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問問大家:“在過去一周里,你們有沒有感到迷茫、焦慮或者不安?”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就在上周二,我和小翊在醫院急診留觀室內待了一天一夜后,腰酸背痛、疲憊不堪,“不安”的情緒趁虛而入。
不安時,我常常通過寫日記的方式來排解,寫之前我翻到了一篇懷孕期間日記,日記里我對肚子里的豬寶寶說:
有時我們會哭,會傷心,會難過,也會有迷茫,焦慮,不安。我們的豬寶寶不要怕,這些都是人生常態。我們要正視這些負面情緒,正是有這些負面情緒,愉悅和幸福感才變得彌足珍貴。
就像媽媽這次答辯的主題一樣,熵增定律是不可逆的,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會生病,也會慢慢走向死亡。我們能做的是持續不斷的反熵增,不斷的延緩死亡,避免生病,讓生命體驗更豐富,更有深度。
我知道我“不安”的原因是突如其來的小事故以及體力的透支,讓我沒有足夠的“精神能量”在那一刻繼續對抗“精神熵”,而“精神熵”不會因為你累了就消停下來,它在持續不斷的增加,“熵增定律”是不可逆的。
說到“精神熵”和“熵增定律”,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因為它源自物理世界。
“熵”是熱力學中的概念,它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值越高,系統就越混亂。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在任何孤立系統內,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分子的熱運動總是從原來集中、有序的的排列狀態逐漸趨向分散、混亂的無序狀態,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自發過程中,“熵”總是增加的,這就是“熵增定律”。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把“熵”的概念和原理應用到心理學領域,創造了“精神熵”的概念,用以描述“人類意識系統”混亂的程度,當“精神熵”增加時,人們會變得焦慮、煩躁、憤怒甚至恐懼和不安。
△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比如說,在瀏覽手機新聞時,因為其他APP跳出來的消息不斷點開一個又一個鏈接,不斷接收一個又一個微信群消息。正常的工作反而分心,外界干擾的不斷地擾亂了人們內心的秩序。
再比如說,人到中年,家庭事務多,上有老,下有小,既要擔心父母身體,又要操心子女的教育,還要處理婆媳關系、夫妻關系,更要考慮事業發展的瓶頸,容易導致失眠,精神狀態混亂,精神熵比其他群體都高。
人類的意識是有極限的,神經系統在特定的時間內能處理的資訊極為有限。意識每次只能認知和回應一定數量的事件,而新涌進來的會把舊的擠掉。思緒必須井然有序,否則就會混亂。
根據現階段的科學知識估計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理資訊的速限,大致而言,我們頂多能同時應付七組資訊,諸如分辨聲音、影像、情緒或思想中可辨識的弦外之音等。
控制意識最明顯的指標就是能隨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這里注意力被稱為“精神能量”,它是完成工作不可或缺的能量,在工作中會耗損。這種精神能量是一種受我們控制、隨我們使用的能量變化而改變,也是改善體驗品質的最重要的工具。
其實戰斗中對抗的不是自己,而是使意識失序的精神熵。我們是為保衛自我而戰,這同時也是一場控制注意力的斗爭。
在這場戰爭中我們需要體能來充分調動“精神能量”與“精神熵”對抗,如果我們處于饑餓、睡眠不足、疲憊的狀態,不免“精神熵”會占上風。
突如其來的小事故,增加了意識系統需要處理的資訊信息,“精神能量”不斷損耗,精神熵增加,內在失序,這是當時感到“不安”的根本原因。
當你了解了自己的負面情緒,它們就變得不那么可怕了。只要“對癥下藥”便可“藥到病除”,我們的藥方就是“反熵增”,具體內容下一期見。
獲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標, 這讓我們殊途同歸!
幸福是一種能力,讓我們一起學習幸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