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的 宇 宙 觀
|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書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問題。概括起來,《老子》有三大內容,即談宇宙、談人生、談政治。老子思想中,首要的是老子的宇宙觀。老子的宇宙觀是其政治觀和人生觀的基礎。 《老子》第一篇開篇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么?老子描繪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是這個神奇的“道”,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訴我們:“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好神秘的“道”!那個被稱為天地之母的“道”,自然就是宇宙萬物發生起源的根本了,研究者指出,有和無是“道”運作時的兩種狀態,無是產生天地的動力;有是萬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后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今天我們所謂“無中生有”大概是出于老子的這段論述了。 道法自然 這個稱為宇宙本源的“道”生發的結果如何呢?老子告訴我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的“一”是太極,“二”即兩儀,謂天地也。“三”被認為是八卦。于是整個宇宙的演變在道的作用下就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道”體現在自然界中,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規律。大道無形,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無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為轉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法自然”。(《老子》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或效仿的意思。)它告訴我們,道的最大特點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稱之為“玄德”(萬物各自體現出的本性就是“德”)。老子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里的不仁,并非不講仁義,而是“道”順任自然,無所偏愛精神的體現,所以萬物在它看來,來去生滅,都如芻狗一樣。老子通篇所述者,一“道”一“德”,并不包括低層次的仁、義、禮、智、“道”體現在自然界中,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規律。大道無形,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無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為轉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法自然”。(《老子》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或效仿的意思。)它告訴我們,道的最大特點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稱之為“玄德”(萬物各自體現出的本性就是“德”)。老子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里的不仁,并非不講仁義,而是“道”順任自然,無所偏愛精神的體現,所以萬物在它看來,來去生滅,都如芻狗一樣。老子通篇所述者,一“道”一“德”,并不包括低層次的仁、義、禮、智、信,雖然如此,讀者當知,修道或修德者,須從細微處著眼,如佛法所言:“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須知沒有開悟之前空言“得道”,妄言“視萬物為芻狗”,則為悖道,遂成惡趣。 信,雖然如此,讀者當知,修道或修德者,須從細微處著眼,如佛法所言:“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須知沒有開悟之前空言“得道”,妄言“視萬物為芻狗”,則為悖道,遂成惡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