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有一塊古老的、原始的天然凈土。牯牛降共分來龍門景區、雙龍谷景區、靈山景區以及牯牛峰景區。牯牛降古稱“西黃山”,在古代可是與黃山齊名的高峰,那里自然風光秀麗,人煙罕至,這里還是一個蛇的王國,首次考察就發現38種,國內罕見。感覺是適合度假不適合游玩的地方,因為很多東西還沒有開發好,住在景區里的小木屋里也很有趣。晚上還有表演可以看。
原創聲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編輯小旅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
親愛的愛旅游的小伙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
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愿陪你走完這一場!
去三尖時候聽說過牯牛降,又號稱西黃山,牯牛降風景區位于安徽石臺縣與祁門縣交界處,難得的小長假,所以決定自駕去枯牛降,早上八點從蕪湖出發上G50高速,下高速一路又是省道又是鄉道,三個多小時的路程終于到了。一路我開車所以沒有照片,進門以后的景區電瓶游覽車小交通,進了大門電瓶車就停在等候區邊上,坐上電瓶車我們就出發了,拐了一個彎就來到了一個開闊地,下了車就看到一座石橋,下面的照片就是石橋上拍的,水流湍急卻清澈見底,一下子就感覺三個多小時的車沒白開。
牯牛降景區酷似翡翠谷景區。山上的竹林搖曳,在深冬依舊青翠。陽光透過厚實的竹林。樹影斑駁。漫步在山間木板上,還有提示牌提示:“小心碰頭。”粗壯枝丫橫貫而出。樹葉蒼翠玲瓏,在湖上映襯的倒影煞是好看。拾級而上,看到一彎巨型瀑布白色的溪水傾瀉而下。流淌于巨大的碧潭中。酷似一塊寶玉。流水潺潺,和著悅耳的鳥鳴。構成一首大自然隨想曲。一排排木別墅映入眼簾,和諧的裝飾配色體現出家的溫馨。
8:20在牯牛降頂峰前我們匯合在一起,休息一下,繞崗尋找航跡上海拔1600處的水源地。山勢陡峻,灌木、茅草茂盛,我們全然不顧,手腳并用一鼓作氣,山里空氣很不錯,但是爬山太痛苦了,我們偶然走到了一條沒有什么人的小路上,走著走著路也沒了,但是走回頭路需要很久,就硬著頭皮繼續往前。9:20我們登頂成功。山頂是一大片巨大的巖石,迎客松迎風而立,笑迎我們這些跋山涉水遠道而來的朋友。歷盡艱辛得償美景,縱情一嘯群山呼應。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陣陣薄霧帶著細細的水珠,輕輕的飄過山間,拂過碧水,游動在我的身邊,張開雙臂深吸一口飽含負氧離子的空氣,耳邊傳來隆隆的瀑聲,微風吹過陣陣秋涼,幾片金黃的樹葉,索索的落在地上。粉墻黛瓦的皖南民居在霧中若隱若現,路邊的野花掛滿水晶般的露珠,蜘蛛網猶同一串串晶瑩的項鏈。秋天的牯牛降恰似一幅七彩的畫卷,就連知了的叫聲也多了幾分的委婉。
牯牛降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生長茂盛。一顆顆古木枝繁葉密,濕潤的生長環境使樹身上長滿了青苔。這里被生態學者稱為“綠色自然博物館”,有各類植物1348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13種。順著山谷里的溪流向上走去,一座吊橋橫架在澗間,橋邊立一小亭名為“駐馬亭”,山勢到這里越來越陡,層層疊疊的石階通向山頂,過去的人們騎馬上山,到這里馬就爬不上去了,所以稱亭“駐馬”。淅淅瀝瀝的秋雨下個不停,絲毫澆不滅我們爬山的熱情,爬到半山處突見一石凸立,如同拴牛的木樁一樣,故名“拴牛石”。
陽光普照,云霧繚繞,遠處的山峰在云霧中時隱時現,牯牛降頂峰巨大的巖石聳立,陡峭的巖壁如刀削斧劈,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云霧吹過來,迷幻般。忍不住站上一塊巖石,振臂長呼,一時間山谷回音,心情極度舒暢。美好的時刻總是那么短暫,10點我們揮手告別牯牛降,風起云涌中迎客松搖動枝葉像是在為我們送行。山路崎嶇下降得很快,走過一段回首牯牛降已在云霧中顯得那么遙遠。
今天小旅就給大家先分享到這里,如果還有其他不一樣的看法請大家在評論區說出來,我會很認真的回復你們,再次感謝那些喜歡小旅文章的小伙伴,小旅會繼續努力給大家分享更優質的旅行作品,下一期將帶大家走進更神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