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飛,跑得快,還撞臉?你倆還有多少驚喜是朕不知道的……
有這樣兩種動物,雖說體型在鳥界數一數二,卻不具備鳥類的常規技能——飛翔,反而在田徑領域表現出色。它們一個人盡皆知,是鳥中巨無霸;一個低調神秘,很多人甚至連它的名字都讀不對。不過這倆鳥長得卻很像,讓許多人直呼臉盲。
其實非洲的鴕鳥Struthio camelus、澳洲的鴯(ér)鹋(miáo)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它們都不會飛,是因為翅膀太小,而且胸骨缺少龍骨突,無法附著為飛行提供強大動力的胸肌,不過它們另辟蹊徑,兩條腿都進化得強壯健碩。它們不僅跑起來時速高達六七十公里,還是長跑健將,可以連續飛跑上百公里;它們都長著小小的頭、長長的脖子和腿,乍一看臉也差不多……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談它們之間的區別!動物屆撞臉的組合太多了,你能想到哪些?就像嚴重“撞臉”的浣熊和貉一個是浣熊科、一個是犬科一樣(快來看傻傻分不清的貉、浣熊和小熊貓~),鴕鳥和鴯鹋也屬于不同家族。不過浣熊和貉好歹都是食肉目,而鴕鳥和鴯鹋從目這一級別就開始分道揚鑣了。從分類學來看,鴕鳥屬于鴕鳥目鴕鳥科,鴯鹋屬于鶴鴕目鴯鹋科。有趣的是,它們所屬的科下的物種都不多,和“鳥丁興旺”的科(如雉科、鴉科等)比起來,都幾乎算是一枝獨秀、獨領風騷了。鴕鳥(左)鴯鹋(右)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
鴕鳥和鴯鹋的老家也相距甚遠,鴕鳥主要棲息于非洲的荒漠、草原和灌叢等生境,非常耐熱耐干旱。而鴯鹋的大本營則位于澳大利亞的草原、森林、荒漠地帶,是澳洲特有物種,因此它也被稱為“澳洲鴕鳥”,是澳大利亞的國鳥和象征,榮登澳大利亞國徽。從體型來看,成年鴕鳥身高可達兩米多,體重一百多千克,普通成年人也要甘拜下風,不愧是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鳥類。鴯鹋身高大約一米多,體重稍低于于成年人,只有三四十千克,是世界第二大鳥類。再者,長相上也有明顯不同。鴯鹋頭和脖子上的黑色羽毛更明顯,而鴕鳥脖子遠看光禿禿的,毛短而稀疏且顏色較淺。鴯鹋眼睛是亮眼的橘黃色,而鴕鳥眼睛是褐色,還是個令人羨慕的“睫毛精”,長睫毛用來抵擋風沙。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鴕鳥這雙 “卡姿蘭大眼睛”除了炯炯有神,還創造了世界紀錄,它的眼球及占頭的比例是陸地脊椎動物中最大的,一只眼球重約50-60克,而一個成年人的眼球才8克左右。鴕鳥的腳(左)雙垂鶴鴕的腳(右)
攝于上海自然博物館
另外,雌雄特征上看,成年雄性鴕鳥羽色黑白分明,而雌性體型稍小,全身都是灰褐色。但是鴯鹋的雌雄性從外形看沒有明顯區別,只是雌性體型稍大,雌雄叫聲有所不同而已。雄鴕鳥一般3歲左右達到性成熟,雌鴕鳥則會更早一些。繁殖季節,一只雄鳥會和兩三只雌鳥一起離開集體,自立門戶。雄鳥會在地面低洼處挖巢供雌性產蛋。“虎父無犬子”,鴕鳥的蛋也不落下風,是世界上最大的鳥蛋,重達1000到2000克,而我們平時吃的雞蛋一個才50克左右。雌性一般每隔一兩天產一枚蛋,蛋達到十幾枚時,雌雄鴕鳥會分工合作,開始共同承擔孵化的任務,雌鴕鳥白天孵蛋,雄鴕鳥則負責晚上。不出意外的話,40多天后,小鴕鳥就會破殼而出。鴕鳥蛋(左)鴯鹋蛋(右)
攝于上海自然博物館
說起鳥中模范爸爸,很多人想到企鵝,其實鴯鹋也應該榜上有名。成年雌鳥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產蛋,鴯鹋蛋重約三四百克,非常堅硬,鴯鹋媽媽站著生產,蛋掉下來也不會摔碎。鴯鹋蛋呈奇特的墨綠色,表面具有顆粒狀斑點,在陽光下還泛著淡淡的金屬光澤。產蛋后雌鳥會繼續與其他雄鳥交配。而之后在長約2個月的孵化期里,雄性鴯鹋會寸步不離、兢兢業業地守巢孵蛋,因為不便進食,它只能“被動減肥”,通過消耗自身脂肪來撐過這段日子。小鴯鹋出生后,身上有棕黃色的條紋,3個月之后會逐漸淡化消失。鴯鹋幼鳥
關于鴕鳥和鴯鹋這兩種古老而奇特的鳥類,還有許多驚喜趣聞等著你去發現呢。下次來上海自然博物館,記得到“生命長河”展區和“繽紛生命”展區一睹它們的真容哦!參考文獻:
[1]劉晉.鴯鹋行為能力的觀察報告[J].養殖技術顧問,2011:6.[2]李克廣.鴕鳥的繁育特點[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0:92-93.[3]樂美芳,朱翠,張鐵鈞,于躍江,陳莊.鴯鹋種蛋孵化性能及其改善措施[J].中國家禽,2018:68-70.[4]柳林,趙鶯,顏永碧.鴕鳥眼球組織學的研究[J].眼科研究,2006:63-65.科學審核:葛致遠 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生物學博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