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直立位時胃的大彎抵達盆腔,而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的位置,常是內臟下垂的一部分。
輕者可無明顯癥狀。嚴重下垂者可伴有胃腸動力低下的表現,如上腹部不適、易飽脹、厭食、惡心、噯氣及便秘等。上腹部不適多于餐后、長期站立和勞累后加重,有時感到隱痛。下垂的胃排空常較緩慢,故會出現胃潴留和繼發性胃炎的癥狀。另外,少數人可出現眩暈、心悸、站立性低血壓和昏厥等癥狀。體檢可見肋下角小於90°,多為瘦長體型。站立時上腹部可捫及明顯的腹主動脈搏動。上腹部壓痛點可因不同體位而變動。常可同時發現腎、肝和結腸、子宮等其他內臟下垂。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脾胃科劉華一 胃下垂有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先天性胃下垂常是內臟全部下垂的一個組成部分。腹腔臟器維持其正常位置主要依靠以下三個因素:①橫膈的位置以及膈肌的正常活動力;②腹內壓的維持,特別是腹肌力量和腹壁脂肪層厚度的作用;③鄰接臟器有關韌帶的固定作用。胃的兩端,即賁門和幽門是相對固定的。此外,胃大、小彎側的胃結腸韌帶、胃脾韌帶、肝胃韌帶對胃體也起一定的固定作用。但是,正常胃體可在一定的范圍內向上下左右或前后方移動。如膈肌懸吊力不足,支持腹內臟器的韌帶松弛,腹內壓降低,則胃的動度增大而發生下垂。胃壁具有張力和蠕動兩種運動性能,胃壁本身的弛緩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按照胃壁的張力情況可將胃分為四個類型,即高張力、正常張力、低張力和無張力型。在正常胃張力型,幽門位于劍突和臍連線的中點,胃張力低下和無張力的極易發生胃下垂。胃下垂常見于瘦長體型者、經產婦、多次腹部手術而伴腹肌張力消失者,尤多見于消耗性疾病和進行性消瘦者。
中醫學認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同居中焦,是人體升降的樞紐。胃主受納,腐熟水谷,食入的食物,經過胃的腐熟,脾的運化,化生氣血,供養全身。胃下垂的發生,多因長期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升降失常所致。
胃下垂的診斷主要依靠X線檢查。進鋇餐后可見胃呈魚鉤形,張力減退,其上端細長,而下端則顯著膨大,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胃排空緩慢,可伴有鋇劑滯留現象。B超檢查也有助診斷。
胃下垂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和內科治療兩種。胃固定術的效果不佳,如折迭縫合以縮短胃的小網膜,或將肝圓韌帶穿過胃肌層而懸吊固定在前腹壁上,現多已廢棄不用。目前主要采用內科對癥治療。少食多餐,食后平臥片刻,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品。加強腹部肌肉的鍛煉,以增強腹肌張力。癥狀明顯者,可放置胃托。中醫藥治療有明顯優勢,常采用益氣、健脾、升提等方法治療。當然,由于本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待患者就醫時往往已不局限于氣虛下陷,而常伴有氣滯、血瘀、痰飲等,出現虛實夾雜的復雜情況。醫者應分析病情,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才可取得最好療效。
補中益氣丸是治療胃下垂的首選方藥,主要由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升麻、柴胡等組成。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可用于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以及其它臟器的下垂。對脾胃虛弱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等也有較好療效。如果病情虛實夾雜,需在本方的基礎上酌加祛邪藥。氣虛夾氣滯者,可用枳殼加白術。枳殼雖有理氣作用,但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可時間增強平滑肌的張力,用于有氣滯的胃下垂最為合適。兼水飲者,可加用苓桂術甘湯,以溫陽健脾化飲。而由于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出現便秘者,治當通腑泄濁,補氣升陷,選用既能補氣又能通便的白術最為適宜。不得用大黃之苦寒,加重中虛氣陷。
除了積極用藥治療外,患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 (1)患者多數體質虛弱,故治療要從改善整體素質著手。例如,平時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運動量可由小到大。太極拳鍛煉對本病也有較好效果。(2)避免暴飲暴食。選用的食品應富有營養,容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適當多于蔬菜水果,以求增加腹部脂肪積累。嚴重者可減少食量,但要增加餐次,以減輕胃的負擔。(3)飯后不宜久站和劇烈跳動。較重者可半平臥半小時。(4) 每天仰臥起坐鍛煉2-3次,每次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