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抵屬于中醫的“消渴”范圍之內。由于病人的體質差異,又分為上、中、下三消的名稱,分屬于肺、脾、腎三臟。上消的主證為偏于口渴多飲,同時伴有舌上赤裂,舌尖發紅,咽中發熱,大便如常,治宜甘寒滋潤,常用《傷寒論》中的人參白虎湯加味。
王占璽醫案:
張某蘭,女性,42歲,1977年12月20日初診。患者在10月前在χχ醫院診為糖尿病。經常腰酸、口渴、食欲亢進,夜間常出虛汗。舌苔薄黃、舌質紅、六脈沉細,血壓140/90mmHg,空腹血糖174毫克%,尿糖定性(++++),此肝腎陰虛為主,熱像不甚,與一貫煎加味:
沙
枸
服用二十余劑后腰腿痠軟、咽干口渴等癥狀減輕,夜出虛汗減少,脈仍沉細而弱,血糖75毫克%,尿糖定性極少,此頗似腎陽不足之勢,仍用前方加仙靈脾10克,繼續服用以鞏固療效。
例二:董χ珍,女性,43歲。1977年11月18日初診,患者一年來經常全身無力,眠差頭暈,兩上臂發冷,χχ醫院診斷為“神經官能癥“,在門診治療過程中,發現咽干口渴,多尿,查空腹血糖271毫克%,尿糖(++++)、酮體(+++),食欲較前增多,舌苔薄膩、脈象細數、面部發赤。此消渴為病,腎之陰陽俱虛,法矣滋陰清熱,佐以補陽斂陰法,用麥味地黃丸加減。
生地30 蔻仁6 生山藥15 澤瀉10 丹皮10 茯苓12
五味子10 黃芩10 馬尾連10 黃柏6 石斛15 仙靈脾15
服用12劑后血糖206毫克%,加用生石膏45、黃芪15、仙靈脾改為18,又服用20余劑,空腹血糖下降為129毫克%,脈象仍細,又與上方加益智仁10、烏梅15,以加強固腎為之善后。(陰虛明顯,怎么看得出陽虛?)
按:上述兩例,一例偏于陰虛,一例偏于腎消。老年體弱者,熱證多不甚明顯之際,氣陰兩虛者為多,可用岳美中老師驗方:
生地120 天冬60 紅參60 首烏180胎盤一具或河車粉60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一丸,緩補其本,久服則可獲效。或用《沈氏尊生書方》玉泉丸:
花粉45 葛根45 麥冬30 紅參30 茯苓30 烏梅30 甘草30 黃芪15 炙黃芪15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一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