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虛幻井中月,本性豁達自樂余。
智開能量先天育,放下私欲重開道。
本性是虛空,這是比喻句,比喻本性如虛空,有三層含義,一是本性的無限性如虛空,無量無邊;一是本性的包容性如虛空,無量無邊;一是本性的生化性如虛空,無量無邊。本性,雖然是佛教常用的詞語,但本質上如同道家之言“道”,具有本體意義,慧能大師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時這自性就具有本體意義。
有了本性的無限性,修道的一切成就都會成為可能。大家從無限性、包容性、生化性三個方面理解本性就容易了。佛教之言本性,有時候也用“自性”、“本心”、“真心”、“心”等詞語,本質上是一樣的。
如佛教所言“心如虛空”、“虛空生汝心內,猶片云點太清里”。這個意義上的心,都是本體意義上的、無限的心。
空中虛幻井中月,
修道者進入的空境中也會產生很多虛幻之景象,就像井里出現的月影一樣,并不是真有月在井中。
張老師這句詩是從功夫修證意義上講的虛空的。的確如此,即便能進入空的境界,依然會從空里生出幻覺。做功夫時這是必然要經歷的,對空的執著破掉了,真就會出現。假、幻、空、真,必然如此。
本性豁達自樂余,
真正明心見性的人,證得本性真相的人,就會變得非?;磉_、快樂,這是由本性的包容性所決定的。知道了生命存在的究竟真相,就會珍惜人生,珍惜生命,珍惜因緣,珍惜修行的機會,自然會獲得快樂。
悟了道的人,知道生命真相,苦也是一天,樂也是一天,他自然會快樂地度過每一天。道門稱之為逍遙,佛門謂之自在。
智開能量先天育,
本性具有自然的大智慧與高能量,諸佛的智慧、神通都是先天具有的,本性自有的。
《華嚴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徹悟之后便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狈鸬膫ゴ笾腔凼潜拘宰匀痪咦愕?,也是一切眾生自然具足的,這是先天境界里自然孕育的。
放下私欲重開道,
修道者要放下私欲,重新開始修道。每一個人都有道根道性,只是因為各種因緣而墮落到了塵世,應該重新開啟修道之旅,重新返還先天境界,成為像仙佛一樣的偉大存在。
人有沒有前世?我有投胎記憶,記得投胎前的很多事情。2023年五月中下旬因為特殊的因緣而轉化身心,契入了玄境也看到了自己多生的一些經歷的片段。
其實每一個人都曾來自高維時空。佛道把修證解脫比喻為“返還故鄉”、“回家”,也把佛菩薩比喻為父母,佛菩薩希望我們解脫得道,如同父母盼望游子歸家一樣,這比喻中隱藏的真相就是:我們曾經,或者說此生以前、多生以前也曾經居于高維時空,在那些像佛國仙域一樣的世界生活著,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墮落到了這個生命有限、苦樂參半的世界。
人之所以墮落而難以飛升、升華,就在于私欲太多、私欲太重,所謂“私欲障道”,人很難除盡私欲,老子便教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相對于無私,還是能做到的。
這首詩內涵深奧,要再三思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