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春傷于風,夏生飧泄。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瀉。又曰∶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又曰∶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又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瀉。
又曰∶脾病者則腸鳴飧泄食不化。
東垣云∶運氣土令不行,水為太過,金肅愈嚴,木氣已虛。故木之清氣不能發越,郁在肋下,變為飧泄。
夏季脾土受損,輕則飧泄滑瀉,水谷不化,重則下利膿血稠粘。
《良方》說:飧泄,始于春,風木盛行,脾土受風木之邪不能運化,因成積滯。夏以伏陰在內,再感暑濕風冷之氣,過食生冷,復傷脾胃,不能克化飲食,水谷不化而成飧泄。
若傷飲食,起居不時,脾胃不化,反成濁氣下降,是為飧泄。
瀉利概分風濕熱,寒少熱多,寒熱錯雜。所以說暴瀉非陰,久瀉非陽。完谷不化有寒有熱。寒者脈沉而細,身不動,目視不清,飲食不下,鼻息重的,用姜附湯。若身重四肢懶散,用術附湯。
《原病式》說:白為寒,青紅黃赤黑為熱。便瀉清利不澀為寒,赤澀為熱。完谷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為寒。谷雖不化,而色非白,煩渴,小便赤澀,為熱。凡谷消化,無問色及他證,便為熱也。
仲景說:邪熱不化谷,然熱得濕則飧泄。
《三因》說:瀉泄,《經》所謂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有內外因,不內外因之別。《經》云:春受寒,寒留滯不去,至夏必飧泄,此為外因。又說:濕勝則濡泄,寒甚則為泄,暑熱亦為泄。至于七情內動,臟氣不平,亦致溏泄,此為內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而成瀉泄的,是脾胃有傷,此為不內外因。食積瀉泄,須消除積滯,然后止泄。
《難經》說:凡瀉有五: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
胃泄: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里急后重,數至廁而不能便,莖中痛。
腎泄:由腎虛,每于五更時溏泄,而連月經年不止,此多腎經濕注,飲酒人多有。
瀉泄多為少腹生寒。脾胃虛弱又被風寒所乘,則陰氣盛而臟寒,臟寒則食物不化,大便黑狀似溏。大腸有寒,證亦如之。
水瀉:臟腑虛寒,四肢厥冷,暴頓洞下。傷暑熱霍亂,則傾瀉如水。
洞泄:手足厥冷,心腹痛,腳轉筋。
傷食泄瀉:失饑傷飽,胃不能消則脹滿,所下酸臭,當疏利消導。
諸瀉泄,必先分利,后實脾土,益元氣,無不萬全。
丹溪說:瀉有氣虛、有火、有痰、有食積。瀉水而腹不痛,濕也。飲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氣虛也。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后痛減,食積也。水谷不化,濕兼風也(即飧泄是也)。漸下污積粘垢,濕兼熱也(即溏泄是也)。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即泄也)。體重軟弱,瀉下多水,濕自甚也(即濡泄是也)。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即滑泄也)。
《內經》說: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是謂五虛,必死。其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可活。
《脈經》說: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又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流連者生,緊急者死。
凡瀉而脈沉細,為虛為寒;疾而數者,為熱為積。心脈歇至者驚瀉。瀉久而脈洪大急數,皆難治。
丹溪說:世俗均用澀藥治瀉。若瀉因虛者或可行;初得之,必變他證,為禍不小。殊不知瀉多因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張子和說:暴注水瀉,即《內經》所謂注下。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屬火,宜冷水調桂苓甘露飲、五苓益元散,或以長流水煎放冷服,涼膈通圣散亦能治之,慎不可驟用干姜、豆蔻之類,縱瀉止亦轉生他疾。只可分陰陽,利水道而已。
《經》云:下者舉之。久瀉下陷,用升陽益胃不效,當用吐法以提之。《經》云:春傷于風,夏生飧瀉。此即完谷不化,宜發汗而愈,當用麻黃桂枝湯,仲景柴苓湯之類。又《經》云:通因通用。因食積濕熱,因其瀉而瀉之,使積滯去盡而瀉自止。
張子和治一人,脾胃不調,三年不效,此為洞泄,以謀慮不決而成。肝主謀慮,甚則乘脾,脾濕不流,則上涌為痰,又用舟車丸、浚川散下數行,使澡浴出汗。自此一天比一天好,常以胃風湯、白術散調養。
東垣醫案說:因脾胃久衰,視聽半失,為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由脈虛多言之過。陽氣衰弱,不能舒伸,伏匿陰中。又值淫雨陰寒,時人多病泄利。此濕多成五泄之故。按經云:大小便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又云:病在下者,先利小便。又說:諸瀉痢,小便不利的,先分利小便。利小便多用淡味滲泄之劑。
寒濕從外入里,陰盛而重滯其陽,陽愈削而精神愈短,陰重強而陽重衰,反助其寒濕之邪。所以必用升陽風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防風、炙甘草煎服。大法云:寒濕之勝,以風平之。又云: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
泄本屬濕,多因飲食不節,傷脾胃而作,須看時令,分寒熱新久而施治。
治法:補脾消食,燥濕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氣,用風藥以勝濕。亦有久泄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收澀之。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此脾脫,宜急澀之。
瀉宜汗解,《經》云:久風為飧泄,如《保命集》用蒼術、麻黃、防風之屬。
瀉宜吐痰而愈,《格致余論》云:夏月患泄,百方不效,久病而神不瘁,小便赤,脈滑頗弦,膈悶食減。久積郁成濕痰,留于肺中,大腸不固。導其源則流自清,以吳茱萸等作湯,溫服探喉吐痰,再吐而安。
瀉宜逐下而安者,如下痢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痢已愈,至其時復發,此為泄下未盡,宜再下之。
瀉宜補益而愈者,如東垣《脾胃論》說: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大便瀉泄,宜黃芪建中湯。
瀉宜調理脾胃而止者,如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以白術、茯苓、芍藥治之。
宜升舉而安者,如脾濕胃弱,不能營運,食下即泄,助甲膽風勝以克之,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之屬。
瀉宜燥濕而后愈者,如《脾胃論》說:濕土有余,脈緩而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以平胃散合二陳湯。
瀉用寒涼而愈者,如仲景協熱自利,黃芩、芍藥主之。
瀉宜溫補而愈者,如下利脈遲緊,痛未止,當溫之。下利心痛,急當救里;下利清白,水液澄澈清冷,可與理中、四逆湯。
瀉以分利而愈者,如濕勝則濡瀉,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
瀉以收澀而愈者,如寒滑氣泄不固,訶子散以澀之之類。濕勝而瀉,四苓散加蒼白術。甚者蒼白術炒為末,米飲調服。
氣虛者,用參、術、升麻、芍藥,或以四君子湯加芍藥、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便,四苓散加黃芩、滑石、梔子、木通。
痰宜豁痰,二陳湯加海石、青黛、黃芩、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積宜消導之,疏滌之,用神曲、大黃、枳實,或保和丸。
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或用蒼術、厚樸、陳皮、炒神曲、澤瀉、地榆、甘草等分,冬加干姜。夏月水瀉,桂苓甘露飲。
脾胃不和傷食者,胃苓湯。
凡治瀉藥宜作丸散服。
泄瀉如水,用五苓散加蒼術、車前子倍白術為末,米湯調服。
濕熱瀉下如熱湯,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之類。腹中疼痛,瀉下清冷,喜熱手燙熨,口不燥渴,為寒瀉,五苓散倍桂加肉豆蔻。有氣加木香,病重加木香、附子作丸。
久瀉谷道不合或脫肛,為元氣下陷及大腸不收而然,用白術、芍藥、神曲、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為丸,以四君子湯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
因食積時常腹痛泄瀉,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枳實導滯丸逐之,而后以四苓散加厚樸、蒼術、神曲、麥芽之類作丸,以安胃氣。
瀉水而腹不痛者,屬氣虛,宜四君子湯倍白術加黃芪、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提而愈。
治案
一人病下利,完谷不化,以為洞泄中寒,服理中、四逆轉劇。脈尺寸弦長,右關浮于左關一倍,色如草滋,知肝風傳脾,因成飧泄。以小續命湯減麻黃加白術,服三五劑利止。續命非止利之藥,飲而利止,是從本治之故。
一女士病飧泄多年,醫以為休息利,治以苦堅卒燥之劑,不效。時仲秋,脈弦而浮。
說:蓋此病驚風,非飲食勞倦所致。肝主驚,虛風自甚,乘脾而成泄。今金氣正隆,尚未至明春,而病將益加,平木太過,扶土不及,而瀉自止。女士說:因失物害怕,由此疾作。以攻風健脾之藥愈。
一人瀉利不止。眾以為寒,治近二十年。把脈,兩寸皆滑。用茶調散涌寒水,又以無憂散瀉水,次以淡劑利水道,后愈。此通因通用法。
一老人右手風攣,瀉泄,百方不效。左脈洪滑,此為太陰經有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大腸虛瀉,當治上焦,用蘿卜子、漿水,探吐。出大塊膠痰而愈。
一老人厚味傷脾,瀉泄,亦是脾瀉,用白芍酒炒白術、神曲、山楂、黃芩半兩、炒半夏、荷葉煨飯為丸。
一老人形瘦,夏未患瀉利,至秋久治不愈。精神尚可,溺澀不赤,脈澀頗弦,胸膈滿悶食減。此必多年陳積,滯在腸胃。得知嗜鯉魚三年無缺。醫生說:痰積在肺,大腸不固。當澄源而流清,用茱萸、陳皮、青蔥、鹿苜根、生姜濃煎和砂糖,飲一碗,探吐痰半升如膠,利減半,再飲而利止。與平胃散加白術、黃連調理。
一富家子,面黃善啖易饑,非肉不食,瀉泄一月,脈大。應當脾困而食少,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此必疳蟲。驗其大便果有蛔,治蛔而愈。次年夏初復瀉,不痛而口干。
醫生說:過去治蛔而不治疳之故。用去疳藥白術湯下,三日而愈。后用白術、芍藥、川芎、陳皮、黃連、胡黃連、蘆薈為丸。
藥方:
術茯車前子湯:治一切瀉泄,用此為主。
白術、茯苓、車前子、澤瀉、芍藥、陳皮、炙甘草。
加姜三片、棗一枚、燈心煎服。傷食泄黃或食積,加神曲、麥芽、山楂子、黃連以消之。腹中狹窄飽悶,再加厚樸、枳實、木香。
小便赤澀短少,加豬苓、木通、山梔。濕瀉者,加茵陳、蒼術。若夏秋濕熱,暴注水瀉,加炒黃連、蒼術、升麻、木通。發熱燥渴,加干葛、石膏。口渴引飲,加葛根、人參、麥門冬、升麻、烏梅肉。
暑月瀉泄,加香薷、厚樸。寒月溏瀉清冷,腹痛或傷冷食,加神曲、麥芽、干姜煨、砂仁、木香、益智。濕勝加防風、羌活、白芷、蒼術、半夏。胃氣下陷,加人參、黃芪、升麻、柴胡,以升清氣。
久瀉腸胃虛滑不禁,加肉蔻煨、石脂、訶子煨、木香、炒干姜。清晨溏泄,加破故紙炒、茴香炒、肉蔻煨。
胃苓湯:治男婦暑濕停飲泄瀉,不服水土等證。
蒼術制、 濃樸制、 陳皮、甘草減半、白術、茯苓、 豬苓、 澤瀉各等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食后服。
平胃散:治傷濕泄瀉,姜棗煎成為末,米調皆可。
加味五苓散:治伏暑泄瀉,發煩渴,小便不利。
豬苓、白術、白茯苓、澤瀉、車前子、肉桂。
上作一服,水盞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薷苓湯:治夏月暑瀉,欲成痢疾。
香薷、黃連姜汁炒、厚樸姜炒、扁豆炒、 豬苓、 澤瀉 、白術、 茯苓。
每服水盞半、姜三片,煎服。
倍術二陳湯:治濕痰瀉泄。
白術加倍、陳皮、半夏制、白茯苓、甘草減半。水盞半加姜三片,煎服。
六一散:一名益元散,治夏傷暑水瀉。
滑石六兩、炙甘草末一兩。上和勻,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青六丸:去三焦濕熱,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用,兼治產后腹痛或自利,能補脾裨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紅曲炒。上為末,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五十丸,白湯下。
溫六丸:泄瀉而嘔吐者神效。六一散,生姜湯調服。
戊已丸:治胃經受熱,瀉痢不止。黃連酒炒、吳茱萸泡炒、白芍藥。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食前下。
脾泄丸:治食積酒濕等瀉。
白術土炒、蒼術炒、半夏制、山楂、神曲炒、芍藥炒、黃芩炒。
上為末,荷葉煨飯為丸。后重者,加木香、檳榔。
太平丸:治瀉泄。黃連、茱萸炒、芍藥炒
上為末,老米糊丸。同干姜炒,加阿膠一半為丸,名駐車丸。
升麻除濕湯:自下而上,引而去之。
蒼術、柴胡、羌活、半夏、升麻、神曲、澤瀉、防風、炙甘草、陳皮、麥芽曲、益智仁
水煎空心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曲、生姜三片、大棗二枚,非腸鳴勿用。
茯苓湯:治因傷冷凍飲料水,泄瀉如注,一夜十余次,變作白痢,或變赤痢,腹中痛,食減熱躁,四肢沉困無力。水煎溫服。
茯苓、豬苓、澤瀉、當歸、生黃芩、白芍藥、蒼術、生甘草、升麻、柴胡、炙甘草、肉桂。
白術芍藥散:治痛瀉要方。
白術炒、 芍藥炒、 陳皮、防風。或煎或散或丸,皆可。久瀉者加升麻。
白術芍藥湯:治太陰受濕,水瀉注下,水谷不化,不欲飲食,困弱無力,宜此和之。身重暴泄,大勢而去,亦用和法。
白術炒、芍藥炒、甘草。水煎服。
白術茯苓湯:治濕瀉,又治食積,濕熱作瀉。
白術、茯苓。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三味各等分,名白術散。
蒼術芍藥湯:治前證。蒼術、芍藥、淡桂,水煎服。
神術散:治春傷于風,夏必飧瀉。
蒼術、藁本、川芎、羌活、 細辛、 粉草。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出汗。
高良姜湯:治腸胃受風,久為飧泄,下痢嘔逆,腹內痛。
高良姜、木香、檳榔、赤茯苓、人參、肉豆蔻、吳茱萸泡炒、陳皮、縮砂仁、干姜炮。
干姜丸:治腸胃風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干姜炮、厚樸。
灸法
百會(一穴,在前頂心上中央旋毛中,治久瀉下陷脫滑,灸三壯)
脾俞(二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各開寸半,治泄瀉,灸三壯)
中脘(一穴,在上脘下一寸,灸七壯)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治泄不止可灸七壯)
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傍各開一寸半,與臍平,可灸五壯,治洞瀉不止)
大腸俞(一穴,在十六椎兩傍各寸半,可灸三壯,治腸鳴腹脹暴瀉)
天樞(二穴,在夾臍中兩旁各二寸陷中)
氣海(一穴,在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