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發(fā)現(xiàn)了“人”,使人成為宇宙的中心,這意味著什么?文藝復興以前,“人”難道不是宇宙的中心么?或許,應該這樣說,文藝復興創(chuàng)造了新文化或新文明;這種新文化或新文明,同既往的文化或文明相對立,或者說是它們的發(fā)展。但是需要“確定”或者“闡明”這種文化蘊育的內(nèi)涵。
那么,能否斷言,文藝復興以前,“人”是微不足道的,后來才成為一切?或者說,文藝復興意味著創(chuàng)造文化的進程——人在這一進程中力求成為一切——獲得了發(fā)展?也許,應該說,文藝復興以前,先驗論是中世紀文化的基礎,不過,那些代表中世紀文化的人們難道也曾經(jīng)是微不足道的嗎?中世紀文化對于我們難道不就是藉以成為“一切”的手段嗎?
假使說,文藝復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革命,那并不是因為過去是“微不足道”的所有人,現(xiàn)在確信他們已經(jīng)變成了“一切”,而是因為這種思想方式廣為流傳,成為普遍現(xiàn)象。并沒有“發(fā)現(xiàn)”人,但出現(xiàn)了文化的新形式,即在統(tǒng)治階級中造就新型的人必需的力量。
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作為波及整個歐洲的歷史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以意大利為主要中心。然而,假使說,從十一世紀起,這一運動在意大利大部分地區(qū)因同城市公社聯(lián)系在一起而具有進步的性質(zhì);那么,正是在意大利,它隨著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而衰落了。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在意大利具有倒退的性質(zhì),而在歐洲其它國家,總的進程以建立各個民族國家,隨后又以西班牙、法國、英國、葡萄牙在世界范圍的擴張而達到高峰。同這些民族國家相對照,意大利從亞歷山大六世①起形成具有專制國家形態(tài)的教皇政權,這個政權導致意大利的四分五裂。不建立民族國家,文藝復興就不成其為文藝復興,在意大利,只有馬基雅維里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作為個人,他從理論上予以總結的并非意大利的事件,而是意大利國土以外發(fā)生的事件。
亞奈爾②認為我們關于文藝復興的觀點主要受到兩部經(jīng)典著作的影響: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和德·??说偎沟摹兑獯罄膶W史》
在意大利和其它國家,對布克哈特著作的闡述是頗為歧異的,它于1860年出版,獲得了歐洲范圍的反應,對尼采的超人哲學發(fā)生了影響,并由此導致了各國特別是北歐國家描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和軍事統(tǒng)帥的著作熱的出現(xiàn)。這些著作宣揚個人追求美的、充滿英雄業(yè)績的生活的權利,追求毫不顧忌道德規(guī)范的自由發(fā)展的權利。于是,西吉斯蒙多·馬拉臺斯塔③、切撒爾·包爾吉亞④、利昂納十世⑤、彼特羅·阿萊蒂諾⑥成為文藝復興的代表,馬基雅維里,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孤獨的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的理論家。在意大利,鄧南遮是持這種文藝復興觀的最后代表。
不過,布克哈特的著作(瓦爾布薩譯,1877年出版)在意大利有不同的反響。意大利譯本更著重于展現(xiàn)布克哈特指出的文藝復興反教廷的傾向,這種傾向同民族復興運動時期意大利政治、文化的傾向是相吻合的。布克哈特指出的文藝復興的另外一個特征,即個人主義和培養(yǎng)現(xiàn)代思想的特征,被意大利人當作對教廷代表的中世紀世界的反動而接受下來。在意大利,并不熱衷于對剛毅奮發(fā)的、唯美的生活的贊頌;軍事統(tǒng)帥、冒險家、傷風敗俗者很少受到意大利人的注意。
德·桑克蒂斯卻著重指出籠罩于文藝復興的政治腐化和道德墮落的陰暗色彩;文藝復興誠然有著眾所公認的一切成績,但它使意大利瓦解,淪為異族的奴隸。
總而言之,布克哈特視文藝復興為歐洲文明進步的新時代的起點,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的搖籃。德·??说偎箯囊獯罄麣v史出發(fā),則認為文藝復興對于意大利是倒退的起點。然而,布克哈特和德·??说偎乖趯ξ乃噺团d進行具體分析的時候卻又不謀而合,殊途同歸,他們一致指出了文藝復興哺育現(xiàn)代思想,在宗教、權威、祖國、家庭范疇內(nèi)擺脫一切中世紀桎梏等等的特征。
文藝復興可以看作是一個歷史進程在文化上的表現(xiàn),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意大利形成了具有歐洲影響的新的知識階級。新的知識階級分化為兩翼,其一翼同教廷相聯(lián)系,在意大利起著世界主義的作用,具有反動的性質(zhì);另一翼由政治、宗教流亡者在國外形成,他們在不同的國家定居,或者作為軍事、政治、工程領域的專家參與各個現(xiàn)代國家的創(chuàng)立,在那里發(fā)揮著進步的、世界主義的作用。
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