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是新時期散文創作的重要作家,散文創作主要表現出對中國古典文化傳統自覺的繼承。
賈平凹的散文創作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這時正是小說獨領文壇風騷的時期,散文創作處于低潮。正如余樹森、光在《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中所指出的那樣:“回顧一下‘文革’剛剛結束后的散文,便不難發現,它們無論在取材、主題、構思、表現手法、美學風格上,都依然呈現出60年代散文的審美風范。”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賈平凹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在散文文壇之上。引起了人們較為廣泛的關注。從那時起至今30多年間,在許多散文作家各領風騷三五年的背景下,賈平凹以其風格多變卻始終持續不斷的創作成為散文文壇的“常青樹”,以至于被評論家們稱之為“一個重鎮”、“賈平凹現象”,但同時也引起了一些比較尖銳的批評。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對賈平凹散文創作研究的意義和必要性。
真實自然的筆墨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應該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平民意識始終或隱或顯地貫穿在其散文創作中,并因此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充分肯定。
《靜虛村記》、《五味巷》和《一位作家》是賈平凹創作于1982年的三篇散文,它們以生動幽默的筆畏記敘了作者當時的生存環境和真實生活,字里行間流露的是對百姓生活的熱愛和一種心滿意足的祥和之氣。“靜虛村”的村民“十分厚誠,幾乎近于傻味,過路行人,問起事來,有問必答,比比劃劃了一通,還要領到村口指點一番。接人待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