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小傳 李紅梅,主任中醫師。沈陽市中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學碩士,沈陽市十佳青年中醫師。沈陽市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委員,國家執業中醫師遼寧考區實踐技能類別主考官,沈陽市政府采購評審專家。一直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工作,尤其擅長急診急救,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參與多項省級、市級科研課題,獲沈陽市科技進步獎。 咨詢電話:024-23893874
閱讀提示 高熱是病人急診中的一個常見癥狀,各類疾病都可能導致高熱。不少疾病的發熱是病變主要矛盾的反映,發熱消退往往就表示病變已基本控制了。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如果能解除發熱,特別是使高熱降下來,是取得療效的主要標志之一,而中醫藥在治療外感發熱方面有較好的療效。 外感發熱分幾種 凡外感毒邪或內傷七情、飲食勞倦都會導致人體臟腑功能紊亂,氣血津液失調,陰陽平衡發生突然障礙,使得體溫急劇上升至38.5—39.5℃,并持續在4小時不消退。臨床上以身熱、煩渴、舌紅苔黃等為特點,中醫稱之為外感高熱。一般來說,發熱39℃以上為高熱。外感發熱分惡寒發熱、壯熱、潮熱、身熱夜甚和往來寒熱等多種。 ■惡寒發熱:指在發熱的同時伴有怕冷(惡寒)的感覺。一般發熱為中等程度,體溫多在38~39℃之間。 ■壯熱:指發熱較甚,或出現惡熱、煩渴等癥狀。發熱為高度熱,體溫多在39℃以上,因體溫較高,又叫高熱。 ■潮熱:指發熱有一定規律性,盛衰起伏如潮水漲落,一日一次,按時而發按時而止。熱度有高有低,病證有實有虛。 ■身熱夜甚:指發熱以夜間為甚,多伴有心煩不寐或神昏譫語、抽搐等癥狀。熱度為中度、高度和超高度不等,體溫多在38.5℃以上。 ■往來寒熱:指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的一種熱型,患者發熱時自熱而不覺寒,惡寒時自寒而不覺熱。 熱型不同藥不同 上述幾種熱型的區分,不能以體溫高低而定。表證發熱最大的特點是惡寒(怕冷),但無論風寒表證、風熱表證,還是溫病初期等,凡有惡寒的感覺,便是表證。中醫根據不同癥狀將其分型,針對不同型的發熱有不同的中醫方可治。 1、風寒高熱型 癥狀: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涕、舌淡苔白。 治療方劑名稱:麻黃湯 2、風熱高熱型 癥狀:發熱、口渴、微惡寒或不惡寒、舌苔微黃少津。 治療方劑名稱:銀翹散 3、邪在少陽型 癥狀: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心煩喜嘔、舌苔黃。 治療方劑名稱:小柴胡湯 4、邪熱壅肺型 癥狀:高熱、咳嗽、黃痰、痰液黏稠、舌紅、苔黃。 治療方劑名稱:麻杏石甘湯 5、陽明熱盛型 癥狀:高熱、汗出、煩渴引飲、舌紅、苔黃。 治療方劑名稱:白虎湯 6、營血熾熱型 癥狀:高熱伴有神昏譫語、皮膚淤斑淤點、抽搐或出血、舌質紅絳。 治療方劑名稱:清營湯 7、濕邪發熱型 癥狀:身熱不揚、頭重如裹、脘痞、胸悶、苔白厚膩。 治療方劑名稱:藿香正氣散 8、暑邪發熱 癥狀:高熱煩渴、汗出不解、苔黃而膩。 治療方劑名稱:黃連香薷飲 特色治療可退熱 專家介紹說,有一些中醫的特色手法也可有效的治療外感高熱。比如在退熱上,可以用針刺手法,主要是采用瀉法;物理降溫的方法是用石膏水、20%石膏煎液擦浴;還可用生大黃、枳實、甘草、山藥、寒水石煎水取汁高位直腸灌注,每隔2-4小時一次。 總之,外感高熱,發病急,病程短,熱勢重,多屬實熱或本虛標實之熱。而傳統中醫的優勢是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不管病毒有多厲害,多善變,只要詳察脈證,細審病機,明辨虛實,就可以采取適宜的方法有效治療。 同時,專家指出,為了預防外感高熱的發生,大家在生活上應慎起居,適寒暑,冬春季節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不可貪涼露宿。平時多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增強抵抗能力。而且應盡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防止染病。室內可用食醋熏蒸作空氣消毒。一旦出現病證,則要注意休息,觀察病情變化,及早治療。中藥應趁溫熱服,服后避風覆被發汗,或吃些熱粥、米湯以助藥力。而在出汗后尤應避風,以防病情反復或加重。 本報記者 朱曉京 胡曉震 攝影 王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