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閱讀‘情感始源假想論’系列文,此系列文為假想論,僅供閱讀娛樂,作者盡量讓每一篇文章獨立,但仍需輔助閱讀,希望你喜歡這里的設想與段落,上一篇為“情質流態,情感始源假論,你的心理活動一直被慣性所框定著”。
傳統定義在本文亦可指傳統文化、道德、風習、制度等等明文或人們普遍熟知、認可而未明文規定的一切規則與準則。當然,本文并不是要說這些,所以就先姑且略過。
生物在幼體時期,即在‘白紙’階段是怎樣知道并了解自己種族的習性?生物為什么在生理機能不變時能被人為馴化或者返祖野化?人為馴化或者返祖野化是否是物種變化的伊始?為什么同一個幼兒在不同的語種區域都會把自己長大的地方的語言當成母語。為什么一定范圍下人都認為自己的家鄉風習制度合理而否定異鄉。所有這些類似的問題,都指向了一種答案:可塑性。那么生物有什么可塑性?思想、觀念、意志、欲望、認知還是行為?若是這些原因或者其中的一種。那這些在生物身上又是怎么產生出的?是它(們)這些原因影響導引著其他心理元素,還是其他心理元素影響改變著它(們)這些原因?
或許應該找一個能影響引導所有心理元素而不被這些心理元素改變或者可被影響的元素——做為這里的答案——但這種回答的討論古之至今都沒有定論。
情質是不是一種心理元素,或說情感、情緒有沒有基礎元素,這里并不能肯定,但本文并不贊同將一個定義分解成多個定義,并用這多個定義去解釋原有定義的方法。因為公孫龍子就是用拆合定義的方式說服了人們相信“白馬非馬”,而否定了人在通常感知上的主觀事實。因此,對于情質來說,情感、情緒這些詞概念上并不是它所謂的派生,三者的并不交集僅是限于誰是誰的元素。
在沒有‘元素’之虞,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幼體是怎樣在不知一切的情況下學會語言并開始了思維、認知和理解?這不同于不懂外語的人和外國人交流,可以相互拿物體舉例,肢體語言,表情表達以而進行對錯判斷,也不同于人與動物之間以相互猜想、判斷情緒或者其他主觀臆測的交流方式,因為交流就是在指思維、觀念、邏輯、情感上的溝通及交換,并不是單方向的概念灌輸。
同時幼體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也不是被‘灌輸’,或者主動選擇接受的過程,這種過程自然而然似無痕跡,但發展的動態一定有其過程相應的軌跡(及原因)。
(人生下來或未出生時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情質,因為在母體時他已經有了各種感官的感覺——上一篇“情質流態”的內容)
幼體能對外界做出反應的唯一途徑雖是情質,但情質本身并不是一種意識、思維、邏輯及理解方式,它只是一種情感,情緒,感情在心理上總體的表述。這種表述在某一方面雖也能理解為性格、人格,但它更多的是在表述一種狀態以及這種狀態下自身與外部所有情感情緒的互動與靈活。
對于生物本身,生物的情質只能是一種情質狀態,幼體的情質也處于一種狀態,但并不是這種狀態讓他們懵如不覺,而是懵如無知決定了他們的心理狀態。
他們(幼體)朦朧的思維并不一定知道笑是表達開心和喜愛,但他們的情質一定能對比出喜、怒、哀、樂是幾種不同的情緒,這種情緒的觀察與辨別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初次認知,也是認知世界的基礎依靠。
他們通過別人的情緒來感知信息,雖有時迷茫別人情緒的含義而在自然而然間自動忽略這種情緒表達,但多次看到這同一種情緒表現一定會讓他們‘在意’。而所謂的在意,對于他們而言也僅僅是這個情緒有了個模糊的含義。
當這種含義明確或這種情緒他們也在表達恰巧別人的情緒表達與他們同步時,別人對這種情緒的行為或語言表達就會被他們主觀地認定為是這種情緒的表達方式。但他們并不一定去模仿,他們咿咿呀呀的口語也能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對于我們的語言,他們也只是認為是一種純粹的聲音或旋律。但當這種表達情緒的語言簡單易學,在他們并沒有看到他人的情緒而僅僅聽到這一詞語時,也多少會回想到與之相對應的情緒,而這就是幼體的簡單認知及認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學會了‘邏輯’:即情緒的流態及人們表達這一流態的方式。學會了‘思維’:某一情緒會在哪些情況下被人表達,情緒的表現行為以及源于什么而被表現出這一情緒——同樣,這些也只是最普通的心理過程。
有一種斷論說幼兒感覺多樣并/或強調的情緒有助于認知,對于這種論斷,改成兒童感覺到多樣的情質流態有助于認知,本文持有保留意見的態度。因為不確定的這里,不想再添有一個武斷。
但不得不說一種事實:胡扯用嚴肅的語言說出來也能多少讓人信服。就如希特勒誠懇地對他的士兵說:我們是為了民族和正義。于是很多人都被他鼓動投向了對別人的侵略。當然,這些話讓人覺得兒戲,但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話語會給人有不同的感受,這句話用于‘哲理’上一樣適用。所以,再用另一種表達重復這段的第一句話:能在不同的人中引發出固定的情感或情緒的話語或就是‘哲理’。
當然,萬不要用‘臟話引發的情緒也是固定的’來進行反駁,因為這種反駁者對其理解的只是:波動情緒的話就是道理。而且,為了沒有其他的反駁,這兒用情質流態或情質坐標代替情感、情緒——讓概念模糊、朦朧。
是的,朦朧而又引發情感、情緒的意識形態最易于個人的主觀‘哲理’的創生。但當創生的不再朦朧而仍有最初的情質流態并被傳播而流傳時,主觀就會被人們換成客觀,個人換成普遍,成為一種傳統定義。
章節總結:嬰兒因于情質或說情感情緒認知事物。波動情緒的話就是道理。引發情感、情緒的意識形態就是個人‘哲理’的創生。個人哲理被傳播而接納就是傳統定義。
以上觀點都是假想,僅供娛樂,感興趣的同學,你有更好的想法嗎?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意見,如果喜歡,可以轉發、享給,關注作者賬號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