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第六十八難云:“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最近上網或看論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有些網友或論文作者引用這句話解釋腧穴的主治,這本沒有錯,可是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把此文中五輸穴的主治作用有意無意的擴大到十二經脈的五輸穴上,這就有些欠缺思考和曲解原文之意了。比如,有些人在解釋束骨為什么可以治療項背重痛的時候,說束骨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輸穴,《難經》云“輸主體重節痛”,所以束骨可以治療項背重痛。又比如有些人在解釋內庭可以治療因胃火亢勝引起的發熱的時候,也說《難經》云“滎主身熱”,內庭為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所以可以治療此種發熱。等等,不一而足,太多了,我在此不一一列舉了。犯此種錯誤的人不在少數,有些竟然是在臨床上工作幾十年的老醫生,有些甚至還掛著教授的頭銜。更可嘆的是,一些級別不低的針灸雜志社也認同這種說法,不知道那些專家在審稿的時候是怎么想的。
此處,我想把我對此文的認識和理解說出來,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學習。
大家都知道,中醫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以五行的生克乘侮來闡釋疾病的傳變和指導臨床治療。此種思想在《難經》中表現的尤為明顯,而且將其更深刻的融入針灸學之中。《難經》中有關針灸的部分更強調五輸穴的五行屬性和臨床應用。如六十四難中闡述了陰經和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興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這是古人以十天干配屬陰經和陽經,以陰干配陰經,陽干配陽經,用以說明陰陽相配,剛柔相濟。把陰經井穴配乙木,陽經井穴配庚金,以此相生。運用五行生克及相互制約的道理來指導取穴,并且以此作為補瀉的治療原則。六十八難中講述了人體經脈之氣流注和五輸穴的關系,言:“所出為井,若流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六十五難中針對此句進行了講解,“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經脈之氣在人體的流動如同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經氣亦然,故以春之陽氣初生喻為井,冬之陽氣內藏喻為合。 七十四難中云“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輸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此文說的是四時陰陽、五臟與五輸穴的五行相屬關系,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此處所說的五輸穴是指五臟所屬的五陰經的五輸穴,并不包括陽經。而且我們在讀《難經》的時候可以發現,《難經》中每次講到五輸穴的主治都指的是五臟所屬的五陰經的五輸穴,并且都是與四時、五臟相配的。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就知道了六十八難中關于五輸穴的主治指的是五臟所屬五陰經的五輸穴的主治。所以“井主心下滿”中“井”應該指的是五陰經的井穴,“井”屬木,木屬春,春屬肝,因此此處的“井”應該是肝經的井穴大墩,“心下滿”是什么意思呢,“心下”為脾胃所居,“滿”當為痞滿不舒的意思,所以“心下滿”意為:居于心下的胃部痞滿不舒。這里就有問題了,古人為什么要用大墩來治療胃部的痞滿不舒呢,為什么不用胃經上的穴位的?這時我們就應該想到,此處所指的胃痞滿不舒不是胃經本身病變引起的,而是因為肝經的實證,導致“木亢乘土”而引起的胃的痞滿不舒。同樣“滎主身熱”,“滎”屬火,火屬夏,夏屬心,因此此處的“滎“是指心經的滎穴少府,而這里所說的“身熱”也當指心火亢勝,灼于肺金而引起的發熱。“輸主體重節痛”,“輸”屬土,土屬季夏,季夏屬脾,因此此處的“輸”當指脾經的輸穴太白,這里所治的病癥為“體重節痛”,“體重”為身體重著不利,是因為邪在脾土,運化失司,水濕流于肢體.“節痛”指骨節疼痛,是因為邪在脾土,土亢刑水,水者腎,腎主骨,故導致節痛。“經主喘咳寒熱”,“經”屬金,金屬秋,秋屬肺,因此此處“經”當指肺經的經穴經渠,所治病癥為“喘咳寒熱”《難經集注》云“肺為病,得寒則咳,得熱則喘,今邪在金,金必刑木,肝在志為怒,怒則氣逆乘肺,故喘”。“合主逆氣而瀉”,“合”屬水,水屬冬,冬屬腎,此處“合”應為腎經合穴陰谷。所治病癥為“逆氣而瀉”,逆氣指氣逆上沖,腎氣不足,傷于沖脈則氣逆,腎主司二便,腎氣不禁,故泄瀉。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此文所說的“井、滎、輸、經、合”指的是肝經的井穴大墩,心經的滎穴少府,脾經的輸穴太白,肺經的經穴經渠,腎經的合穴陰谷。各穴所治療的病癥也只是指,因為各穴所在經脈的病變而引起的病癥,并不是所有的此種病癥都可以用此穴治療。這告訴我們兩點:1、讀經典要結合上下文和本書所處的時代及思維習慣來理解經典中某些篇章的意思,不能斷章取義。2、中醫最講究辯證,證不同則治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內經——邪氣臟腑病形》云“.........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把這句話理解錯是最常見的。所以在此也附帶點一下。我看過很多人在論文中引用的時候都解釋為“滎穴和輸穴主治在外的十二經脈的病癥,合穴主治在內的六腑的病癥”,這也是斷章取義。其實這句話的上下文是這樣的“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通過此段論述我們可以知道,此處的“合”指的是六腑的“下合穴”,并非經脈的“合穴”。而此處把“滎輸”與“合”放在一句話中,而只有六腑有“下合穴”所以“滎輸”當指六腑所屬的六陽經的滎穴和輸穴。所以此句的意思應該為:六陽經的滎穴和輸穴可以治療本經外在經脈的病變,六腑的下合穴可以治療六腑本身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