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足(足母)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調肝腎,熄風寧神。
【主治】:①疝氣。②遺尿。③崩漏,陰挺,經閉。④癲癇。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井穴
【定位】:在足背,當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調理肝腎,清熱熄風。
【主治】:①目赤腫痛,青盲。②失眠,癲癇。③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④小便不利,尿痛。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滎穴
【定位】:在足背,當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作用】:疏肝利膽,熄風寧神,通經活絡。
【主治】:①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眼歪斜。②郁證,脅痛,腹脹,呃逆。③下肢痿痹,行路困難。④月經不調,崩漏,疝氣,遺尿。⑤癲癇,小兒驚風。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輸穴原穴
【定位】:在足背側,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作用】:疏肝利膽,通經活絡。
【主治】:①疝氣,腹痛。②遺精。③小便不利。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經穴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中央
【作用】:疏泄肝膽,調經利濕。
【主治】:①外陰瘙癢,陽強。②月經不調,帶下。③小便不利,疝氣,足腫疼痛。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絡穴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作用】:疏肝理氣,消腫止痛,調經通絡。
【主治】:①兩脅痛,腹脹,腹痛,泄瀉。②惡露不盡。③疝氣。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郄穴
【定位】:在足小腿內側,當脛骨內上髁的后下方,陰陵泉后1寸,
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
【作用】:散寒除濕,通關利節。
【主治】:膝部腫痛,下肢痿痹,咽喉腫痛。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定位】:在膝內側,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股骨向上髁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凹陷處
【作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①小腹痛,小便不利。②遺精,陰挺,陰癢,外陰疼痛。③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④膝股內側痛。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合穴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股骨內上踝上4寸,股內肌與縫匠
肌之間
【作用】:疏肝調經,清熱利濕。
【主治】:①腰骶引小腹痛,小便不利,遺尿。②月經不調。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作用】:疏肝理氣,清利下焦。
【主治】:①小腹脹痛,小便不利。②陰挺,睪丸腫痛。③瘰疬。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國際代碼】:Zú wǔ lǐ(LR10)
【定位】: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作用】:疏肝調經,通經止痛。
【主治】:①月經不調,帶下。②小腹脹痛。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定位】: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沖穴外下方,腹股溝股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開2.5寸
【作用】: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主治】:①疝氣,腹痛。②外陰腫痛,陰莖痛,陰挺,陰癢。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定位】:在側腹部,當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
【作用】:疏肝健脾,化積消滯。
【主治】:①腹脹,泄瀉。②脅痛,痞塊。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脾募穴;八會穴(臟會),足厥陰、少陽經交會穴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作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①郁證。②胸肋脹痛。③腹脹,呃逆,吞酸。
【歸經】:足厥陰肝經穴
【類別】:肝募穴,足厥陰、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