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癥狀包括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不足等等。
抑郁癥的發病原因是多方面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與家庭內部一直重復的相互作用有很大的關系,其中教養方式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教養方式,指的是父母如何對孩子作出回應與提出要求的表現方式。
許多心理學家都對教養方式進行過研究,并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例如專制型、放任型、權威型和忽視型。
專制型教養方式是一種高控制型教養方式,家長傾向于在情感上拒絕和漠視兒童,對孩子沒有熱情的情感反應,而且幾乎不考慮兒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他們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限制,要求孩子要無條件遵守他們立下的規矩,如有違反必定遭到懲罰。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會抱有恐懼心理,缺乏自信心,應對能力不足。
放任型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于寬松和放任,缺乏規矩和紀律,會讓孩子養成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缺乏責任感,不太順從,他們在行為上缺乏自制,自信心較低。
權威型教養方式下,父母對兒童的態度是積極肯定的,對孩子的要求、愿望和行為也會有熱情的反應,同時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鼓勵其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一起討論。
同時,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也很明確,對不良行為會嚴格教育,對良好行為也會支持和肯定。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形成親切溫和、情緒穩定和深思熟慮的性格,或者獨立、直爽、積極協作。
忽視型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忽視和疏于管理,對孩子缺乏愛和關心,對他們行為上的要求和控制也不夠,親子互動很少,父母對孩子缺乏最基本的關注和了解,對他們的一切行為舉止也不加以干涉。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兒童,容易形成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他們會目中無人,很少替別人考慮,對周圍人也缺乏熱情與關心,在青少年期有更大幾率出現不良行為問題。
家庭教養方式與抑郁癥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研究顯示,如果父母持有溫暖、接納、愛護的態度,那么其子女就更能自我接納、愉快和情緒穩定,在樂觀、自信的環境下生活,也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人格。
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缺乏理解,就會子女缺乏安全感,逐漸失去對周圍環境的信任,進而產生無助感和孤獨感。如果父母總是以懲罰、過分苛責和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可能會讓他們產生羞恥感、罪惡感,進而進行自我譴責。
如果長時間這樣的話,孩子身上的無價值感、無能感、被忽視感就會越來越強烈,從而產生非常強烈的自卑感,喪失對生活的信心。
在長時間的負性事件、情緒的累積過后,就會產生抑郁情緒。
對比以上提到的四種教養方式類型就能夠發現,除了權威型之外,其余三種教養方式,或多或少都會增加抑郁癥的發生率。
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自我過于渺小,會讓孩子感到經常感到壓抑和無助,缺乏自信和自尊心,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和抑郁癥。
放任型教養方式會讓孩子缺乏規矩和紀律,容易產生焦慮和不安全感,進而增加抑郁癥的風險。
忽視型教養方式,由于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他們可能在行為上表現出攻擊性,給周圍人和家長造成困擾,而這些困擾會讓他的人際關系進一步惡化,同時讓家長更加忽視他,從而產生負面情緒。如果不能擁有一段穩定的人際關系,再加上持久的負面情緒,他就很可能患抑郁癥。
以上內容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努力成為權威型的父母。
具體來講,大人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需求,同時設立明確的規矩和紀律,教會孩子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
對孩子的關愛應該適度,需要他們獨立完成的事情,要以鼓勵為主,當孩子有困難時適當幫助而不是全權代勞。
同時,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及時發現和干預孩子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心理健康觀念和行為習慣。
總之,教養方式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和抑郁癥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家庭氛圍會讓個體感受到穩定和自信,能夠在應對不良反應時起到緩沖作用。這就是為什么一個人在被診斷為抑郁癥之后,除了需要藥物治療之外,一定要改善家庭環境的原因。
只有打破原有的家庭交往模式,才有可能打造更有利于患者康復的家庭環境,從而讓他們更快恢復,降低復發幾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