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是清朝一位名醫,《醫林改錯》一書,是他繼承發展祖國醫學一生中的代表著作。用了更多的篇幅論述他對氣血學說的發揮,特別是氣虛血瘀癥的診治經驗,《醫林改錯》這本書實質屬于氣虛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專著。他對半身不遂的理論認識和治療方法的創新,始遵《素問》、《靈樞》仲景之論,大膽對古代醫學家半身不遂屬 “風””痰”,“火” 等說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的 '氣虛血瘀,活血化瘀"論的創新觀點。
一.氣虛血瘀論:
王清任特別重視中醫的氣血學說,認為氣是人體生命之源,人行坐轉動、全杖元氣,并曰"經絡所藏者,無非氣血",“氣通血活",人則在并健康無恙。在病理學上他認為“無論外感內傷,所傷者無非氣血” 。在辯證學上他強調“ 審氣血之榮枯,辨氣血之通滯” 。在治療上他提出“治病之藥訣,在明白氣血”,都體現了他對氣血學說的重視,因此他在臨床上對血瘀癥辨證論治的高度重視.、矢心鉆研幾十年總結出50余種血瘀證的辨治經驗,形成治瘀的學術思想。王清任在畢生的醫療實踐中,集中精力研究了氣虛證和血瘀證,特別是對血瘀證的病因病機做了全面的闡發,如氣滯而血瘀、陽哀而瘀及氣虛血瘀。其中氣虛血瘀論是王氏發揮氣血學說的一大創見,他根據中醫學氣血相關的理論,認為“氣足則血自活” 若“元氣即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如《醫林改錯、論抽風不是風》,闡明了因元氣虛,無力推動血之運行,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的病因病機,首創“氣虛血瘀論”,從而為其創立著名的補氣活血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指導后世醫療實踐。
二.活血化瘀法
王清印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上,根據血瘀的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熱虛實不同的病因,創立了活血化瘀14法,形成了較完善的治瘀理論體系。這里我重點談氣虛血瘀和活血化瘀的治法。
1. 補氣活血法
王清任對氣虛血瘀證,講補氣藥和活血藥有機的配合,創立補氣活血法,使氣足而血活,補氣以活血,且化瘀而不傷正,補氣而不留邪,達到“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留瘀,活血何患疾病不除” 。見《醫林改錯、黃芪赤風湯》治療目的。如補陽還五湯,黃芪桃紅湯.助陽止癢湯,止瀉調中湯、足衛和營湯,黃芪赤風湯等, 均宗此法而創制,有效用于不同的病因所致的氣虛血瘀證治療。
2. 分部逐瘀法:
王清任在《醫林改錯、方敘》中指出:“立通竅活血湯,至頭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癥;立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癥;立膈下逐瘀湯, 治肚腹血瘀之癥”。而針對少腹血瘀或胞宮血瘀又立少腹逐瘀湯。為了保障不同方劑對不同部位血瘀的療效,王氏根據中藥理論,選擇不同的引經藥,精心配伍,使藥直達血瘀病所。如通竅活血湯選用老蔥、等辛香透竅的之品;學府逐瘀湯,則選用柴胡、桔梗引藥上行,以治胸中血府血瘀;膈下逐瘀湯意在專治膈下肝脾部位之血瘀,故選用烏藥、香附等疏肝理氣藥物配伍。少腹逐瘀湯選小茴香,肉桂以溫通下焦。上述逐於湯是王清任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劑。這三下逐瘀湯,現已制成二種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