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辭賦寫作第二講

 
辭賦寫作第二講(主講:荷風茂林)

甲、聯律與節奏

今天要講對聯的律:
對聯的律有三種,
1、「詩詞格律」
五七言對聯遵從詩詞長短句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則。
梅點春光蘭遣夏 平仄平平平仄仄(梅不論)
菊呈秋色竹凌冬 仄平平仄仄平平(菊、秋不論)
A、「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兩平兩仄交替即可)。
書山有路勤為徑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學海無涯苦作舟 仄仄平平仄仄平(「學」字按《平水韻部》為入聲)
一般來說,詩律也是遵從馬蹄韻的。
此處律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若13不論處的平仄改一下就是馬蹄韻了。
注:馬蹄韻是由右往左走的兩兩平仄交替,與詩詞平仄兩兩交替由左往右走的不同。但會有許多地方重迭,也因此,我們只針對駢文時用到馬蹄韻的句腳,很有趣的因為駢文第一句的句腳平仄隨意,所以可以看成從右往左走,這點就非常方便寫作了。
B、拗救
上聯:平平仄平仄;  
下聯:仄仄仄平平。
例: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正格:平平平仄仄 四拗三救,三四平仄互換成特拗句。因為太過于普遍,被視為正格。這是對聯唯一承接的拗救句。
舉例:對句相救 (對聯不適用)
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本該用平。如果改用仄,就必須在對句的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將仄改平,以資補救。其句式變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的第三、第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出句的第四字本當用平而用了仄,便在對句中的第三字處將仄換為平。這便是對句相救了。
2、「意節說」
有時詩詞格律與馬蹄韻一樣,解決不了長言聯及有多個領字聯、襯字聯和含多音節專名聯的聯律問題,所以我們引入了「意節說」。 「意節說」主張聯句內應遵循詞組或節奏點平仄交替的規則。因為對聯的斷句格式,和詩句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如果也是2-2-3格式,和詩的斷句相同,可以依照詩律。否則,就要根據斷句,考慮意節和領字。
看下面這一副七言聯:
剪半嶺閑云補衲; (仄仄仄平平仄仄)
留一窗明月談經。 (平仄平平仄平平)
3、「駢律」
也就是說對聯的律有:律律、非律律(即采意節點切割法的律)、駢律。
以下簡說其推理:
一、詩的節奏
沈下賢(晚唐杜牧詩作)
斯人清唱何人和?  (單尾無韻句)
草徑苔蕪不可尋。 Δ(單尾有韻句)
一餐小敷山下夢,  (雙尾無韻句)
水如環佩月如襟。 Δ(雙尾有韻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222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221
仄仄平平平仄仄 2212
平平仄仄仄平平 2212
注:這里的2指的是兩個字的音節,1指的是一個字的音節。
節。亦可稱頓。這里的音節頓挫,是用平仄聲來劃分,不是按語詞意義來劃分。每節字數兩字或一字,可稱為雙音節(兩字頓)或單音節(一字頓),每節內平仄相重(即相同)。句子以單音節所在位置,分為兩類:單音節在句尾的,可稱為“單尾句”,即每節字數為二、二、二、一,此類全部相鄰音節平仄相間(即不同,亦即相反),不妨稱為甲類(如格式一例前兩句);單音節不在句尾、而在倒數第二節,即句尾為雙音節的,可稱為“雙尾句”,即每節字數為二、二、一、二,此類單字頓平仄與其前一音節相同,而其余各相鄰音節仍然平仄相反,不妨稱為乙類(如格式一例后兩句)。
趙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用上聲二十一馬韻)
這首詩中每行的頓數都是三頓:“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遠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注:這里要講一下,詩的節奏就是平平仄仄兩兩交替,由左往右走,因此五言必為23結構,且這里的3只計第4字的平仄與最后一字的平仄。4是因為要與2交替。5是因為要守韻。
頌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 歌,詠其言也,舞,動其容也。」

詩的節奏,有長短,有高低,有輕重,有疾徐,彼此不能全同,也不能全異。全同全異,不可能有節奏,故而詩的節奏感,必然取于同異相承續,長短相雜,高低相應,輕重相錯,疾徐相和。如讀一首平仄相間的詩,讀到平聲時我們不知不覺地預期仄聲的復返,讀到仄聲時不知不覺地預期平聲的復返。預期不斷地產生,不斷地證實,所以發生恰如所料的快慰。
律詩的節奏,指的不是意節點(以意義去區分節拍的方法),而是以平仄結構的交替來區分。
舉例: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依意節點的切割法,很明顯這是: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可是這樣很明顯,”內存已”是 “仄平仄”,有交替,沒失律。因此有人會以為律這樣定也通的。在此要特別強調,五言時,對聯的律不能采用這樣的切割。在對聯中,凡五言者,若為23結構必為古律律
此處,但用結構點的切割法: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這是合律的。
注意這里的切割并沒有不合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這樣解讀就通了。
那對聯的律該怎樣去規定,很簡單,只要是五言的,若是23結構的,必采律律。比如122結構者,就采節奏點切割法,這里的1通常是領字。同理32結構者亦是采節奏點切割法。
那對聯的律該怎樣去規定,很簡單,只要是五言的,若是23結構的,必采律律。比如122結構者,就采節奏點切割法,這里的1通常是領字。同理32結構者亦是采節奏點切割法。
附: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0年第5期中說:律句有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按意義單位劃分節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按節奏單位劃分節拍;對于律句來說,意義單位可以有多種,而節奏單位則只有一種(五律:二二一;七律:二二二一),當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不一致時,應按照意義單位服從節奏單位的原則去劃分節拍和進行和誦讀,否則,律師的節奏將被破壞,平仄的各種規定將失去作用,如“春風吹又生”的平仄關系本來是“平平—平—仄平”,若按意義單位則都成了平聲拍“平平—平—仄平”,平仄未能交替。
注:所謂律句的「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此處,「意義單位」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意節點的切割,「節奏單位」指的是結構點的切割。
注:很抱歉,落落長講了一堆。這里重要的地方是我們碰到古律律時,一定是23結構,一定是135不論246分明。七言也是如此。
對仗句講的是在詩詞律之下的東東,所以對仗句一定得守135不論246分明,因為對仗這名詞只用在詩詞中。

二、意節的切割法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音韻:仄起首句入韻。韻腳:秦、津、人、鄰、巾(平聲真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按照“二二一”節奏劃分為:“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表示停頓節奏處的較短停頓,“//”表示句末的較長停頓,“~”表示韻腳,朗讀時聲音要延長,“×”表示不是韻腳)
依據意義將其節拍劃分為:“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意節和節奏有所不同,節奏原指音樂中強弱、高低、緩急變化組合成的細小段落。在詩詞格律中,兩個字為一節奏,節奏中的第二個字稱為節奏點。詩詞中關于句式的平仄、對、粘等的規定都以節奏為基本元素,以節奏點平仄為元素核心。
注:此處,凡是五言的前兩字為一結構的,必守135不論,246分明,不能用意節點的切割法去論定平仄。
而意節是指詞語的意義單位。由于漢語中的字(大多數)、詞、詞組都有獨立的意義,而有些三個字或更多字的專用詞組往往又不能再作劃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節的劃分就相當靈活。為了在誦讀時停頓合理、表意清晰。舉數例如下(各意節用斜線隔開):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注:這里是七言,扣除前兩字就是五言,則為32結構,因此不受135不論246分明的拘束,可采意節點切割法。
天地/低昂/龍虎/氣
雌雄/爭戰/帝王/才
這是223結構,所以不得采意節點切割,故用古律律計,合律的。也就是說意節點的切割法,用在223句中和古律律的平仄結構當節奏法是一致的。(同理,馬蹄韻也是一樣。)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靈/之間
這句只能在駢律下合律,(以/之 虛字)
九十二株柳/為幕
一百八聲鐘/到門
這句只能在駢律下合律,(為/到 虛字)
每個意節的最后一個字稱為意節點, 對聯句子的平仄安排規定以意節為單位、以意節點的平仄為核心點,意節點平仄交替安排。「意節說」主張聯句內應遵循詞組或節奏點平仄交替的規則。Kkyj寫的意節點的最后一字不計平仄的說法,幾年下來,說不通的。
注:以下說明確定kkyj的文章是不對的。
以“意節”為基本元素,創建完全獨立的對聯格律,作者:kkyj 
kkyj以下這句話是錯的:
『(三) 上比句腳的平仄安排。
句腳指一比之中每個句子的最末一個字。它也是一個意節點,但它在句中不受“意節點平仄交替安排”的制約。如例二上比的意節點為“山—岳—外”即“平—仄—仄”,句腳“外”的平仄不必與“岳”的平仄交替。 』
注:為了方便區隔,我們稱律律(律詩的律)為古律律。一說詩律。因為對聯用的是律詩中的兩聯,所以我比較喜歡用律律,而不用詩律這名詞。
注:請各位同學記住,意節點的切割,最后一字得計平仄的。為了這句話,我花了數年,確定。

三、以下要說駢律:
駢律就是五言以上的駢句,用來當成對聯用時,所采的律。
駢句講的是對偶,不是對仗。也就是不講節奏點的左右平仄交替,只要求上下交替。可以有重字,但不是上下聯異位重字。可以有古偶句,古偶句有排比的手法,用古偶句時盡量近駢律就好。駢句虛詞的后面是一個字的:虛詞在節奏點后面(誦//明月//之詩);虛詞后面是兩個字的:虛詞在節奏點的前面(駕//一葉之//扁舟)。
換句話說逢虛字后尚有兩字的,在虛字后暫頓(如“終成于‖舜日,空愧于‖堯人”);若在虛字后只有一字的,則在虛字前暫頓(如“持圣道‖之儀,摒凡情‖之俗”。駢句的節奏,可一個節奏兩個字,也可能一節奏三個字或四個字。但是最后一個節奏,一般不要三個字,可以兩個字或者四個字。駢句最大的節奏特點表現在尾節奏上,基本是2字一節奏收。
駢律用的是駢句意節點的切割,也因此其節奏點是采意義單位,而非平仄結構單位。在五言中即便有23結構,但因為有虛字,或同位重字的虛字,可以區別出來。記好,對仗一定是對偶,對偶不一定是對仗的道理,因此,當對聯中用古律律或非古律律(節奏點切割法)有出律的情況時,試著用駢律若為合律,就好。
名山超五岳以外; (平平/平/仄仄/仄仄)
精舍在二靈之間。 (平仄/仄/仄平/平平)
記好,駢律律的條件是五言以上得有虛字,在節奏點上只要求上下相對,不講求左右交替。

四、特抝
孟昶這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即是符合詩律的一副作品。詩律的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變格為“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的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已經成為一種通行的格式,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唐人的試帖詩也容許這種平仄格式,可見它是正規的格式,王力先生稱其為“特定的平仄格式”。“新年納余慶”的平仄完全符合這個特定的平仄格式,因而說它是合格的律句應當沒有疑問。

五、詩鐘--譜表(只有這兩種)
可平可仄平平仄
可仄平平仄仄平
可仄可平平仄仄
可平可仄仄平平
注:可→可平可仄的意思
詩鐘(律詩拗救,算第三種吧)
可平可仄仄平仄,
可仄仄平平仄平。
注:我們不講詩鐘,但詩鐘讀完這些,差不多抓懂了主要。學這些是第一步,再來,學詩鐘主要是煉字。大家可以多試試。對于學辭賦幫助不大。
六、簡易對聯公式: (一至七言,以下均為上聯,下聯則為平仄交替)


---------------------------
仄仄
平仄
---------------------------
平平仄
平仄仄
---------------------------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
---------------------------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聯句均為上面一至七言律格式的組合。
掌握住馬蹄韻的平仄兩兩交替,以及律詩格式的一三五不論,避免孤平及三平尾,不得已時不要犯三仄尾,如此就可以了。
---------------------------
還有一種
拗救合律的格式
上聯:可仄平平仄平仄
下聯:可平可仄仄平平
----------------------------
還有兩種非律詩格式,意節點的平仄交替安排。
三二二
二三二

[例] 
剪半嶺閑云補衲; (仄仄仄平平仄仄)
留一窗明月談經。 (平仄平平仄平平) 

-------------------------
另外,還有領字、引字、襯字和句首的單字意節不拘平仄。

[例二] 
剪¦半嶺¦閑云¦補衲¦;
留¦一窗¦明月¦談經¦。
-------------------------
最后,是運用特殊修辭手法時,意節點的平仄交替規則允許突破。

[例三]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七、對聯慣用的技巧
a. 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現在上下聯同一位置 虛字可
例:
漏網之魚,世間時有
脫天之鳥,宇內尚無
諸佛洞觀實相而無住
眾生游戲虛空而不知
b. 異位互重 可
例:
萬法一心,空不異色
一心萬法,色即是空
聯中的“一”與“萬”、“心”與“法”、“空”與“色”,便是異位互重。
  
本無月缺月圓,它隨順你
雖有花開花落,你任由它

室有奇書窮亦富
胸無點墨富也窮
c. 同位各重 可 即上聯重復使用了某個字,且下聯又在相同位置重復使用另外一個字。
例:
塔影臥江潯,李花白,菜花黃,更有桃花燦爛; 
鐘聲傳古寺,水韻清,山韻響,合成雅韻悠揚。
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同位重復 可 如果上聯(或出句)重復使用某個字時,下聯(或對句)必須在相同位置重復使用另外一個字。簡稱“復字”。
例:
春回大地春陽暖
國至新元國運昌(上聯重復“春”,下聯在相同位置重復“國”)
d. 另一種重復用字是連續重復,稱為“迭字”或“連珠”。
例:
歲歲春光好
家家富路通

曲曲彎彎走路
堂堂正正做人
注:以上用法非常有幫助,對于學習對聯特別需要,所以整理好,請大家務必熟記。
這些都是基本的對聯功,對于寫辭賦的美感度上,幫助大的。

八、六言句+虛字與七言句的區別
例如,王勃《滕王閣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七言聯,其節奏10-1-01-00/01-1-00-11,相當于駢文的六言句式001100/110011加了一字,“與”和“共”相當于虛字,因此不應該用七言律詩句式0011100/1100011來衡量。王勃名句的節奏與南齊王儉《靈丘竹賦》“翠葉與飛云爭采/貞柯與層冰競鮮”(見李調元《賦話》)的節奏11-1-00-11/00-1-00-10相同而青出于藍。將兩者對照分析,駢文句式的特點一目了然。
注:六言+虛字與七言聯的差別在于虛字與結構,變化在其間,不難分辨。
紀曉嵐所說的最古春聯,蜀孟昶“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見梁章鉅《楹聯叢話》),上聯平仄是00101,在律詩中,“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見王力《詩 詞格律》),因此不是對聯句式。實際上,孟昶用的是駢文句式,其節奏00-1-01/01-1-00,相當于四言句式0011/1100加了一字,“納 ”和“號”相當于虛字。“昶為太子時曾自題策勛府桃符'天垂余慶/地接長春’”(見《中國對聯大辭 典》),說明該聯是從四言句式變化而來的,作為駢文句式,對仗工麗。如果不了解早期對聯的這種情況,用五言律詩句式00011/11100來衡量,認為“余”字違律,顯然是極大的誤解。
也就是說,五言以上句加上虛字就成了準駢句,如果用的是223結構,都當古律律來計,但要考慮虛字會不會破壞這223結構,以免誤判。在讀節拍的時候,把虛字當延長符號看,多一拍但不刻意成一節奏就對了。

九、虛字的定義
古人對詞的分類方式與現在有點不同: 
實詞 半實詞 虛詞 半虛詞 
相對與現在的詞性: 
實詞:名詞    古人把名詞又分為若干小類 
半實詞:動詞  古代動詞很少 經常用名詞、形容詞代動詞使用 現在對聯中仍是如此 
半虛詞:形容詞  相較古今形容詞是少了 舉個例子:古代形容水的樣子的就有500詞之多 
虛詞:連詞 介詞 嘆詞 助詞等 這個也是古多今少 

了解了古代的詞性有助于把握虛、實。 此處,我們只要針對虛字,知道虛字: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虛字可以用在句中任何一處,變化大,如何活用,只有多練習去熟悉運用。
注:以上的講義實乃精華中的精華。讓你一下搞懂這些平平仄仄的巧門之處,寫作時對于一些根本的原因若能了解,自然可以輕松變化,如此更容易下筆。這是以上講這些為的是幫助大家了解一般不為人所甚悟的小地方。

 

乙、駢句

一、 對偶、對仗、排比、排偶

a.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成對使用,排列在一起“字數相等,句法結構相近、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 的兩個句組。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說:“說話中凡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兩句,成雙作對排列成功的,都叫做對偶辭。”

b. 對仗,是指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幷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復使用同一詞語。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注:以后大家看到對仗兩字,一定要想到135不論246分明。
a. 「對偶」定義:把字數相等,語法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組、單句或語詞,一前一后,成雙成對地排列在一起,就叫「對偶」。嚴格的「對偶」,更講究上下兩語言成分平仄相對,而且避用同字。
1〉句中對:亦名「當句對」。
2〉單句對:上下兩句對偶的,就叫「單句對」。
3〉隔句對:隔句對又稱扇對。
4〉長對:三對六句以上的對偶句,奇句對奇句,偶句對偶句,稱為長偶句,又稱長對。
5〉排對:由兩個以上的對偶句排列而成。亦稱排偶對或排比對。
注:上回作業,許多人沒注意到的是,避免用同字。
對偶句舉例:
例1. 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因為薄(形)/夜(名),重(名)/縫(動)詞性不同,所以是對偶不是對仗。)
例2.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例3. 負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樹
例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兩個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對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對,音律欠和諧,幷在同一結構位置重復使用了「天下」、「之」、「而」等這樣的詞語,所以不合對仗的要求。
「對偶」定義:把字數相等,語法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組、單句或語詞,一前一后,成雙成對地排列在一起,就叫「對偶」。嚴格的「對偶」,更講究上下兩語言成分平仄相對,而且避用同字。
1〉句中對:亦名「當句對」。
2〉單句對:上下兩句對偶的,就叫「單句對」。
3〉隔句對:隔句對又稱扇對。
4〉長對:三對六句以上的對偶句,奇句對奇句,偶句對偶句,稱為長偶句,又稱長對。
5〉排對:由兩個以上的對偶句排列而成。亦稱排偶對或排比對。
注:對仗,我們可以看出來,因為是在詩詞的基礎上,也就是246要交替,以及上下句也要平仄相對,并避免重字。當然比對偶更講究詞性要工對或寬對;結構要相同,即偏正對偏正,并列對并列等,但這點最近的對聯有些放寬。
注:我們可以簡單的說,對偶就是左右不講平仄交替,但對仗要。對偶有寬與嚴兩種,寬的對偶甚至可以不講求上下句的節奏點上平仄要相對,在結構上更寬只要偏正對偏正,并列對并列,詞性上寬對就可。但嚴格的「對偶」,更講究上下兩語言成分平仄相對,而且避用同字。
對偶:句型相同,字數相同,兩句
寬對:詞性、平仄稍有出入
嚴對:詞性、平仄都要對應
注:我們看得出來,對偶句中有大量的相同字出現的情況,這是排偶句。簡單的說,排偶句是對偶句中的一種,特點是它是具有排比修辭的對偶句。也因此,有時候我們提到排偶句,是有可能出現三句以上的句子的,這和對偶只有兩句的不一樣,主要的排比句有些說法是不限一定要三句以上,有時候兩句也可以。
c. 排比:句型相同,字數可以略有出入,三句以上的文句。排比,是寫作時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寫作時,為了使文章結構緊湊、語勢增強、感情深化、文脈清晰、層次清楚,于是將接二連三結構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的詞組或句子,逐一排列起來,這種修辭手法,即是排比。南宋陳骙在《文則》中所謂「文有數句用一類字,所以壯文勢、廣文義」,指的就是排比修辭方式能起加強語勢,周全語意的作用。
「排比」定義: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字數大致相等的語句,表達出同范圍同性質的意象,叫作「排比」。易和「類迭」、「對偶」相混淆。
例:《孟子?公孫丑上》:「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注:排比句,把三個或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兩個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稱為排比句)。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收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之效。排比句是由排比組成的句子。可分為句內排比、句與句的排比、段與段的排比。
「排」指排比,「偶」指對偶,排比要三句以上,對偶則是兩句,一般可以簡單歸為一類不另細分。一般說來,我們認為排比句的基本條件應該有三個以上的分句組成,但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中說道:“排比格中也有只有兩句互相排比的,這與對偶最相類似,可以同對偶參看……”陳先生舉的例子是:
①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干事,結在深深腸。(白居易《夜雨》詩)
②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之六)
《寫作技巧詞典》(海燕出版社)借鑒了陳望道的看法,但它把對偶與排比作了辨異,即:“一是對仗(對偶,下同)必須字數相等,排比不拘;二是對仗必須兩兩相對,排比也不拘;三是對仗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卻以字同意同為經常狀態。”請注意第三點;當然,對偶中也有寬對,不能像律詩中的對仗那樣要求。
d. 排偶
(1). 排偶,排偶是一種介于排比與對偶之間的修辭手法,是一個對偶之中又有對偶、對比的復式結構。一般認為它是由兩個語氣一致、結構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對的語句平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式。排偶句式形式整齊,富有節奏,但結構、字數等均可變化,不像對偶那樣在字數、結構、平仄等方面要求嚴格。
例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為長句對。
例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為單句對。
例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為排偶句。
例4:「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為排偶句。
(2). 排偶句法可讓文句整齊化而產生明快流暢的效果。當排比句是對偶時,可以加強氣勢。對偶和排比可以統稱為排偶,排偶的句子是駢文的主干。排偶,是駢文的主要特點,要求通篇句式都兩兩相對,以取得語句上整齊和對稱之美,是先秦、兩漢詩文中早就有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比方說: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曹植?洛神賦)。排偶句也可以說是漢樂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如《十五從軍征》中的:「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便是。
(3). 排比法在白話文的修辭中才有。所以古韻文中「同字同意」的句子,也歸為對偶法。
例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不在、有、則雖然重復,但大多數人的看法,仍把它歸于對偶法。原因在于:古無排比法。
例2: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者、不重復了,只能算排比,不能算對仗 
例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例4: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例5: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例6:昭平日月不足為明,奉平泰山不足為高,巍平天地不足為容也。
古偶句:
古偶句屬于漫句的一種,同位用相同的字。漫句又叫散句,就是字數不定,不對偶也不押韻的句子。古偶句就是跟排比句類似,兩句話的相同位置,用相同的字。 
例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例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例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例4: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注:我們可以把單句的排偶句稱之為古偶句。
(4). 因為排比可分為句內排比、句與句的排比、段與段的排比。因此,排偶句有兩種基本的形式:排比對偶式排偶與聯句對偶式排偶。
a. 排比對偶式排偶。這種排偶的基本結構是三個以上的句子構成排比句,其中,各句之間彼此對偶。兩兩對偶是這種排偶與一般排比句的區別。
“樸,大樸。靜,大靜。虛,大虛。”這是一組排比句。構成這組排比的3個句子中,“樸”、“靜”、“虛”3詞彼此相對,“大樸 ”、“大靜”、“大虛”各以“副詞+形容詞”的結構彼此相對。句中,“大”字的使用,隔字重復,是類字的修辭手法,屬于類迭的一種。此例雖只有9字,但已是由3個彼此相對的對偶、類字結構所構成的排比,是一種簡單的排比對偶式排偶結構。
b. 聯句對偶式排偶。上下兩聯:舉例:
舉天下之事,自作為事,用以不可賡也
舉天下之名,虛樹為名,習以不可改也
這樣的上下兩聯句式雙行、彼此對偶,是排偶的常見形式。
(5). 排偶為原始的對句形式,對仗要求僅為句子等長,以及相對的詞語在詞性上、句法結構上大體相同。允許句中音步失替及兩邊平仄失對,又允許同字相對。請看這種結構的例聯:
   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這是佚名題杭州岳廟旁關廟聯。
   再如民國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聯:
   不可說,不可說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對。此式常常用來表示深摯而又激動的感情。

 
二、虛字與提引詞
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于、為、則、而、以等等。當然,還有些復音虛詞(包括一些復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三、定義
'駢句’就是'對偶句’﹐意指兩個句子的組合有如兩馬齊奔。由'駢句’為主寫成的文體﹐其中只用少量散句貫穿上下文﹐這種文體稱為'駢文。'駢文’全篇由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組成的駢句而成﹐所以也稱為'四六文’。
駢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跟對偶相似,只是不像對偶那樣在音韻上有嚴格的要求。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則是相對于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舉例:苔痕上階綠,草色如簾青。是對偶。

文人從古代對偶排比的手法逐漸發展形成以文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就是「駢文」。
駢文的特色
1. 對仗工整 除內容事類的對稱外,亦要求句式的對稱。基本句式有「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
2. 韻律和諧 平仄互對,重視音韻之美,但不必押韻
3. 辭藻華美 偏愛色彩濃艷,富麗典雅的詞匯。
4. 用典繁多 追求用典之技巧,內容上包含古人的故事、言論、詩文。
5. 流弊:過分追求形式美,忽略內容。流于浮華、不實。

駢文佳句范例 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為徐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
古代的文言文有兩種,一種叫古文,一種叫駢文,而古文里常見連句成串的排句,用以提振文氣,使措辭激揚。你試著朗讀它一遍,會覺得振振有辭,會不自主的愈念愈快,而駢文的文氣則是比較內斂的,適合慢讀的。

駢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復句對復句。

“四六”:即駢體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結構有五種: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
例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例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
四、駢句的句法
駢賦、律賦句式的分類
其具體歸納為:壯、緊、長、隔、漫、發送,共六大類。
壯:三字成句相對偶者。
緊:四字成句相對偶者。
長:五至九字成句相對偶者。
隔:含分句相對偶者。
    中唐后將“隔”句細分為“輕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雜隔”六種。
    輕隔:上4字,下6字。
    重隔:與輕隔顛倒,上6字,下4字。
    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數不限,但要字數相同。
    雜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

漫:既散句,不需要對偶的句子。即不需要對仗、不需要押韻的句子。用在首尾,最好不要用在段落中間。
發、送(含原始、提引、起寓):即用于開篇與轉承時的一些文言語氣詞或介、助、連、代詞加“觀”“稽”之類的實詞等。從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發篇或句與句之間承連,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與段落之間,亦可用于句與句之間,無定式。常用提引詞:由是、爾其、所以、士有、乃,觀夫,惟夫,原夫,若夫,聞夫,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則,觀夫,惟夫,原夫,若夫,聞夫,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乃知,方知,方驗,將知,固知。

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四海會同,六府孔修”,“銀車隆代,金鼎作國”之類,亦綴發語之下為便,至今所用也。  

長 上二字下三字句也,其類又多上三字下三字。  

若“石以表其貞,變以彰其異”之類,是五也。“感上仁于孝道,合中瑞于祥經”,是六也。“因依而上下相遇,修分而貞剛失全”,是七也。“當白日而長空四朗,披青天而平云中斷”,是八也。“笑我者謂量力而徒爾,見機者料成功之遠而”,是九也。六、七者堪常用,八次之,九次之。其者時有之得。但有似緊,體勢不堪成緊,則不得已而施之。必也不須綴緊,承發下可也。
隔  隔句對者,其辭云。隔體有六:輕、重、疏、密、平、雜。  

輕隔者,如上有四字,下六字。若“器將道志,五色發以成文。化盡歡心,百獸舞而葉曲”之類也。  

重隔,上六下四。如“化輕裾于五色,猶認羅衣。變纖手于一拳,以迷紈質”之類是也。 

 
疏隔
,上三,下不限多少。若“酒之先,必資于麹蘗。室之用,終在乎戶牗”。“條而來,異綠虵之宛轉。忽而往,同飛燕之輕盈”,“俯而察,煥乎呈科斗之文。靜而觀,炯爾見雕蟲之藝”等是也。  
 
密隔,上五已上,下六已上字(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若“征老聃之說,柔弱勝于剛強。驗夫子之文,積善由乎馴致”,“詠《團扇》之見托,班姬恨起于長門。履堅冰以是階,袁安嘆驚于陋巷”等是也。 
平隔者,上下或四或五字等。若“小山桂樹,權奇可比。丘林桃花,顏色相似”,“進寸而退尺,常一以貫之。日往而月來,則就其深矣”等是也。  

雜隔者,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亦五、七、八字。若“悔不可追,空勞于駟馬。行而無跡,豈系于九衢”,“孤煙不散,若襲香爐峰之前。圓月斜臨,似對鏡盧山之上”,“得用而行,將陳力于休明之世。自強不息,必苦節于少壯之年”,“及素秋之節,信謂逢時。當明德之年,何憂淹望”,“采大漢強干之宜,裂地以爵。法有周維城之制,分土而王”,“虛矯者懷不材之疑,安能自持。賈勇者有攻堅之懼,豈敢爭先”等是也。  

此六隔,皆為文之要,堪常用,但務暈澹耳。就中輕、重為最。雜次之,疏、密次之,平為下。  

 漫  不對合,少則三四字,多則二三句。若“昔漢武”,“賢哉南容”,“我圣上之有國”,“甚哉言之出口也,電激風趨,過乎馳驅”,“守靜勝之深誡,冀一鳴而在此”,“歷歷游游,宜乎涼秋”,“誠哉性習之說,我將為教之先”等是也。漫之為體,或奇或俗。當時好句,施之尾可也,施之頭亦得也。項、腹不必用焉。  



發 發語有三種:原始、提引、起寓。若“原夫”、“若夫”、“觀夫”、“稽夫”、“伊昔”、“其始也”之類,是原始也。若“洎夫”、“且夫”、“然后”、“然則”、“豈徒”、“借如”、“則曰”、“僉曰”、“矧夫”、“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爾乃”、“乃知”、“是從”、“觀夫”之類,是提引也。“觀其”、“稽其”等也,或通用之。如“士有”、“客有”、“儒有”、“我皇”、“國家”、“嗟乎”、“至矣哉”、“大矢哉”之類,是起寓也。原始發項,起寓發頭、尾,提引在中。 

 送語,“者也”、“而已”、“哉”之類也。  

凡句字少者居上,多者居下。緊、長、隔以次相隨。但長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相連不要。以八、九字者似隔故也。自余不須。且長、隔雖遙相望,要異體為佳。其用字“之”、“于”、“而”等,暈澹為綺矣。  

凡賦以隔為身體,緊為耳目,長為手足,發為唇舌,壯為粉黛,漫為冠履。茍手足護其身,唇舌葉其度;身體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時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則賦之神妙也。


本周作業:
請寫壯、緊、長、隔、漫、輕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雜隔,各一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陸偉廉,全面論述對聯自對第一人
句子自對
辭賦初1第1講(1)
成聯自對“譚概”上下集
【索微探賾】“自對”譚概(下)(文后有彩蛋)
對聯文體特點及對仗與聲律原理(劉太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双城市| 寻甸| 太谷县| 垫江县| 襄汾县| 乾安县| 嘉荫县| 肇州县| 军事| 东辽县| 金山区| 大姚县| 天长市| 泗洪县| 高陵县| 皋兰县| 蚌埠市| 聂拉木县| 城口县| 宁海县| 株洲县| 朝阳县| 云梦县| 苏尼特左旗| 潮州市| 曲松县| 荃湾区| 额尔古纳市| 文山县| 仪陇县| 青神县| 凤阳县| 新竹市| 海丰县| 浠水县| 鹿泉市| 承德市| 灌云县| 鞍山市| 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