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公園、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由“一河、一湖、三泉、四園”組成。一河是護城河,一湖是大明湖,三泉是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四園是趵突泉公園、環城公園、五龍潭公園、大明湖風景區,是集獨特的自然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于一體的旅游景區。
趵突泉公園
趵突泉
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市中心,南倚千佛山,北臨大明湖,東與泉城廣場連接,因園內有“天下第一泉”著稱的趵突泉而得名。1956年趵突泉被整修辟建為公園,歷經幾次擴建,面積從不足3.4公頃擴至10.5公頃,是一座以泉水、人文景觀為主的文化名園。趵突泉公園現為國家5A級景區(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國家重點公園,是海內外著名的旅游勝地。
漱玉泉
園內名泉眾多,有趵突泉、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等28處名泉。趵突泉景觀奇特,“三窟鼎立,泉源上奮,水涌若輪”,冬季,水氣蒸騰,朦朦朧朧,妙不可言。池岸以石砌壘,四周近水樓臺,與池相映;小橋回波,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綠柳輕蕩。游人憑欄俯瞰,盡得水趣。泉畔還有許多名人題刻,為名泉增添了頗濃的文化氛圍。
萬竹園
趵突泉公園內景
園內名勝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其中,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與易安舊居、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人文古跡景觀或氣勢恢宏,或古樸典雅。新建景區濼苑、百花園、五三紀念園、船站各具特色,又與老景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再加上源遠流長的名泉文化和獨具傳統特色的元宵節燈會、金秋菊展、曲山藝海、望鶴品茗、四海燈謎等活動,更加豐富了趵突泉的文化內涵。
環城公園
環城公園內黑虎泉
環城公園位于濟南古城護城河沿線,依河而建。濟南護城河形成于漢代,歷經拓寬疏浚,明代洪武年間形成較寬的河面,是全國唯一一條由天然泉水匯集而成的護城河。1949年起至60年代,市政府拆除了古城墻,對護城河進行了部分整修;從1984年起,利用護城河兩岸錯落起伏的天然地形進行規劃,耗時兩年半,建成了全天候開放式的濱河公園——環城公園。
環城公園以綠地、水系和風景游覽線為主,將大明湖風景區、五龍潭泉群、趵突泉泉群、泉城廣場、黑虎泉泉群、濟南解放紀念閣、泉水浴場等景點聯系起來,構成濟南市區得天獨厚的城市環狀風景帶,被譽為泉城的一條水晶項鏈。以聲如虎嘯的黑虎泉為首,琵琶泉、白石泉、瑪瑙泉、九女泉等眾名泉匯集其周,濟南代表性景觀之一的解放閣屹立于泉邊,形成高閣臨風之景。2010年,全國唯一一個以天然泉水為水源的泉水浴場免費開放。東護城河上以植物景觀、亭臺樓閣相互掩映的春、夏、秋、冬四季景園和接近自然生態的親水濕地景觀相得益彰。西護城河則將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與步移景異的五龍潭連接起來。
2007年到2010年,通過清挖河道、環境提升、景觀建設、綠化種植、修建船閘等措施,分三期實現了護城河到大明湖的全線通航。形成了全長6.9公里的泉城特色標志區泉水游覽景觀帶。沿線修建的兩座小型客運船閘,采用傳統飛檐翹角建筑樣式,全自動化控制,被譽為江北的“小三峽”,成為護城河上兩處靚麗的景點。如步行游覽不能盡興,則乘上一艘畫舫,蕩漾在碧波清流之中,品茗茶,賞泉景,過船閘,沿河景觀一一呈現,可謂“一水連百景”,構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泉水游覽景觀帶。
大明湖公園
大明湖公園 王嘯 攝
大明湖公園 王嘯 攝
大明湖公園
泉生濟南,水載泉城。泉城明珠大明湖,歷史悠久,景觀秀美,內涵豐富。最早見諸文字是在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距今已1500多年。因湖內多生荷蓮,曾名“蓮子湖”;隋唐時,又名“歷水陂”。宋代又有“西湖”之稱。大明湖幾經變遷修葺,特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大明湖修堤建橋筑亭,奠定了今日游覽之格局。1955年辟建為公園,2003年榮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進入21世紀,為彰顯泉城特色,傳承歷史文脈,改善生態環境,方便群眾休閑,帶動周邊服務業發展,大明湖進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改擴建工程。工程自2007年10月12日正式開工,至2009年夏完工,同年9月21日擴建新區正式免費對市民開放。投入資金約21.99億元,新建八大景區,總面積由74公頃增至103.4公頃,其中,水面由46公頃增加到57.7公頃,陸地由28公頃增加到45.7公頃。
大明湖公園
擴建后的大明湖由“園中湖”變為“城中湖”,將小東湖與大明湖貫通,并實現與護城河的通航。處處呈現出曲徑通幽、溪水映帶、水草叢生、鷗鷺翔集、小橋流水人家的絕好畫面,為廣大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休閑、健身、游覽環境和親水空間。
五龍潭公園
五龍潭
五龍潭公園位于濟南古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南臨趵突泉,北倚大明湖,是以潭、池、溪、港等景觀構成,具有質樸野逸特點的園林水景園,因有名泉五龍潭而得名。相傳唐開國元勛秦瓊在此建有府第,故也有秦瓊府之稱。
園內名泉眾多,匯集泉池26處,形成五龍潭泉群,為濟南四大泉群之一。收入新七十二名泉的泉池有五龍潭(又稱灰灣泉)、江家池(又稱天鏡泉)、虬溪、玉泉、月牙泉、濂泉、蜜脂泉、賢清泉、官家池、古溫泉、回馬泉等。其中五龍潭在金代即為名泉,古溫泉、賢清泉、西蜜脂泉均被金、明、清三代收錄為名泉。
據《水經注》記載,五龍潭在北魏時水域頗大,為大明湖之一隅,稱“凈池”,宋代稱“四望湖”,元代水面縮小。潭周歷代多有建筑,北魏有“大明寺”,元初潭側建“凝碧宮”,明末建“霖雨亭”,清初建“我憶園”,乾隆年間又建“潭西精舍”,古建筑現已不存。
1987年,政府將五龍潭辟建成為公園,后經多次修繕,形成景點有:古歷亭舊址(唐杜甫與李邕曾在此宴飲)、名士閣(清代文人桂馥所建潭西精舍舊址)、武中奇書法篆刻展覽館及碑廊、中共山東領導機關舊址(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曾在此辦公)、清泉石上流等。 2009年,政府又將公園由5.44公頃擴建至7.6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為0.81公頃,并重建賢清榭,新建秦瓊祠。
園內風景秀麗,柳絲蘸波,鳴禽啾啾,荇藻漂浮,錦魚嬉戲,素有“夾岸桃花,恍若仙境”之美譽,風景幽雅,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