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投資人為自然人時
假定有兩位自然人投資人張三、李四,擬發起設立股權投資企業A,按照該《通知》規定,A的設立模式可以為公司或者合伙企業。假設A選擇目標公司B進行股權投資經營,并以此獲利,我們簡要對該投資模式的納稅環節進行比較:
【方案一】張三、李四——投資設立——A公司——投資于——B公司
【方案二】張三、李四——投資設立——A合伙企業——投資于——B公司
【方案一】中,假定A公司作為B公司股東,從B公司處獲得100萬元股東紅利,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26條、《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17條之規定,A公司的該筆紅利收入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這時,A公司將該筆100萬元收入再分配給張三、李四兩位自然人股東時,按照《個人所得稅法》之規定,張三、李四兩位自然人最終所得紅利按照20%繳納個人所得稅。
【方案二】中,假定A合伙企業作為B公司股東,從B公司處獲得100萬元股東紅利,按照《合伙企業法》之規定,A合伙企業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這時,A合伙企業將該筆100萬元收入再分配給張三、李四兩位合伙人時,按照該《通知》之規定[1],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方式并不一樣,假定張三為普通合伙人,這時,張三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數額較之李四可能為低。
比較上述兩個方案,當投資人為自然人時,合伙制與公司制模式下的納稅相比稅負略低于公司制。
二、
假定此時的兩位投資人為張三集團、李四集團,擬發起設立股權投資企業A,其投資方式為:
【方案一】張三集團、李四集團——投資設立——A公司——投資于——B公司
【方案二】張三集團、李四集團——投資設立——A合伙企業——投資于—B公司
這時,【方案一】中,假定A公司作為B公司股東,從B公司處獲得100萬元股東紅利,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26條、《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17條之規定,從A公司角度而言,該筆紅利收入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同理,A公司將該筆100萬元收入再分配給張三集團、李四集團兩位法人股東時,張三、李四兩位法人股東仍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
但是,【方案二】中,假定A合伙企業作為B公司股東,從B公司處獲得100萬元股東紅利,按照《合伙企業法》之規定,A合伙企業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A合伙企業再將這100萬元紅利分配給張三集團、李四集團兩位有限合伙人時,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合伙企業合伙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第二條之規定[2],張三集團、李四集團還需要再繳納企業所得稅。這時,與公司制模式下的納稅相比,合伙制模式的納稅反而為高。
合伙制與公司制稅制的本質區別在于,合伙制是先分后繳,公司制是先繳后分,在計算投資回報時由于稅制的因素會產生差異。從上述股東分紅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在投資人為自然人時,選擇合伙制的形式設立私募基金(股權投資企業)在稅負方面較有優勢。但如果投資人為公司時,選擇公司制的形式設立私募基金(股權投資企業)則更為適宜。
[2]“合伙企業以每一個合伙人為納稅義務人。合伙企業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繳納個人所得稅;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繳納企業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