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通常把人的一生分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幾個階段,可你知道在古代,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稱謂詞語,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由這么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喲。
(一)襁褓 [qiǎng bǎo]
在古代,泛指一歲以下的幼童,現在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襁”指的是背負嬰兒用的寬帶,“褓”指的是包裹嬰兒的被子。
(二)孩提
在古代,指2-3歲的兒童,“孩”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在《說文解字》里有“孩,古文咳從子”之句,指的是小兒笑貌,也就是小兒笑的咳咳之聲。而“提”的本義是“抓住小孩兩腋將其向上抱起”這個動作。
(三)始齔 [shǐ chèn]、髫年 [tiáo nián]、齠年 [tiáo nián]
在古代,“始齔”泛指七、八歲的兒童。因為根據生理狀況,女孩在七歲時、男孩在八歲時換牙,乳齒脫落,恒牙長出這個過程就稱為“齔”。而“髫年”特指七歲的女孩,“髫”指的是還沒有束發前自然下垂的短發。而“齠年”特指八歲的男孩,“齠”通“髫”,也指的是自然下垂的頭發,只不過是形容男孩的。
(四)總角
在古代,泛指幼年時期,古時兒童束發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也就是把頭發梳成兩個發髻[fà jì],如頭頂兩角一般。
(五)幼學
在古代,指初入學的十歲兒童。《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
(六)豆蔻年華
在古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這個詞來源于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詩句中形容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
(七)及笄 [jí jī]、束發
在古代,“及笄”指滿十五周歲的女子,因為滿十五周歲了要結發,就用笄(一種簪子)貫之;而此時的女子也已到了可出嫁的年齡。“束發”指滿十五周歲的男子,“束”就是捆住的意思,束發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兩種。
(八)弱冠
在古代,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這時要行冠禮,也就是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形還未壯碩,看上去還比較年少,所以稱“弱”。弱冠只能用來指男子,不能指女子,二十歲的女子稱“桃李年華”。
(九)而立
在古代,泛指三十歲的成年人。意思是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十)不惑
在古代,泛指四十歲的成年人。意思是人到四十歲,遇事能明辨不疑。
(十一)知天命
在古代,泛指五十歲的成年人。“五十而知天命”并不是說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指到了這個年紀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十二)耳順、花甲
在古代,泛指六十歲的成年人。“耳順”是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這個時候的你,應該聽得進逆耳之言,惡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于心。“花甲”是由我國古代歷法而來的,六十年為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所以稱為花甲。
(十三)古稀
在古代,泛指七十歲的成年人。源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曲江》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之所以古人會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醫療等各種因素影響下,人的壽命普遍不如現代社會的高,能活到七十歲的人確實是非常稀少的。
(十四)耄耋 [mào dié]
在古代,泛指八九十歲的老年人。出自《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十五)期頤
在古代,指的是一百歲的老人。“期”指期待,“頤”指供養,意思是說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
(十六)茶壽
在古代,指的是一百零八歲的老人。“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人”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所以一百零八歲就被雅稱為“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