一次攤銷法、分次(期)攤銷法進行攤銷;對在用低值易耗品按使用車間、部門進行數量和金額明細核算的企業,也可采用五五攤銷法進行攤銷。
(一)一次攤銷法
采用一次攤銷法,企業領用低值易耗品時,按其用途將全部價值攤人“制造費用”、“管理費用”、“其他業務支出”等成本費用賬戶;報廢時,將報廢低值易耗品的殘料價值作為當期低值易耗品攤銷額的減少,沖減對應的成本費用賬戶。
一次攤銷法核算簡便,但不利于實物管理,而且價值一次結轉也影響費用成本的均衡性。所以,這種方法適用于單位價值較低或容易損耗,而且一次領用數量不多的管理用具、工卡量具和玻璃器皿等低值易耗品。
(二)分次(期)攤銷法
采用分次(期)攤銷法,領用在一年內攤銷的低值易耗品,全部價值借記“待攤費用’’賬戶;領用攤銷期限超過一年的低值易耗品,全部價值借記“長期待攤費用”賬戶;分次攤銷,按其用途計人有關成本費用時,借記“制造費用”、“管理費用”、“其他業務支出”賬戶,貸記“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賬戶;報廢時,將低值易耗品的殘料價值作為當期低值易耗品攤銷的減少額,沖減有關成本費用賬戶。
分次(期)攤銷法一般適用于使用期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各月領用又不均衡的低值易耗品。
(三)五五攤銷法
采用五五攤銷法,領用時,應將低值易耗品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從“在庫低值易耗品”二級賬戶轉入“在用低值易耗品”二級賬戶,同時按領用低值易耗品的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的50%作為攤銷額記入有關成本費用賬戶;低值易耗品報廢時,再攤銷剩余50%,同時將其殘料價值沖減攤銷的成本費用,并將其全部價值(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與攤銷額相互結轉,即“在用低值易耗品”與“低值易耗品攤銷額”相互轉銷。按計劃成本計價核算的還應在低值易耗品報廢月份終了,計算結轉應分攤的材料成本差異。
采用五五攤銷法,低值易耗品報廢前,賬面上一直保持其價值的一半,因而有利于實行會計監督,防止出現大量的賬外物資。該方法一般適用于使用期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每月領用數、報廢數比較均衡的低值易耗品,并且低值易耗品按車間、部門進行數量和金額明細核算的企業。
例:某基本生產車間領用專用工具一批,計劃成本8 000元;本月報廢管理用具一批,
計劃成本1 000 元,報廢管理用具的殘值100己,作為輔助材料已驗收入庫,本月材料成本差異率為2%。
(1)根據領用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8 000
貸:低值易耗品——在庫低值易耗品 8 000
同時,攤銷低值易耗品成本50%:
借:制造費用4000
貸: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攤銷4000
(2)報廢管理用具,收回殘料交庫,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制造費用 500 .
貸: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攤銷500
借:原材料——輔助材料100
貸:制造費用100
借: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攤銷1000
貸: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1000
同時,結轉報廢管理用具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制造費用 20
貸:材料成本差異——低值易耗品 20
第五節 委托加工物資
教學目的:通過學習,了解委托加工物資的概念,熟悉委托加工物資的成本構成,掌握其會計核算方法
教學重點:1、委托加工物資的計價
2、委托加工物資的核算方法
教學手段:講授
本次課內容:
一、委托加工物資的概念
企業由于受工藝設備條件限制,有時需要把某些物資委托外單位加工制成另一種性能和用途的物資,以滿足經營的需要,例如將木材加工成木箱,生鐵制成鑄件等。
二、委托加工物資的實際成本
實際成本包括:1、加工耗用物資的實際成本;
2、支付的加工費;
3、支付加工物資往返運雜費和保險費;
4、支付的有關稅金等。
三、委托加工物資應負擔稅金的處理
(一)企業委托加工物資應負擔的增值稅
1、凡屬加工物資用于應交增值稅項目并取得專用發票的一般納稅企業,可將其作為進項稅額,不計入加工物資的成本;
2、凡屬加工物資用于非應納增值稅(或免稅)項目,以及未取得專用發票的一般納稅企業和小規模納稅企業,應將這部分增值稅計入加工物資成本。
(二)企業委托加工物資應負擔的消費稅
1、 凡屬加工物資收回直接用于銷售的,應將代扣代繳的消費稅計人委托加工物資的成本;
2、 凡屬加工物資收回后用于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的,其應負擔的消費稅應計人“應交稅金——應交消費稅”賬戶借方,抵交連續生產的消費品銷售后應交的消費稅。
四、應設置的賬戶
“委托加工物資”科目
用途:用以反映和監督委托加工合同的執行情況以及委托加工物資的發出、收回和加工費的結算情況,歸集與計算委托加工物資的實際成本
性質:該賬戶屬資產類賬戶
結構:借方登記發出加工物資的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和材料成本差異,支付的加工費和應負擔的運雜費、保險費等;貸方登記加工完成驗收入庫物資以及剩余物資的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和材料成本差異。余額在借方,表示委托外單位加工但尚未完成物資的實際成本和發出加工物資的運雜費等。該賬戶應按加工合同和受托加工單位設明細賬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五、委托加工物資的核算
1、發出加工原材料
企業根據加工合同的規定,撥付給加工單位加工用原材料時,由供應部門根據加工合同,填制“委托加工物資發料單”,經審核后,由倉庫據以發料。
根據“委托加工物資發料單”和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委托加工物資
貸:材料成本差異
原材料
例:某一般納稅企業發出c材料2 000千克,委托宏達工廠加工成B材料。c材料計
劃單位成本2.50 ,計5000元 ,材料成本差異率為1%,另以現金支付運費50元 ,根據“委托加工物資發料單”和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委托加工物資——宏達工廠 5 100
貸: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50
原材料——c材料 5 000
現金 50
2、支付加工費及稅金
加工費結算方式有收回加工物資時一次支付和加工過程中分期支付兩種。采用哪種結算方式,由雙方協商在加工合同中作出規定。加工單位除按照加工費標準支付加工費外,還應按加工費17%計算交納增值稅。按稅法規定需要交納消費稅的,還應交納消費稅。
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委托加工物資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例: 委托宏達工廠加工的B材料200件加工完畢,開出轉賬支票支付B材料加工費
855元。按加工費17%i十算應交增值稅145.35元,另以現金支付B材料運費45元。根據有關原始憑證,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委托加工物資——宏達工廠9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45.35
貸:銀行存款1000.35
現金45
3、委托加工物資收回
委托加工物資收回時,應由供應部門填制“委托加工物資收料單”,通知倉庫據以收料。
根據“委托加工物資收料單”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
貸:委托加工物資
材料成本差異
例: 委托宏達工廠加工的B材料200件驗收入庫,實際總成本6 000元,計劃成本6 060元 。根據“委托加工物資收料單”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原材料——B材料 6 060
貸:委托加工物資——宏達工廠 6 000
材料成本差異——原材料 60
六、委托加工物資的明細分類核算
為了具體反映和監督委托加工合同的執行情況,以及委托加工物資的發出、收回等情況,還應按加工合同和受托加工單位設置“委托加工物資”明細賬進行明細分類核算。委托加工物資的明細分類核算應反映加工單位名稱,加工合同號數,發出加工物資名稱、數量、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和材料成本差異,發生的加工費和往返的運雜費以及收回加工完成的物資數量、實際成本或計劃成本和材料成本差異等詳細資料。
第六節 存貨的期末計量
教學目的:通過學習,了解存貨清查的方法,掌握存貨盤盈盤虧的會計處理,掌握存活的期末計價方法。
教學重點:1、存貨的清查方法
2、存貨清查的會計處理
3、存貨期末計價方法
本節課的內容:
一、存貨清查
(一)存貨清查的方法
1、存貨清查定義
存貨清查是指企業采用一定方法,確定存貨的實際庫存數量,并與賬面數量進行核對,確定存貨溢余或短缺及其原因的一種方法。
2、存貨清查方法
存貨清查主要采用實地盤點法,就是通過點數、過磅、量尺、計算等方法點清存貨的數量,并鑒定其質量。對大堆、廉價和笨重的存貨,可以采用技術測量法或估算法確定其實存數量。
3、存貨清查的結果
(1)賬實相符
(2)賬實不符:盤盈、盤虧
4、編制“存貨盤點盈虧報告表”
注明盤盈、盤虧的真實原因,提出處理意見,同時上報審批。
(二)存貨盤盈的賬務處理
1、調整帳面記錄
借:原材料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
2、批準轉銷后,編制如下會計分錄: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
貸:管理費用
(三)存貨盤虧或毀損的賬務處理
調整帳面記錄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
貸:原材料
2、經批準后轉銷
經有關部門批準后,再根據不同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1)屬于定額內合理損耗,應轉入“管理費用”賬戶;(2)屬于超定額的短缺或毀損,能確定過失人的,應由過失人賠償,屬于保險責任范圍的,應向保險公司索取賠償,確認后轉入“其他應收款”賬戶,全部損失扣除過失人或保險公司賠款和殘料價值后的凈損失,記入“管理費用”賬戶;(3)屬于非常損失造成的存貨毀損,扣除保、險公司賠款和殘料價值后的凈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賬戶;存貨毀損收回的殘料,應作價轉入“原材料”等賬戶。
二、存貨的期末計價及賬務處理
(一)存貨的期末計量
1.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的含義
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是指對期末存貨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兩者之中較低者進行計價的方法。即當成本低于可變現凈值時,存貨按成本計價;當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時,存貨按可變現凈值計價。其中: “成本”是指存貨的歷史成本,即按前面所介紹的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計算的期末存貨的實際成本。如果企業在存貨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計劃成本核算的,則“成本”為經調整后的實際成本;“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后的金額。
2.可變現凈值的確定
(1)確定可變現凈值應考慮的主要因素。一是應當以取得的可靠證據為基礎,二是考慮存貨持有的目的。由于企業持有存貨的目的不同,確定存貨可變現凈值的計算方法也不同。如用于出售的存貨和用于繼續加工的存貨,其可變現凈值的計算就不相同。企業持有存貨的目的,通??梢苑譃閮煞N:一是持有以備出售,如商品、產成品;二是持有以備在生產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如原材料等。
(2)可變現凈值中估計售價的確定。從上述“可變現凈值”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存貨估計售價的確定對于計算可變現凈值非常重要。企業在確定存貨估計售價時,應當以資產負債表日為基準,但是如果當月存貨價格變動較大時,則應當以當月該存貨平均銷售價格或資產負債表日最近幾次銷售價格的平均數,作為其估計售價的基礎。此外,企業還應當按照以下原則確定存貨的估計售價。
①為執行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而持有的存貨,通常應當以產成品或商品的合同價格作為其可變現凈值的計量基礎。
②沒有銷售合同或勞務合同約定的存貨,其可變現凈值應當以產成品或商品一般銷售價格或原材料的市場價格作為計量基礎。
3.用于生產的存貨的期末計量
用于銷售的存貨,存貨估計售價確定后,存貨的期末價值直接用存貨估計售價減去估計銷售費用及稅金的差額即為存貨的可變現凈值,期末存貨的可變現凈值與成本進行比較即可確定期末存貨的價值。對于用于生產而持有的存貨,如原材料、在產品、委托加工物資等,則應當將其與生產的產成品的期末價值減損情況聯系起來。具體來說,對于用于生產而持有的存貨,按以下原則處理:
(1)如果用其生產的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則該存貨應當按照成本計量。
(2)如果存貨價格的下降,表明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則該存貨應當按可變現凈值計量。
(二)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的賬務處理
1、存貨跌價準備的提取方法
有三種:單項比較法、分類比較法、綜合比較法
2、存貨跌價準備的賬務處理
企業在根據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原則確定了期末存貨價值之后,應視具體情況進行有關的賬務處理:(1)如果期末存貨的成本低于可變現凈值時,則不需作賬務處理;
(2)如果期末存貨的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時,則必須在當期確認存貨跌價損失,并進行有關的賬務處理。作會計分錄:
借:管理費用
岱:存貨跌價準備
具體的做法是:每一會計期末,比較成本與可變現凈值,計算出應計提的準備,然后與“存貨跌價準備”賬戶余額進行比較,若應提數大于已提數,應予補提;反之,應沖銷部分已提數。提取和補提存貨跌價準備時,借記“管理費用——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貸記“存貨跌價準備”賬戶;沖回或轉銷存貨跌價損失,作相反的會計分錄。但是,當已計提跌價準備的存貨的價值以后又得以恢復,其沖減的跌價準備金額,應以“存貨跌價準備”賬戶的余額沖減至0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