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味苦微辛而性寒,氣味芳香為清熱透邪之要藥,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
鱉甲咸寒,直入陰分,既可滋補陰液,又善入絡搜邪,清深伏陰分之熱。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認為青蒿與鱉甲配伍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對于邪伏陰分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者效果明顯。
地骨皮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瀉肝腎虛熱有神效。《藥鑒》謂其能去皮膚上風邪,除骨節間勞熱。君四物湯、鹿角膠,佐以丹皮,治婦人骨蒸最妙。佐解毒湯、生地黃,臣以茜根,治痘家熱毒為良,又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而骨蒸者。
據溫嶺閻閻羽臨老中醫經驗三藥合用臨床療效更加明顯,且青蒿宜后下,而地骨皮用量需在20克以上。如曾治熊氏兩脛發熱案,患者,女性,42歲,兩脛發熱,入夜尤甚,雖入寒冬,亦需雙腿伸出被外,待覺涼快后再縮回被窩如此反復難以入睡,病歷2年有余。診時見舌紅苔薄脈弦滑。藥用青蒿10克 鱉甲10克(先煎) 知母10克 生地20克 棗仁12克 地骨皮20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6克 胡黃連4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服藥五劑后,諸癥若失。隨訪三月,未見明顯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