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已經流行有一段時間了,很多人用“喪”來自嘲或是表達情緒,網絡上經常能夠看到關于喪的句子: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生就是起落落落落
我不是忘記一切,我是一無所有
你以為有錢人很快樂嗎,他們的快樂你根本想象不到
……
這些反心靈雞湯或稱毒雞湯的句子,讓人看完心情舒暢、豁然開朗。
所以喪文化雖然也受到過爭議,但在我看來它不過是大家緩解壓力和聊以自慰的一種形式,與真正的抑郁或是情緒問題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不過我們生活中的確存在很喪的人,他們會一直不開心,心如止水是常態,偶爾更悲觀。他們很少笑,卻又與確診的抑郁癥不同,有人說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過于關注外在而忽視了內在,個人覺得有一定道理。
我們無法保證自己一直處于一個情緒高漲或是快樂的狀態,但是如果持續陷在不快樂當中,這種“喪”或多或少會影響到身心健康。
同時,真“喪”也可以看成是一個警告信號,表示一個人忽略了自己的真實自我,并且會壓抑那些有助于自己保持穩固身份的事物。這可能會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忽略自己的優點。同時,過于關注外界也會導致持續的不快樂。
如果你是這種持續快樂不起來的情況,首要任務是找出可能的原因。這篇文章也許會幫到你,當我們習慣于不快樂時,原因就可能會被忽視,來看看這4個原因,也許會給你一些啟發。
與天生樂觀的人相比,如果你不能發現或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就很難感到幸福和開心。當一個人做越多自己擅長的事情時,就會覺得自己越有價值,其幸福感就會越高。
反之,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劣勢上,并且拿劣勢和別人的優勢比,其實就是自討苦吃。長此以往不僅情緒低落,幸福感弱,還會產生嫉妒、憤怒、恐懼等負面情緒。
這些高度不滿的情緒,會使自己陷入困境。而更為尷尬的是,當這種只注意到自己弱點的行為成了慣性之后,自己就很難意識到關注點的偏差。
所以不妨偶爾回望一下自己,是否關注到了自己的優勢部分。我相信不論是誰,都可以找到能發揮自己優勢和激情的事物,之后就可以在自己真正關心和擅長的事物上建立動力,這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觀并幫助自己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很有價值的。
我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曾經寫過一些創業者的一廂情愿和自娛自樂,他們會陷入用連軸轉工作來緩解焦慮的怪圈中。
生活中的確存在一些人,他們會覺得放慢腳步或給自己放一天假,意味著自己很懶。懶惰是可恥的,它不但不會產生新的價值,連自己本身都沒有價值。
所以他們不能接受自己休息,即便身心俱疲,也全然不顧,一直往前沖。
問題是,如果沒有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感,精力消耗殆盡時,便可能會感到自己沒有盡力而為,并且鉆進自責的牛角尖不能自拔。當他們不斷地從一件事奔向下一件事時,卻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這樣做或這樣做的全部目的。
即便是陀螺,也是要停下來的。我們需要一些單獨的時間來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可以如何更好地處理影響情感健康的習慣問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我看來,這句話適用于任何需要計劃的場景,不論是工作安排、金錢的分配還是旅行的規劃。
電影《穿Prada的惡魔》中,女主角可以被稱為一個時間管理達人,雖然現在時間管理這個詞有點被玩壞了。她在早上剛到公司時,就會告知其助理所有的待辦事項和行程,這樣就會有條不紊地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而當一個人過于隨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時,往往會造成各種事的堆積及時間上的沖突。你大可以花費一周或是兩周的時間,來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任務管理體系,并且在使用中不斷迭代。
其實,能夠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度,它表明一個人對待自己的工作、生活是認真的。
當你在生活中不允許自己犯錯誤,要求自己事事盡善盡美時,極有可能會一直不開心。你會將生活視為一場殘酷的競爭,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取勝。
這樣的結果就是,產生一些對自己不必要的苛責,并且過度羨慕甚至嫉妒他人。如此毅力啊,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健康,變得敏感。同時,對外部世界的不滿情緒,使自己感到沮喪,從而陷入持續的不開心。
習慣的力量很強大,當我們陷入某種行為慣性卻不自知時,就會讓自己陷入各種各樣的怪圈中。
所以平時要增加自我覺察,意識到自身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才會越來越好。
學會情緒管理,掌控人生的第一步。
文|鴕鳥說話
圖|colorhub.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