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000—4000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部落之間的戰爭日趨激烈,出現了城市的萌芽——城址。目前發現的主要城址有良渚遺址(距今4600—4300年)、陶寺遺址(距今4500—3900年)及石峁遺址(距今4300—3800年)。
其中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始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廢棄于距今3800年前后,遺址面積約425萬平方米。它的規模遠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等,是中國北方地區一處超大型中心聚落,同時也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代早期這一階段里規模最大的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考古發現,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座里程碑。
選址理念
正如陜北民諺所說:“兩溝夾一峁必有遺跡”。石峁遺址便處于黃土高原北端邊緣,毛烏素沙漠東南緣,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溝交匯的臺塬梁峁之上。“峁”在地質學中是一種孤立的、外形極似饅頭狀的丘陵,其頂部渾圓,面積不大但坡度較大,在中國陜北、晉西一帶,峁的發育較為典型。石峁遺址的地勢極為陡峭,巨大的溝壑將遺址區切割為細碎的區塊,形成易守難攻的局面,增強了石峁遺址的防御功能,從而更好地應對龍山晚期各文化集團之間的沖突。
結構布局
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與發掘,考古學家發現石峁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的石砌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部分基本完整且相對獨立的石砌城垣構成。內城城內面積210余萬平方米,外城城內面積190余萬平方米,遺址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
“皇城臺”是當地居民對石峁遺址內一處石砌臺地的稱呼,是內城和外城重重拱衛之核心,位于城址中部偏西,三面臨崖。在4000年前,石峁遺址中的高等級貴族就居住在這座高臺上。皇城臺自下而上斜收趨勢明顯,底大頂小,猶如巍峨的階梯式金字塔,底部面積約24萬平方米,頂部面積約8萬余平方米。
內、外城呈半包圍狀將“皇城臺”包裹在內,內、外城城墻依山勢而建,形狀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城墻大部分處于山脊之上,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墻,墻寬均約2.5米,保存最好的地方,高出現今地表1米有余,內、外城石墻現存長度分別為5700米和4200米。城墻的建筑形式包括塹山砌石、基槽壘砌及利用天險等。墻體上發現的城門、甕城、角臺、馬面、墩臺等防御性建筑遺跡,開啟了中國城防設施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營建時間
地層學和類型學是研究確定考古遺存時空關系的兩個基本理論和方法。在對石峁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顯現出了明確的地層關系并出土了大量文物遺存,依據地層關系及出土文物遺存的類型學特征,考古學家對石峁遺址有了大致的年代推斷。同時,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有關科研團隊對石峁遺址出土的紝木(用于固定支撐墻體,其功能類似于現今建筑物中的鋼筋)、壁畫草拌泥、骨、白灰面、木炭等多個樣品進行了碳14測年。一系列證據表明,石峁遺址始建于公元前4300年前后,廢棄于公元前3800年前后,相當于龍山中期或略晚,毀棄于夏代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