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傷寒論》的理論核心,六經辨證歷來受到醫家的高度重視。而對六經概念的理解,直接關系到對六經辨證體系的具體闡釋和應用。因此,現代醫家亦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據有關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看出,關于六經概念的現代認識,大約有以下幾點: 一.六經經絡說 早在宋時,朱肱明確指出傷寒六經即手足陰陽十二經脈,六經病證即是由風寒邪氣侵犯經脈所致。其后,從其說者,代不乏人。時至今日,治傷寒學者,亦十分重視經絡在六經辨證體系中的地位,認為經絡的聯系、溝通、交流、轉化和促進等種種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以下內容只有回復后才可以瀏覽的整體觀和辯證法思想。而經絡學說的聯系性,能夠辯證反映出外感熱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相互對立、依存及轉化關系。因此,六經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分之為十二經脈,合之則為六經。持這一觀點的代表性醫家有程門雪、劉渡舟教授等。 二.六經臟腑說 所謂六經臟腑說者,即認為六經實為相關臟腑之代稱。其六經所指代之臟腑,并不一定是三陰三陽經脈所絡屬之臟腑,而是根據三陰三陽生理病理特點,進而推論其相關臟腑。如明·李時珍曰:“證雖屬太陽,而肺實受邪也。”表明太陽所指代者,首先是肺臟,而并不以手太陽小腸和足太陽膀胱為其重心。蓋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正與太陽主表的生理特性相合。現代亦有研究者認為<①>,三陰三陽的病理變化分別以心、肺、胃、膽、脾、腎、肝為基礎,除此之外的病變都是演伸的。 三.六經氣化說 六經氣化說以《內經》標本中氣理論為基礎,強調人體與自然的關系,以整體恒動觀為其基本特點。這一學說的代表性醫家有張志聰、陳修園等。而現代醫家對此學說,多置而不論。即若論及,也多強調臟腑功能,即認為傷寒六經,主要是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所產生之氣,是臟腑功能的概括。這種觀點雖然將氣化學說具體化,實際上也縮小了氣化學說的內涵與外延。同時,亦有醫家認為氣化學說玄奧精深,充分反映了中醫理論的整體恒動觀念,于六經辨證之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四.六經臟腑經絡氣化說 單純以經絡、臟腑或氣化學說闡釋六經,雖均能反映其部分本質,然畢竟有失全面。有鑒于此,多數醫家主張將上述各種學說結合起來,以求全面系統闡論六經實質,即六經臟腑經絡氣化說。其核心是以臟腑經絡為六經之物質基礎,以生理功能活動及其聯系為其外在表現形式。這一學說倡導于明·萬密齋,因其較能全面反映六經生理病理特點,得到現代多數醫家之贊同,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即采納之。萬友生教授亦明確指出<②>,三陰三陽是在經絡臟腑的物質上論證其氣化活動(生理病理)的,而其氣化活動則是以臟腑為動力根源,以經絡為通道,故探討三陰三陽的實質,必須把臟腑、經絡、氣化密切聯系起來。 五.六經生理系統說 所謂生理系統學說,是有研究者認為<③>六經是對人體機能活動單位的分類,代表人體六大生理功能系統。六經病證則是這六大生理功能系統在邪氣干擾下發生的病理反映。就其實際含義而言,這一學說僅是對六經臟腑經絡氣化說的一種概念轉換。 六.六經證治綱領說 這一學說的基本內容,即傷寒六經是辨證綱領和論治綱領的高度統一,綜合反映與提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對比和受邪的組織器官等具體情況,為決定治則、治法,及遣方用藥等,提供具體的指導<④>。 七.六經綜合體說 持這一觀點的研究者認為,傷寒六經,是仲景融合了《內經》全部陰陽概念,包括了表里、寒熱、虛實、經絡、臟腑、營衛氣血、邪正消長等諸多含義,因而構成一個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高度綜合體。六經即非單純的地面和病程劃分,更不是簡單的癥候群分類。 八.六經癥候群說 《傷寒論》三陽三陰,作為一種癥候分類方法,是仲景將外感病過程錯綜復雜的脈癥,根據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同,以及機體抗病力之強弱盛衰、病情之進退緩急等因素,進而劃分為六大癥候群,而非單純指某一具體疾病的癥候群。 九.六經病理層次說 另有研究者認為,六經是根據不同程度的陰陽量大小而劃分為六個大的病理層次,其中,又可進一步劃分為若干較小的病理層次。而將具體的基本病理層次的反映及相關治療方藥結合,則構成《傷寒論》中的湯證體系。而對湯證作深入分析,可看出又兼有局部層次陰陽失調,或同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層次的陰陽失調。 十.六經病證虛實說 傷寒六經的內涵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萌芽,三陽病為實,三陰病為虛。六經并非六個獨立的疾病或六個孤立的癥候群,實為疾病變化過程中性質不同的六個環節,彼此有機聯系,構成疾病由量變到質變、由開始到終結的全過程。 除上述內容外,另有學者引入應激學說、體質學說、巴甫洛夫學說、黑箱理論、模糊理論等,從不同角度探討六經實質。 十一.結語 六經一詞,始見于《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與腸胃(臟腑)相對應,意指人體之經絡;其后之《陰陽離合論篇第六》論述三陽三陰經脈生理特性及其相互關系時,均分別言及“三經”一詞。綜合分析可知,三陽之“三經”與三陰之“三經”,合則而為“六經”。是故六經一詞,實為三陽三陰之總稱,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最初用以指代人體之經絡系統。然則三陽三陰概念,在《內經》中應用非常廣泛,既用以說明人體臟腑與經絡之聯系,也用以闡釋經絡相互間的關系,更以之說明人體與自然之間的相關性。臟腑經絡學說、開闔樞理論、氣化學說等,無不以之作為重要概念。 作為傷寒學的基本概念,六經一詞并未見于《傷寒論》中。其被引用于傷寒學之時,殆始于宋金時期。朱肱《類證活人書》認為《傷寒論》之三陽三陰為人體經絡,謂“古人治傷寒有法,非雜病可比,五種不同,六經各異”,以六經作為《傷寒論》三陽三陰之代稱。成無己注解《傷寒例》篇之“兩感于寒”者,謂“三日六經俱病”,以釋原文之“三陰三陽、六臟六府皆受病”,承襲了《內經》六經之基本內涵,指代人體臟腑及其經絡。其后,六經概念明確成為三陽三陰之代稱,為歷代醫家所沿用,并據經義之理解不同和實踐體會之異,而賦以不同的內涵,故而有六經臟腑說、六經經絡說、六經氣化說、六經地面說、六經形層說、六經治法說、六經病程說、正邪相爭說,以及現代醫家的各種新觀點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傷寒學說。 必須明確的是,六經、六經病與六經辨證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稱。六經是仲景及歷代傷寒學家在全面繼承《內經》六經認識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而來的一個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具體而言,六經應為人體生理結構、生理功能、生理關系及人體與自然相應關系的高度概括,即臟腑、經絡和氣化的綜合。在這一整體系統內,根據人體結構、功能、關系之不同特性,又劃分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個子系統。子系統之間既互相獨立,又相互聯系。而六經病則是人體感受外邪后,六經系統功能失調或所系臟腑經絡、營衛氣血的損傷而表現出來的病理現象,六經病證因六經生理的有機聯系,自然構成病證之間的聯系與轉化等病理關系。六經辨證是仲景及歷代醫家在六經生理病理認識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一種辨證與論治方法。(引自紅爐點雪的博客,原作者不詳,請原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