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梳理
二、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為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于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的地位。經濟上,采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2)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官渡之戰以后,曹操陸續消滅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是為了乘勝消滅江東的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分析;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曹操統一北方后,北方的社會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還沒有自己鞏固的地盤,孫權的江東也剛剛在開發之中。無論統一的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尚未成熟。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國鼎立局面主要是通過曹操統一北方和赤壁之戰形成的。赤壁之戰以后,曹操被迫退據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兩湖大部分地區,后來又得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劉備和孫權也先后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講述三國統治者注意發展社會生產時,應突出強調魏國的水利、蜀國的絲織業和吳國的造船業,尤其是吳國派船隊到達夷洲等。
2.難點
(1)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可結合東漢末年的社會背景,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來分析。政治上:面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局面,曹操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唯才是舉”,取得了政治優勢;在經濟上,推廣軍屯和民屯,基本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使流亡農民有了安居之所;軍事上的官渡之戰既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又突出曹操以少勝多的靈活戰術。正是由于曹操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軍閥混戰的局面中脫穎而出,最終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
(2)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明確三國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才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此后蜀、吳相繼建國,三國鼎立局面形。運用“三國鼎立形勢圖”,了解三國各自統治的地盤,并能識別屬于當今的省份。認識到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因此三國時期與東漢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相比,確實是歷史的一個進步,符合人民渴望社會安定的要求;由于當時的政治、經濟等原因,曹、劉、孫三個政治勢力誰也無法馬上統一全國,但三國鼎立的局面是走向全國統一的過渡環節。
三、學法指導
1.圖示教學法。采用圖示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國鼎立形勢圖》以外,可再歸納、概括三國鼎立的重大歷史事件,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交戰雙方可以設計如下圖片:
再如,為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可采用下列知識結構圖:
2.表格歸納法。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概括提煉出基本的知識要點,通過表格,整體把握全部或部分歷史知識。如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可通過下表對這兩次戰役進行比較:
| 時間 | 交戰雙方 | 戰爭特點 | 結果 | 意義 |
官渡之戰 | 200年 | 曹操和袁紹 | 以少勝多 | 曹操戰勝袁紹 | 基本統一北方 |
赤壁之戰 | 208年 | 孫劉聯軍和曹操 | 以少勝多 | 孫劉戰勝曹操 | 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
借助表格得出結論: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有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在此基礎上分析出現不同結局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再如三國鼎立這一知識點,可自制一個包括政權名稱、時間、建立者、都城的簡表:
政權名稱 | 時間 | 建立者 | 都城(今名) |
魏 | 220年 | 曹丕 | 洛陽(今河南洛陽) |
蜀 | 221年 | 劉備 | 成都(今四川成都) |
吳 | 222年 | 孫權 | 建業(今江蘇南京) |
3.歌謠總結法。把豐富而又復雜的內容進行概括,就收到了容易記憶的效果。如本課知識可以歸納成:
二OO年官渡戰,曹統北方基礎奠;
二O八年赤壁戰,孫劉抗曹鼎局現;
三國曹魏吳蜀漢,曹丕孫權劉備建;
各國經濟爭發展,衛溫乘船到臺灣。
4.要點提煉學習法:本課知識點涉及較多,可以利用要點提煉法,將本課內容概括為:一種局面、兩大戰役、三國鼎立、四個人物、五個時間來記憶。
①一種局面:三國鼎立;
②兩大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③三國鼎立:三國名稱和都城;
④四個人物: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
⑤五個時間: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5.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現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質。如: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紹和曹操對人才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點。再聯系到曹操恢復北方經濟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勝人一籌的政治家品格。再如“三顧茅廬”的故事也反映了劉備重視人才的態度。
6.識圖教學法。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插圖,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如運用“曹操赤腳迎許攸”圖可看出曹操重視人才。根據“曹操慌忙逃跑”圖,并結合蘇軾《前赤壁賦》所描繪的情景,講述雙方交戰的經過,體會戰爭的壯觀場面。運用“三國鼎立形勢圖”,一是了解三國鼎立局面最終形成的概況;二是說出當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講述三國地區經濟發展的特色。
7.情景模擬法。通過歷史情景模擬與再現,加深對歷史現象及歷史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擊敗袁紹的原因,可讓四個學生分別扮演袁紹、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曹操,通過歷史劇場:①學生先自我介紹 ②老師作旁白,學生表演 ③袁紹和謀士的對話 ④曹操和許攸的對話 (再現官渡之戰中曹操、袁紹的心態),并結合戰爭過程中兩人的心理素質自然可得出結論: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
8.人物評價法。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樹立科學的評價方法,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本課涉及人物較多,如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如何正確評價這些歷史人物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由于《三國演義》大家比較熟悉,很容易犯先入為主的錯誤。學習過程中,我們既要將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有機結合,又應還歷史的真實性。如對曹操的評價:歷史上的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四、中考命題分析
本課在中考中占據比重不大,考查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此外,吳國派船隊到達臺灣和當今臺灣熱點問題相聯系,中考中也經常涉及。命題多以選擇題為主,有時也涉及填空題、讀圖題等。
五、中考試題分析
1.(2008年,長沙)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區發生了建國以來最強烈的地震災害。請問,在三國時期這一帶地區主要屬于下列哪一政權管轄( )
A.魏 B.蜀 C.吳 D.西晉
解析:熟知三國統治區域是解答此題的關鍵。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經分析可知,當時四川屬于蜀地,故選B。此題根據劉備在成都稱帝也可判斷B項正確。此外結合地理知識,四川簡稱川或蜀同樣能夠得出正確答案。
答案:B
2.(2008年,泰州)在歷史課上,同學們講了許多關于三國鼎立的故事。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 )
A.赤壁之戰 B. 官渡之戰 C.三顧茅廬 D.七擒孟獲
解析:考查了對歷史事件影響的理解能力。三國鼎立形成前發生了兩次著名的戰役,其中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C項故事與劉備和諸葛亮有關,D項發生在三國鼎立之后。
答案:A
3.(2008年,內江)著名的典故“三顧茅廬”出自于東漢末年。這位曾住在茅廬里的歷史人物是( )
A.曹操 B.劉備 C.孫權 D.諸葛亮
解析:“三顧茅廬”與劉備和諸葛亮相關,根據題干中的限制詞“住在茅廬里”可確定此人物是諸葛亮。
答案:D
4.(2007年,汕頭)公元207年,曹操曾寫詩明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何處( )
A.統一天下 B.消滅袁紹 C.廢漢稱帝 D.建立魏國
解析:了解曹操寫此詩的背景,并結合曹操的事跡不難看出,當時曹操“志”在統一天下。因為曹操通過官渡之戰統一了北方,又揮師南下準備統一全國,但赤壁之戰使曹操未能完成統一大業。
答案:A
5. (2007年,南平)易中天《品三國》是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播出的曾風靡全國的節目。他所品讀的“三國”是指 ( )
A.夏商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蜀吳
解析:“三國”是指同時并存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而A、B、C三項都是連續的三個朝代。
答案:D
6.(2008年,內江)230年,吳國派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達 (今臺灣)。
解析:考查了不同時期對臺灣的不同稱呼。三國時稱臺灣為夷洲。
答案:夷洲
六、同步檢測
1.曹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 )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2.使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戰役是 ( )
A.昆陽之戰 B.官渡之戰
3.右圖再現了中國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這次戰役是指( )
A.涿鹿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4.下列事件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作者有關的是( )
①三顧茅廬 ②官渡之戰 ③赤壁之戰 ④獨尊儒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一位同學參加中央電視臺“開心辭典”節目網上答題,他回答的題目是:請說出三國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 )
A.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結束 B.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
C.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 D.公元222年,孫權稱王建立吳
6.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位于北方的政權是( )
A.洛陽 B.魏 C.蜀 D.吳
7.有人為曹操翻案時說:“如果說曹操篡漢是為漢賊,豈不是兒子產生老子?”這里“兒子產生老子”的含義是( )
A.曹丕廢漢自立使曹操背受罵名 B.曹丕廢漢自立是從曹操開始的
C.曹操廢漢自立是從曹丕開始的 D.曹操廢漢自立使曹丕背受罵名
8.三峽庫區兵書寶劍峽因傳說藏有諸葛亮的兵書寶劍而聞名,最近,文物工作者打開峽谷的懸棺,排除了存在兵書寶劍的可能。諸葛亮是何國的丞相( )
A.魏國 B.吳國 C.蜀國 D.東漢
9.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臺灣,加強了臺灣和內陸的聯系。當時的臺灣被稱作( )
A.臺灣 B.夷洲 C.琉球 D.柴桑
材料一 南陽武侯祠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革爻掛,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杜甫
請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誰?
(2)材料一中“東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別指什么?
(3)材料二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勞的是哪一句?
(4)請列舉和他有關的三個成語。
參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B 7.A 8.C 9.B
10.(1)諸葛亮。(2)“東和北拒”是指確定聯孫抗曹的戰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戰,火燒曹軍。(3)功蓋三分國。(4)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七擒孟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