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齊魯
李敖說,年輕姑娘炫富,無非是兩種情況:“要么是□□□□□□,要么是□□□□□□□”。
原文自己百度吧,不大合適放出來。
朋友圈一個哥們演繹成:一個板塊上漲,無非是兩種情況,“要么是它整出來的錢源源不斷,要么是出來整他的錢源源不斷”。
樸素而真相啊有沒有!前一句是說盈利,后一句是說風險偏好和流動性。好。今天我們就用這個結構分析一下創業板的煙火,到底是煙火,還是不一樣的煙火。
——經常有朋友會問:讀研報該怎么踏出第一步?齊齊魯的答案是:從解決一個具體問題開始。
如果你能發現一個具體的問題,比如市場討論的焦點所在,那你已經不是一個小白了。
近期市場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已經連漲1個月的創業板,出現回調并企穩。那么,如何解釋前期1個月連續上漲的原因?如何看待這種上漲的性質?創業板能不能接過白馬股的行情,繼續一輪可觀的漲幅?
結論是,分析師總體并不看好創業板持續上漲。為什么會這樣,讓我們馬上開動,搬運研報。
創業板為何連漲一個月?
關于此前一個月創業板的連續上漲,中銀國際策略首席陳樂天,在《創業板繼續向上需要利率配合》這篇報告中,歸因為3點:
1. 消費股、周期股都面臨經濟向下、價格向下帶來的業績壓力,金融板塊受到1-2月數據的抑制,投資者對這兩個板塊的熱情有所下降。
2. 2月大跌,業績壓力下投資者需要尋找一個方向進行配置。
3. 政策支持獨角獸企業上市,允許部分新經濟進行并購重組,提高了投資者短期內的風險偏好。
此時,我們可以閉上眼睛,仔細回顧一下一個月以來的主要事件:先是部分白馬股業績不及預期;而后2月份大票出現的劇烈調整;春節后,“獨角獸”話題的熱度急劇提升。
大概是這樣一個過程沒錯吧?
我很擔心漏掉什么,讓我們看看這是不是分析師的主流意見。
申萬宏源王勝上周的《重視創新方向,但莫把主題投機當投資》,題目就很明白,主要觀點包括:1.政策催化對于成長板塊構成重要支撐,2.成長確實已經跌幅較深,3.少量來自價值股票的松動籌碼轉移,便可帶來小票股價較大的向上彈性。
天風證券劉晨明的《成長股的阿喀琉斯之踵》是近期熱門報告,此文明確提出,2月12日至3月12日這一個月,是成長股一級驅動(風險偏好提升)的超跌反彈階段,而風險偏好的提升來自于春節前后的流動性改善(利率下行)和對“新經濟”友好的政策環境。
不再更多列舉了,我們只要知道,對這輪創業板上漲的歸因,沒有涉及到以下因素:
業績。分子端因素,股價向上拓殖的王道。
估值。映照分母端的風險偏好,安全邊際的底線。
流動性。映照分母端的無風險利率,這既是投資者的彈藥,也是上市公司的彈藥。請注意流動性,我指的是全年總體的流動性,而不是春節期間被視為“擾動”因素的流動性(興業證券王德倫《大創新與核心資產的交誼舞》)。
創業板連續上漲的條件
關于創業板此前一個月的連續上漲屬于什么性質,反彈還是反轉,是個關鍵問題,因為對性質的判斷決定了行情的級別是以“月”為單位,還是以“季”、“年”為單位。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分析一下創業板實現連續上漲的條件,分析師意見也大體一致。
陳樂天開出的一般條件如下:低估值、基本面反轉和宏觀環境配合。
論據是比較充分的,過去兩年,食品飲料、銀行、保險的行情都是這樣。
而具體到創業板身上,條件如下:低估值、基本面反轉以及利率持續下行。只是將“宏觀環境配合”具體為“利率持續下行”。
為什么呢?答案在他一年前的一篇報告中:小盤股比大盤股對利率更敏感。其中的邏輯在于,企業的現金流主要由現有資產和未來投資兩部分生成。小盤股資產以未來新增投資為主,大盤股資產以現有資產為主。由于投資的成本因素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較高,相對于現有資產,未來投資對利率更敏感。因此,較低的利率有利于成長股,較高的利率則不利于成長股。
如果是孤證的話,不見我們看研報的功力。
劉晨明在今年2月末的《再論成長股的三級驅動力》中,提出的成長股三級驅動模型,是風險偏好-業績-利率。你看,基本是一樣的結論。
上圖取自長城證券汪毅報告《成長躁動之后何去何從?》。也是一樣的結論。
上圖取自光大證券謝超的報告《反彈之后怎么辦》,進一步說明了利率、主板、創業板之間的關系。這個討論過程蠻有意思,大家可以自己找來看看,埋在報告的后面部分。
這一節想必不用總結了吧,
當然,不同意見是存在的。比如申萬宏源王勝,他認為,無風險利率上行成長股未必不表現,無風險利率下行市場風格并不必然轉向成長。當然,他對利率、成長股線性關系的否定并不代表看好成長股,結論導向另一個變量:業績。
好,下面說業績。
創業板會繼續上漲嗎?
本節均為短期視角——
業績大考一觸即發。
根據劉晨明的統計,3月底到4月初,和4月底,是年報的兩次集中披露期,而創業板公司更是被要求在4月10日前強制披露一季報預報。
那么分析師如何判斷創業板公司的業績大考呢?申萬宏源傅靜濤認為,與價值股“先分化,先驗證,先走弱”一樣,成長股也會經歷如是過程,因此,“4月一季報窗口,成長板塊總體走弱,
個股分化是大概率。”
陳樂天更悲觀一些,他指出創業板業績增速及ROE還在下降:“根據創業板企業2017年全年業績預告,剔除溫氏和樂視后,創業板業績增速下降到15%,利潤增速比前三季度下降了10個百分點。”
同樣悲觀的還有張安寧,他甚至提示:
他認為2018年全A盈利增速將下行,這個風險大概率在一季報披露期集中釋放。
當然,創業板約束因素還包括我們熟知的商譽減值、業績承諾到期等。
硬幣的另一面是,很多分析師現在重彈周期股的調調。比如“成長之后或是周期”,比如“此消彼長,周期回歸”等。
最后的真相
正如前文強調的,對創業板的看空意見基本集中于短期(事實上,現在單邊看多創業板的分析師可能只有3位,這是我瀏覽研報標題的結果,不精確)。
從年初周期股的大熱,到2月份的大調整和創業板的“春季攻勢”,2018年一開年就不同凡響。那么,現在分析師主流的邏輯線索是什么呢?為大家梳理一下:
1. 以王德倫、王勝為代表的“立起爐灶”派:王德倫主推“大創新”線索,可以用“成長龍頭”來描述,但他明確表示:成長龍頭≠創業板,創業板整體業績增速仍在下行;成長龍頭受益≠風格切換,行業內分化未來也可能仍將持續。王勝則有超越于周期、消費和成長分類之外的“無偏見龍頭”風格分類。
2. 以海通荀玉根、安信陳果、光大張安寧為代表的“均衡配置派”:荀玉根主張“價值龍頭攜手成長龍頭”;陳果主張在成長板塊中尋找盈利超預期優質公司,同時搭配估值合理盈利平穩的消費品公司;張安寧主張消費、金融做底倉,博弈看周期,彈性看科技、科技需擇時。
——我把“均衡配置派”的人說少了,這一派目前還是很主流的。
3. 深挖創業板、成長股派。如劉晨明,主張:板塊間,創業板的業績改善可能好于主板與中小板;行業間,TMT行業的增速預期都有所回升;行業內,成長龍頭業績趨勢和估值水平均占優。
4. 周期派。包括陳樂天、廣發戴康、汪毅等。陳樂天此前推薦了符合他趨勢行情三標準的火電板塊,戴康認為大周期相對盈利預期正在改善,汪毅建議關注供需格局有望改善或具有漲價預期的細分周期股機會,包括鋼鐵、建材、有色(銅)、化工(磷化工)等。
當然,這還是短期意見。如果問創業板和成長股中長期意見,總的觀感是,分析師仍然持樂觀態度,只是,眼下還沒到時候,還沒到時候。
這種局面再次說明,今年比去年難做得多。
本材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本材料僅供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資者閱讀,不得視為要約,不得向不特定對象進行復制、轉發或其它擴散行為,管理人對未經許可的擴散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