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劉君祖易解《論語》緒論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被合稱為《四書》,是中國古代最普及的經典,宋代朱熹所注《四書》,被朝廷列為官書。元代恢復科舉考試時,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熹《四書集注》之內,明清八股取士,更是如此。很長一段時間內,《四書》都是知識分子的必讀書,只要你認識字,又想在那個時代立足,就得熟讀《四書》。當然,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但是這些經典依然歷久彌新,值得我們再去琢磨。

現在回過頭去看,《四書》跟人的功名利祿密切結合,學得好,最容易讓人受益。不過,其最大也是最明顯的益處還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任何人都對它們不會感到陌生,因為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有沒有閱讀,這些經典中的某些觀念也會通過各種渠道潛移默化到中國人的衣食住行中,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的血液中,影響著人們的為人處世、判斷思考。

另外,從政治的角度來講,它又與政治勢力,與文化教育、典章制度等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也存在弊端,最明顯的是會讓這些學問變得比較功利。比如,某些經典的理論一旦跟某個專制王朝的政治目的結合,就會變味。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利用《四書》或者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來做其政權“保鏢”,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時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種時候,《論語》中某些成為政權喉舌的話語,也就是我們稱之為“微言大義”的真相,就被扭曲變形了。

自古以來,狹義上的經書是《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至于那部《樂經》,一直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公案,是曾經有過,還是壓根兒就沒有,抑或后來失傳了,沒人知道,所以“六經”之說只是個虛名。也有人說《樂經》本來就不是文字,只是《詩經》的配樂,雖然經過了很多人的回溯考證,但至今仍是個懸而未解的謎。《四書》本來不能算作經,至南宋才有所謂的“十三經”的說法,它們分別是《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把《論》、《孟》、《學》、《庸》這四本書都收進去了。

《四書》是《論》、《孟》、《學》、《庸》的合編,以整體的名稱出現,跟宋代朱熹有關。朱熹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從儒家經典中精心挑選出四本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刻印發行。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我在開頭就已經說過。其中的《大學》、《中庸》本來不是經,它們和《禮經》有關,《禮經》是《禮記》、《儀禮》、《周禮》的合稱,《禮記》實際上是《禮經》的一部傳。《禮記》共有一百三十篇,傳世的所謂《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大戴”指西漢今文學家戴德,“小戴”是戴德的侄子戴圣。大小戴《禮記》主要內容還是在解釋禮,當然,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篇章,大家熟悉的“大同”思想就是《禮記·禮運篇》里的一節。《中庸》、《大學》本來都是《禮記》中的一篇,因為這兩篇的哲學意蘊深厚,而且體系完備——從形而上談到形而下,從修身、齊家談到治國、平天下,既嚴密又實用,所以到南宋時,朱熹就憑借自己的學術地位,把《中庸》、《大學》從《禮記》中抽了出來,跟《論語》、《孟子》并列成了《四書》。朱熹認為這四部書最能代表整個儒家思想,才把它們編在一起。

《四書》中的《論語》從先秦就開始流傳了,內容就是孔子和弟子所發表的言論。《四書》的主體還是《論語》,還是孔子思想。因為孟子曾明確表態,在那么多的圣賢里,他最心儀、最尊崇的就是孔子。一方面他們都是山東人,離得很近;另一方面兩人的志趣也很投合。但是《論語》和《孟子》,若以先秦的經、史、子、集來論,只能算“子書”,和《老子》、《墨子》、《韓非子》一樣,本屬一家之言。但到南宋時把它們當成“經”來看待,它們的意義就擴張了,影響力自然就大了。換句話說,《論》、《孟》都是從儒家的祖師爺——孔子的思想中延伸出來的。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特別像一道堤壩,他之前對經的所有解釋都由他在晚年做了一次總整理,那是一項規模浩大、獨具匠心的編輯工程,叫刪、訂、贊、修,即刪《詩》、《書》,訂《禮》、《樂》,贊《易》,修《春秋》。所以,《四書》跟孔子的關系非常密切。學《易經》的人都知道,《易傳》中,尤其是《系辭傳》和《文言傳》里,有很多“子曰”。然后,孟子說其私淑孔子,整部《孟子》,當然也是在發揚光大孔子的思想。《大學》、《中庸》就更是如此,里面也有很多“子曰”。

按照過去的講法,無論是孔子的徒子徒孫編寫的,還是記述的,都是孔子思想的組成部分。像《中庸》是孔子的嫡孫子思編的。孔老夫子的兒子不怎么出色,可他的孫子很優秀。夾在祖孫之間的兒子伯魚就顯得有點尷尬了,一方面是子以父貴,另一方面是父以子貴,大家如果到山東曲阜的孔林去,就會看見他們祖孫三代的墓是在一起的,孔老夫子的墓在最后,表示其最受尊崇,前面是兒子伯魚的墓,還有孫子子思的墓,那叫攜子抱孫。子思確實很優秀,《中庸》這部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著作,就是他編撰的。

另外,《大學》據說是孔門七十二賢中的曾參編的。換句話說,《中庸》和《大學》的編撰者一個是孔子的徒弟,一個是孔子的孫子,都是以孔子的思想作淵源來闡發的,所以,《四書》說到底都是在闡揚孔學。孔子跟《五經》的關系也很密切,他不只是費心整理,而且是帶有創造性、批判性地整理。《四書》、《五經》合起來就有九部了,實際上不止九部,因為《春秋》又分三傳(左氏、公羊、榖梁),又有所謂的“三禮”(《禮記》、《儀禮》、《周禮》),再把《孝經》(《孝經》傳說是孔子自作、曾參整理,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爾雅》(《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是疏通包括五經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拉進去,所以就有了“十三經”之說。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經典以儒家思想為主,中國最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就是儒家思想文化。

大家讀《論語》的時候,一定不要存什么功利心,要有點耐性,學會慢慢品味,輕松閱讀,不要人云亦云,或者看一些嘩眾取寵的現代人對《論語》的心得,那樣會把原典的品位搞掉,而且會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氣。大家記住,凡是經典,至少有七八成以上是在很長時期內形成的,是比較穩定且站得住腳的。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的是,整部《論語》全是因機問答、自然流露。我們看到的這部《論語》,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們編輯整理的,當時他的那些徒子徒孫可能也開了好多次編輯討論會。參與編輯的每個人大概都親自聽過或者聽人轉述過孔子的課。就像佛門的阿難尊者一樣,“如是我聞”,大家在討論會上互相溝通,印證自己聽到的東西,然后將這些內容匯總,再排一個序,最后記下來。如此,《論語》就誕生了,兩千多年傳下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論語》二十篇的格局。

有人把前十篇叫上論,后十篇叫下論。上論從第一篇《學而》到第十篇《鄉黨》。《鄉黨篇》是孔子的生活記錄,其中有些內容我們現代人讀起來會有點吃力,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和當時完全不同,當時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的情形與現在很不一樣。下論從《先進篇》開始,至《堯曰篇》結束。除了《鄉黨篇》比較特殊之外,第二十篇《堯曰篇》也比較特殊,應該算是孔子的遺囑吧。

《論語》從教我們要終身學習——“學而時習之”開始,慢慢展開,講道統,講堯舜,最后提出一個殷殷的期盼,希望大家能將道統發揚光大、傳承下去。《堯曰篇》是《論語》的最后一篇,很像佛經中的“付囑品”——最后的囑咐。從倡導“學而時習之”開始,到提出一個期望或交待結束,很顯然,《論語》的編撰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統一的編輯思想和整體架構的。

另外,過去有個說法是《論語》分成二十篇,到底把什么內容放什么位置,多多少少該有一個編輯邏輯。可是長期以來,讀《論語》的人發現,其中的邏輯似乎并不是很清楚。當然,一章之中,有一些關聯性非常強的內容會放在一起,但有一些不相干的內容也放在其中。所以,說起《論語》編輯成書的過程,大家就會覺得比較隨機、散漫,這就更不容易讓人們把握《論語》的思想體系了。還有,既然是定了篇,就要有篇章的名字,依次是《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接下來是《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最后我們會發現,它的篇名其實是后取的,常常跟每一篇的第一章的前兩個字或者前三個字有關,也就是說篇名取得比較隨機,并不意味著這一篇里一定有一個系統的主題。這樣講大致是對的,但是也不完全準確,因為若仔細研讀,你會發現《論語》的二十篇并不是完全隨機的。

尤其是前幾篇,它的編輯思路很明確。第一篇就教導我們要學習,所以叫《學而篇》。第二篇是教你所有學的東西要有所用,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所以第二篇就叫《為政篇》。換句話說,《學而篇》有點像古代講的“內圣”功夫,講人的內心修為,要好好學習,打好做人的基礎。第二篇就是“外王”事業,由“內圣”而“外王”,要人學會做事,以前是從政,現在則包括從政、經商等各種事務。由內而外,內圣外王,這是必然的趨勢。如果你所學的東西沒有一個平臺、道場去印證、歷練,那就沒辦法活學活用。所以,《論語》先談內在的充實,接著講事業上的發揮,故曰“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學而篇》因為開篇有“學而時習之”,所以就叫《學而篇》;而第二篇開篇就是“為政以德”,所以叫《為政篇》。“為政以德”其實就是告訴你,“為政”是要靠“德”的,也就是說,如果要想外王,必須先要有內圣的修為,你的事業要做好、做大、做成功,內在的學養儲備很重要。

另外,《為政篇》除了談政治以外,很多地方依然在談學習;《學而篇》中也有很多內容是談政治的,教你怎么做事。所以,雖然篇名為“學而第一”、“為政第二”,但實際上《論語》的各篇內容是交織在一起的。就像《大學》一樣,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推衍出去,一個很圓滿的人生就成型了,樣樣不落空。《學而篇》有十六章,《為政篇》有二十四章,是交叉談的,《為政篇》中也談學習,《學而篇》中也談為政。這樣它的思維邏輯我們就比較清楚了,前兩篇主要是在教我們怎么學、怎么做。

《論語》的第三篇叫《八佾篇》。“八佾”為古代的一種樂舞,因舞時八行八列而得名。根據禮法規定,八佾之舞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享用。后世祭孔的樂舞中就有八佾舞,這是一種禮。“禮”在當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制度,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規范,《八佾篇》里絕大多數在談禮,這就開始涉及制度了。《學而篇》、《為政篇》還沒有對實際的制度層面進行探討。如何為政?學而優則仕,所學的東西要用在做事情上,那就要建構、發展組織,建立制度,所謂的“為政”要落到實處,一定要有典章制度來保證。而《八佾篇》在《學而篇》、《為政篇》之后,主要談的就是當時的一些重要制度,還有對那些制度的反省、批判和描述,因為那些制度中包含了太多的禮。

另外,《八佾篇》講得比較多的是人與天地鬼神之間溝通的祭禮。學過《易經》的人都知道,《易經》中有大量的經文是記錄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的溝通的,所謂的“制禮作樂”中的“禮”很重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講,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遵守規范之外,人與自然生態之間也要實現平衡互動。人類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還要處理與天地鬼神、文化的關系。在《八佾篇》里所談的宗廟中的很多禮,那是重心所在。有了禮,《學而篇》、《為政篇》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實現內圣外王。只有在制度層面有所體現,人的行為才有規范、分寸,就像《易經》中的節卦《彖傳》所說的“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這就是第三篇《八佾篇》的意思,制度很重要,是社會的規范。

第四篇《里仁篇》,根源于一旦制度定了、實行得時間久了,人們就會慢慢忘掉制定某個制度的依據是什么,有時候會覺得很繁瑣,然后就開始敷衍,慢慢地,這些制度就會流于形式。所以,這一篇提醒人們,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據“仁”,也就是仁心、仁德來定的。“禮”的核心是仁,而不是約束人。儒家的核心創造力就是“仁”,仁為禮本,所有的制度都不能偏離“仁”。一旦有了“仁”這個核心,你就會覺得那些禮很美,很愿意去遵守。也就是說,當你能欣賞到禮制中最高明的東西時,就不會覺得那是約束了。可是,如果你偏離了仁心、仁德,只講究外在形式,那些繁瑣的儀節就沒有生命力了。所以,《論語》在談完“禮”之后,自然要告訴大家禮的核心是什么,為什么要制訂禮,并且指出,我們不必因循守舊,完全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制訂新的禮。但是,古禮或者新禮,都不能偏離儒家核心的創造力——仁。在《易經》中就是復卦的概念,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系辭傳》更是稱許:“復,德之本也。”

就這樣,《論語》的前四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息息相關的思想體系,先從學習到政事,再到講究制度規范,讓你明白制度規范的核心創造力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仁。這樣一來,一個培養人的模式就大致成型,變得很完整了。

接下來,就需要驗收成果了。因此,《論語》在第五篇《公冶長篇》和第六篇《雍也篇》,以及后面的一些篇章里,開始發表對各種人物的評論。換句話說,《論語》前面的四篇是一個標準,指出人要怎樣做才能趨向完美,活得自在。事實上,很多人是達不到這些標準的,現實中有很多負面的、失敗的例子。知人論世很重要,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活生生的標本。成功的也好,失敗的也好,作為典型出現在《公冶長篇》和《雍也篇》里的這些人,以及后面其他篇的出場人物,或者由孔老夫子來談,或者由學生來問,對這些人進行評論的目的,就是讓弟子知人,用前面四篇的理想制度規范來反省自察,看他們究竟能做到多少。

可見,《論語》的篇章結構并不是完全不成體系、任意而為的。但很奇怪的是,古人、今人對于《論語》的理解和解讀,好像在這一點上都很少下功夫琢磨,大多數人是直接接受了以往的解釋。這有點像什么呢?像我們學《易經》六十四卦,其卦名是先定的還是后定的?我想,很有可能是先有文字,后有編輯架構,比如先有“學而時習之”,才有《學而篇》。

《論語》成書的篇章順序,并不是按孔子及孔門弟子講的時間來排的,大概當時這些孔門弟子編輯的時候,把得票最高的放在了最前面,之所以這樣編排一定有它的意義。我們讀過去的書,什么擺在最前面,什么擺在最后,中間如何鋪陳,都很重要。即便像這樣的語錄體,怎么開始,怎么結束,用《易經》的話來講就是“始(開始)、壯(發展)、究(結束)”,這就是作品的結構。對我們來說,這也是一個指導,我們寫文章要講究起承轉合,怎么開始,怎么結束,中間怎么發展。《論語》在這方面太有代表性了,它教我們終身學習,與時俱進。

上面這些敘述先讓大家對《論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我所講述的《論語》不是按篇章的順序來的,是打亂順序的,是根據蔣伯潛先生的《論語》讀本順序而行。接下來,我們就靜下心,開始一章一章地學習。

本文選自《劉君祖新解論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四書五經經典100語錄最通俗的解析
解讀“四書五經”,品味國學經典
“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幾本書?
國學經典丨四書五經經典100語錄最通俗的解析/讓你讀懂最深奧的國學(附 四書五經圖文介紹)
古人經典的學習次序(轉)
“四書五經”是指哪幾部書,為何夸人知識淵博為“飽讀詩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申扎县| 抚远县| 满洲里市| 青龙| 呼图壁县| 新乐市| 咸阳市| 衡阳县| 尚志市| 长治市| 鱼台县| 鄂尔多斯市| 灵武市| 新邵县| 仁布县| 灯塔市| 博白县| 东阳市| 融水| 若尔盖县| 崇礼县| 兴化市| 商丘市| 安西县| 荃湾区| 大安市| 郸城县| 澄江县| 耿马| 东宁县| 浦东新区| 澄迈县| 广宁县| 德令哈市| 屏东市| 新密市| 海宁市| 分宜县| 广水市| 乐山市|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