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峰期來了,我院患兒日接診量突破一萬人,患兒以感冒、發熱居多,目前南京以及各地數據顯示今年流感病毒以甲型流感為主。孩子感冒發燒,帶到醫院去,醫生大多會讓做個血常規檢查。化驗單上密密麻麻的數字說明了什么?白細胞升高是不是說明孩子被細菌感染了?又如何從血常規報告中看出是不是病毒感染?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流感病毒以及血常規報告解讀。
何為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病毒,通常經飛沫傳播,在免疫力較弱的老人與小孩及一些免疫失調的病人會引起較嚴重的并發癥狀。流行性感冒病毒可分為甲、乙、丙3型。
甲和乙型流感病毒,由于血凝素(H)抗原或神經氨酸酶(N)抗原易變,易產生新的病毒株,每年于季節性高峰期引起爆發。流感病毒低溫易存活。其中今年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的H及N抗原分為不同的亞型。現時最常見引致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是甲型流感H3N2和H1N1。
如何看懂血常規報告?
孩子感冒發熱,到醫院大多都會化驗血常規,那么血常規如何提示孩子為什么發熱呢?血常規是一種檢測血液中基本細胞成分的方法。孩子生病,大多數是感染,不過感染的來源不一樣,有的是細菌感染,有的是病毒感染。
血常規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醫生來判斷孩子的感染類別,從而給出正確的診斷方案。雖然血常規的檢查項很多,不過家長重點看的是這4 類: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和快速C反應蛋白。
一、 白細胞
白細胞是身體的衛士,當細菌或病毒襲擊身體時,白細胞就會去沖鋒陷陣、保衛身體。能吞噬進入人體的細菌和病毒以及代謝產生的對人體有害的“異物”在“抵抗病菌”的過程中,還能產生抗體,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治愈損傷的機體。
白細胞是 5 種細胞的總稱,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細胞和嗜堿細胞,每種細胞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
中性粒細胞
當人體感染細菌時,身體就會快速產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用來抵御細菌對身體的侵襲,由于中性粒細胞短時間內急速增多,白細胞總數也會升高。
在血常規報告中,如果看到白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增多,大多可以認定是細菌感染。
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能識別出哪些是病毒,把它們包裹起來消滅掉,不讓病毒繼續搗亂,并且產生相應的抗體,便于下一次直接消滅它們。
當感染病毒時,淋巴細胞會大量復制,數量變多,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會下降。淋巴細胞增多,往往會提示病毒感染。
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體積最大的白細胞,是機體防御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單核細胞增高常見于某些感染,如傷寒、結核、瘧疾、病毒感染等以及某些急性傳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復期。
二、C 反應蛋白(CRP)
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一般在手術或者受到創傷后,人體感染了細菌或病毒,血液中 CRP 的濃度就會升高。
通常情況下,細菌感染時快速CRP升高比病毒感染明顯的多,CRP較高,醫生會認為孩子受到了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不升高或者是輕度升高,醫生會認為是病毒感染或者細菌感染的早期,但還是要結合臨床表現以及白細胞的變化來綜合判斷。
總而言之:
1、如果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多,或者C反應蛋白高于 20mg/L 以上,那么孩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2、如果只是淋巴細胞增多,孩子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3、流感病毒感染兒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大多數的單核細胞增多,少數中性粒細胞增多,快速CRP一般正常或略高。若合并細菌感染,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上升。
紅細胞、血紅蛋白:
紅細胞最擅長的技能是“傳輸”:負責將二氧化碳運輸到肺部毛細血管,讓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然后再把吸進來的氧氣帶到身體的各個組織。
通過血紅蛋白濃度數值的高低是判斷貧血的依據,年齡不一樣診斷標準也有所區別。一般而言,血紅蛋白在90g/L以下為中度貧血及更重的貧血;血紅蛋白在90-110g/L為輕度貧血。
血小板:職能是止血和凝血,最擅長的技能是“凝聚力”:一旦發現哪里的血管破了,出血了,血小板就成為了血管內一名“搶險員”。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就可能因一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計數是我們在觀察化驗單時應該注意的第四個重點,如果血小板減少的話,寶寶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
讀懂了以上四大指標,就能輕松的了解寶寶的血常規報告了,小編在這里也要提醒下家長,血常規報告解讀只是提示作用,具體的診斷以及治療方案還是要遵循醫囑哦。
另外:流感季節寶寶還是要以預防為主:1、接種疫苗;2、勤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3、多喝水,注意飲食;4、要保證適當的運動和充分的睡眠,盡可能的減少因為繁忙學業而帶來的焦慮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