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山河定
八川分流繞長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長安作為多個王朝國都首選絕非偶然,與華夏民族的起源、生存、發展密不可分。是由公元前1000多年西周和之后秦、漢、唐時期國情決定。更是由關中平原山河地理格局決定。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誕生搖籃,在藍田發現舊石器,已有五、六十萬年的歷史。近在西安市半坡遺址表明,六、七千年前,這里生活著發達的母系氏族村落,他們用石和骨磨制出鋒利的斧、刀、鏟、箭頭和魚鉤等生產工具,燒制出碗、壺、甕、罐、瓶等陶器用品,黑紅兩色圖案非常優美,有飛奔的鹿和游動的魚,栩栩如生,堪稱杰作。中華民族號稱炎黃子孫,炎黃二帝都安葬陜西,說明我們祖先最早就在黃河流域、黃土高原繁衍生息。
關中自古帝王都,此為華山
人類進入文明史,奴隸社會鼎盛時期西周所建鎬京,在西安市長安縣斗門鎮附近。從當時人類活動半徑看,再也找不到比八百里秦川更優越的形勝之地。古人講究國都為“天下之中”,即位于全國中心。時至今日,打開地圖,便可看出陜西位處河南、山西、湖北、重慶、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八省區之中,在全國絕無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距西安市中心直線距離45公里。可見古人眼光何等智慧遠大。
八百里秦川是由黃河最大支流渭水沖積而成的帶狀平原,它西起寶雞,東到潼關,長達七百余里,寬約一百余里,南有巍峨秦嶺屏障,北有渭北高原襟懷,其間渭河橫貫,水草豐腴、土地肥美,周人和秦人的祖先很早就在這里繁衍墾殖,東西南北分別有潼關、散關、武關、蕭關等天然關塞環圍, 易守難攻, 故被稱關中。當時人類開發有限,山川保持著原始風貌,周秦時期,國都長安被渭水、涇水、灞水、浐水、灃水等八條河流環繞。這些河流的發源地秦嶺與渭北高原生長著茂密森林,涵養著豐富水源,河流豐腴,蘆葦凄迷,水鳥翻飛,鯉魚肥鮮。
漢長安城遺址
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對長安的風景有紀實性描述:八條河流以迷人風姿,流過蒼茫無垠的原野,秦嶺漫生著高大的櫟樹、白楊、毛櫸和楓樹;山腳下有山梨、柿子、枇杷和酸棗;成群的野鹿奔馳;猴子在森林間跳躍覓食。各種鳥類啼鳴,竹林成片,濃綠滴翠,有熊貓出沒。《新唐書》有贈送日本使臣熊貓的記載。早在戰國時,秦國便修筑鄭國渠,利用渭北高原二級臺階引涇水灌溉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渭南等縣土地達二百八十萬畝,使關中連年豐收,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成為最為發達的農業經濟區。史書稱關中為“海陸之地”、“天府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則什居其六。”又說: “南山(秦嶺)有竹木之饒,北地有畜產之利”,關中平原“男有余粟,女有余帛”,是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八世紀全世界經濟最為發達、社會高度文明的地區。
西安仿唐建筑
由于關中地形之勝和物產之豐,長安常被作為國都首選地,從公元前1000年西周開始,八百里秦川便為多個王朝修建宏大都城提供了理想之地。
秦王朝崛起后,在渭河兩岸大興土木。在征服六國中,每滅一國,便在咸陽原上仿造這個國家宮殿,并用其國宮女填充。一時間,燕語吳聲,越調楚曲,不絕于耳。同時,為了視察炫耀帝威,這些宮殿“以空中閣道相通,自殿下直達驪山”延綿百里不絕。秦統一后,始皇又以“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為由,在渭河南岸修筑阿房宮為主的龐大建筑群落。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述:“復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這些瓊臺樓閣仙境般的建筑雖被項羽義軍點燃,“大火三月不熄”燒為灰燼,但秦修建的豪陵,陪葬的兵馬俑卻在數千年后,仍讓世界久久地驚嘆。
陜西歷博一角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掉項羽,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在秦都東側,渭河南岸修筑漢長安城。這是一座規劃嚴謹,布局合理,結構完整的都市。皇家宮闕、官員行署、居民住宅、街道市場各有安排,形成“八街、九陌、三宮、九府、三廟、十二門、十六橋”的龐大建筑群落,四周有高大雄渾長達26公里的城墻圍定,十二座飛檐挑角、莊重巍峨的城樓,使漢長安城無比雄偉,當時世界只有西方羅馬城可與之相比。漢長安城最宏偉要數未央宮,由四十多座不同風貌宮殿組成,以曲徑回廊溝連,宮殿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比如天祿閣便是宮廷藏書處。司馬遷在這里查閱典籍,寫成史詩般偉大的《史記》。長安城中,王公大臣各司其職,尋常百姓安居樂業。漢代的冶鐵、煮鹽、紡織,以及竹器、玉器、漆器制造十分興旺。長安城中市場便有九個,六個在西,三個在東,各有圍墻,店鋪林立,排列有序。班固在《西都賦》中描寫:貨物堆積如山,市聲如潮喧囂,人頭攢動,車輛擁擠,以至塵煙四起,直沖云天。
漢之后,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其中,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仍以長安為國都,沿襲漢長安城格局。公元582年隋統一天下,在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下修大興城,由被推崇為世界級的建筑大師宇文愷主持,大興城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宏偉壯麗。用建筑大師傅嘉年的話說:“大興城是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前所建的最大的城市”。唐長安城正是在隋大興城基礎上,又大規模地修整和完善,修建了大明宮、興慶宮、大小雁塔、東市西市,使城市面積達84平方公里。其中,大明宮把盛唐氣象與中國工匠的建筑水平展示得淋漓盡致,從貞觀八年開工,歷時30年落成。所修王宮,相當于北京紫禁城,即故宮。但氣勢和規模,紫禁城遠不能望其項背,大明宮周長達7628米,面積是紫禁城的6倍,高大巍峨的城門有11個,儼然城中之城。其中含元殿長735米,寬588米,其26根檐柱,每根直徑2.4尺,高2.8丈,龐然大物,巍然聳立,其面積是紫禁城中太極、中和、保和三殿面積總和,巍然屹立在西安城北龍首原南沿之上,殿基高出地面四十余尺,這是唐王朝百官集會議事之處,可同時供萬人集會。為方便朝臣上殿,在殿前修筑兩條斜坡階道,各長70余米,宛如臥虎垂尾,使得含元殿益發雄偉。每當朝會或慶典,百官與各國使節沿臺階逶迤而上,肅立含元殿前,遠處的終南山(秦嶺)青翠欲滴,白云飄拂;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的長安城盡收眼底,遠道而來的各國使節無不為這座屹立在東方大地的宏偉建筑震撼,大唐威儀真正四方輻射,萬國來朝。
西安古城
當時中亞客商、留學生、日本遣唐使滯留長安城中多達3萬多人。他們留戀長安城開放風氣和繁華昌盛,更希望學習到唐王朝典籍制度,僅在唐王朝做官就達數百人。普通百姓也在長安城中安居樂業。一條長達十公里,寬達155米的朱雀大街把長安城一分為二,全城有南北方向大街11條,東西方向大街14條,街道寬度都在幾十米到上百米不等,這些整齊劃一的街道把全城區劃為109坊 ,“百千家似圍棋盤,十二街如種菜畦”。這是白居易對唐長安城的描述。從發掘唐長安城遺跡,專家復原圖紙看,詩人描寫十分真切。唐代注重綠化,街道三丈而樹,栽種國槐,從貞觀到開元,百年間樹木長成環抱巨樹,濃蔭如傘,長安城中宮殿巍峨,綠樹掩映,曲江環繞,鳥語花香:“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尋春與送尋,多繞曲江濱”。“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唐代詩人的描寫讓我們今天都為之振奮、為之神往。唐王朝也確實國力強大,市井繁榮,文化昌盛,尤其詩歌、繪畫、書法、音樂、歌舞、雕塑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美輪美奐,絢爛奪目,達到經典性完美,讓我們今天都為之驕傲,為之自豪。
大型群雕反映的正是萬里絲路_起于長安
漢唐長安城的繁榮絕非偶然,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歷經夏、商、周的遷徙整合;春秋戰國諸子學術爭鳴;秦代統一文字,設置郡縣,到漢唐時期,基礎已經牢固。這兩個王朝有非常突出的共同點,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秦雖統一,但很短暫,春秋戰國形成的齊、楚、燕、韓、趙、魏、秦真正融合是在漢代,以本土的周秦文化為基礎。廣泛吸收荊楚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乃至北方少數民族的游牧文化,使得以長安為中心的漢文化更加廣博宏富,深沉渾厚。唐代更是風氣開放、廣采博納,中華大地上齊楚吳越、孔孟老莊各種文化思想匯聚長安,隨著絲路暢通,“絲綢西去,佛教東傳”,歐亞各國的宗教、文化也紛至沓來,被唐王朝以博大的胸襟兼容消化,使得唐代長安益發成這東方大地上一座璀燦奪目、魅力四射的超級名城。依據史籍與考古證實,今日西安城僅是唐長安城面積的七分之一,其時古羅馬城人口不過10萬,已堪稱繁盛,而唐長安城建筑宏偉,人口超過百萬,是當時世界第一流國際都會。矗立于唐乾陵外國使臣石雕便達60余尊,代表著60多個國家,不難想象唐時長安城是何等的開放和繁盛,絲綢之路的起點從長安開始,輸出的不僅是絲綢、茶葉、紙張、陶器和竹器、漆器,也還有漢唐時期東方的文化和文明。
長安作為多個王朝國都的首選,為版圖完整、政令暢通、,委派官吏、征收賦稅、調集軍隊、溝通京都省府與邊城遠地, 曾修筑四通八達的馳道驛路:有通中原三川的函谷古道;荊楚湖湘的武關古道;直逼塞北的秦直道;穿越秦巴大山的多條蜀道;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 和通往雪域高原的唐蕃古道。這些國道選線科學、布局合理、驛置完備、功能齊全,在國家政令頒布,軍隊調動,邊陲安定, 版圖統一,以及稅賦交納、商旅貿易、物資流通、人口遷徙、民族融和及東西方物資文化交流等諸多領域積淀著深厚久遠的歷史,內涵宏富的文化,本書講述的便是長安古道所蘊含的史詩般壯舉與極富傳奇的往事。
王蓬新著《長安古道》2021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經典回顧:
作者簡介
王蓬,國家一級作家二級崗位(二級教授)曾任陜西作協副主席、漢中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創作40余年,結集50余部。曾獲國家圖書獎、冰心散文獎、柳青文學獎、全國首屆徐霞客游記獎等多項獎勵,并有多種著述翻譯國外。系國務院享受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