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慢性結腸炎是指由已知原因與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變及功能紊亂為主的結腸疾病。臨床表現以腹痛、腹瀉、腸鳴、下墜、大便帶黏液或濃血,也有便秘或干稀交替出現,病程纏綿、反復發作為特點。由于消化功能紊亂營養來源不足,患者可出現消瘦、貧血、乏力甚至體衰,嚴重者常并發腸道大出血、腸穿孔,甚至癌變。
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的病程較長,因此治療起來比較困難,無特效藥物,西醫對此病主要運用抗生素進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療。根據中醫整體觀念,可以針對不同病因,多角度進行治療。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因而療效顯著。由于本病具有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的特點,調理病人的肝腎脾胃,增強人的體質,以此達到機體抗病毒的目的。可以相應選用益腎厚腸湯,方中吳茱萸湯、肉桂溫中止瀉,黃連、黃柏清熱消炎,赤石脂、五倍子澀腸固脫,對慢性腹瀉標本兼治,起到澀腸止瀉的功效。另外,慢性腹瀉應早做鋇灌腸或結腸鏡檢查,以防病生它變,悔之晚矣。
患了慢性結腸炎,除了到醫院治療外,慢性結腸炎的自身保健是預防復發、根治該病的關鍵所在。
1.避免受涼,控制情緒外,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發作期、緩解期不能進食豆類及豆制品,麥類及面制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卷心菜、花生、瓜子等易產氣食物。因為一旦進食,胃腸道內氣體增多,胃腸動力受到影響,即可誘發本病,甚至加劇癥狀。
2.柿子、石榴、蘋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膠成分,均有收斂止瀉作用,慢性結腸炎可適量食用飲食調理也很重要。日常飲食宜采用軟而容易消化、富于營養的食物,忌食有刺激性的食物。還可選食一些有抗菌、消炎、清熱解毒功效的食物或藥物,如馬蘭頭、馬齒莧、菊花腦等。在病癥間歇期可選食有收斂、固澀作用的食物,如蓮子、薏米、芡實、陳倉米等。此外,還可選用以下食療方。
一、銀花紅薯粥:
紅薯300g,大米200g,金銀花15-30g,生姜2片。紅薯切成小塊或研成細粉,加入金銀花(視臨床癥狀輕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飯、煮粥均可。每日3餐均吃,要堅持吃,不少于3-4個月,方可逐步見效。
紅薯含大量食物纖維,可加強腸蠕動,其所含的維生素E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能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蘿卜素對上皮組織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在紅薯飯內加入金銀花無疑會增強抗菌、抗炎功能,與生姜調胃和中的作用相結合,腹脹、腹痛癥狀均可減輕。
二、_馬齒莧飯
馬齒莧100g,大米250g。馬齒莧洗凈切細,和大米調和,加水常法煮飯??稍缤矸?,連服15日以上。
本方對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時有效。馬齒莧是常用的清熱解毒、止痢止瀉的中草藥,也可作食物用。鄉間以馬齒莧加肉作餡,包餃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腸炎、細菌性痢疾等作用。
三、山藥芡實扁豆糕
鮮山藥250g,赤小豆150g,芡實米30g,白扁豆、云茯苓各20g,烏梅4枚。先將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適量白糖待用;將云茯苓、白扁豆、芡實米研成細粉,加少量水蒸熟;鮮山藥蒸熟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藥粉,拌勻成泥狀;將藥泥在盤中薄薄鋪一層,再將豆沙鋪一層,如此鋪成6-7層,成千層糕狀,上鍋再蒸,待熟取出。以烏梅、白糖熬成濃汁,澆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
山藥益氣健脾治本,芡實固澀,白扁豆、云茯苓助山藥,烏梅收斂配伍芡實。本方標本同治,但更適宜于疾病緩解期食用,能健脾止瀉,但抗菌、消炎、解毒功能稍差。
四、蕎麥山楂石榴餅
養麥面1000g,鮮山楂500g,橘皮、青皮、砂仁、枳殼、石榴皮、烏梅各10 g,白糖適量。先將橘皮、青皮、砂仁、枳殼、石榴皮、烏梅加適量白糖用水1000ml煎煮,30分鐘后濾渣留汁;鮮山楂煮熟去核碾成泥狀待用;蕎麥面用藥汁和成面團,將山渣泥揉入面團中,做成小餅烤熟。每日2次,1次1塊即可。以上配量是1劑量,服完后可繼續再做。
養麥又名凈腸草,有清利腸道污物主效;山楂活血化淤,祛淤生新;石榴皮止瀉收斂,橘皮、青皮、枳殼均重在通腑理氣,故本方具有舒肝理氣、扶脾止瀉作用,亦適合于在疾病緩解期服食。
益腎厚腸湯治療腸易激綜合癥 |
主要成份: 厚樸、仙術、鎖陽、烏椹、霍香、郁金、炒白芍等二十一味中草藥組成 功效: 益腎助陽,舒肝解郁,固腸止瀉,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腸液分泌、腸功能。 主治: 腸易激綜合癥,慢性結腸炎,以及因此而導致的腹痛、腹瀉、腸鳴、瀉后痛減、或晨起腹瀉、 噯氣食少、脘腹痞悶、乏力消廋、失眠多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