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方藥解析:桂枝湯證(二)
聶惠民
[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提要]
太陽中風的病因、病機與證治機理。
[闡論]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衛屬陽,營屬陰,衛行脈外,營行脈中,營衛相互協調。一旦感受外邪,衛陽浮盛,抵抗外邪,邪正相爭于表,故見發熱。把這種衛分邪氣強,衛陽浮盛的病理現象,稱為“衛強”。“榮弱”是指風邪客表,衛外不固,以致營衛失調,營不內守而外泄,故見汗出。汗出營陰損傷,故稱“營弱”。可見“衛強”是指邪氣盛;“榮弱”是指正氣虛。此處榮弱并非真正的營陰虛弱,而是與衛強相比,呈相對的不足狀態。“榮弱衛強”,即營衛失和,故產生太陽中風證。這種病證由于風寒外邪侵襲,風邪偏勝所致,故曰“欲救邪風”。總之,本條討論的重點在于“發熱汗出”是太陽中風之主證;“榮弱衛強”是太陽中風之病機;“欲救邪風”是太陽中風之病因與治則;桂枝湯是治太陽中風之主方。
本條明確提出了太陽中風的病因為“邪風”所致,但后世醫家對此持有不同看法。其中有倡導者,如成無己、徐靈胎皆認為中風即是感受風邪,傷寒即是感受寒邪而發。亦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風邪與寒邪在病因上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中風或傷寒皆是感受風寒之邪而成。如柯韻伯即指明:“風寒二氣,有陰陽之分,又相因為患……。”又如日人山田正珍亦提出:“寒之傷人,不能無風,風之傷人,亦不能無寒。”所以從外因角度分析,柯氏和山田正珍的認識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而那種把風邪與寒邪截然分開的看法是脫離事實的。此外,還應指出,太陽中風的病因,若單以風寒外因解釋亦是不夠全面的,還要結合患者的體質狀況,以內、外因二個方面來認識,才能全面。
對太陽中風的病機,條文指出是“榮弱衛強”之故。然而“榮弱衛強”可認為是相對而言,病理變化的主要方面是衛強。從實踐來看,外邪傷人,總是先傷皮毛。由于衛行脈外,首當其沖,故不論是風或寒侵襲人體,必是首先傷衛。“衛氣者,溫分肉,肥腠理,充皮膚,司開合也”,所以衛氣有衛外固表的功能,這種功能對體溫的放散,汗液的排泄,起著調節作用。若衛外之功開而不合,則見自汗、脈浮緩;若衛外之功合而不開,則無汗、脈浮緊。可見,衛氣的調節失司,不是但開不合,就是合而不開,從而出現太陽傷寒,太陽中風的病理表現。
[原文]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提要]
太陽中風證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當針藥并用。
[闡論]
太陽中風,服桂枝湯為對證,但服后反煩不解,似屬發生變證。“反煩不解”即表證不解,反而增加煩熱不適。但認真分析,不曾誤治,服藥后只增一煩,其他脈證未見變化,故可斷言病邪未發生傳變。“反煩不解”,乃太陽在經之風邪過盛之故。服桂枝湯后正氣得藥力之助,欲驅邪外出,但病重藥輕,不能達到驅邪的目的,反而激發了邪氣的抵抗,故見反煩而表不解,此屬太陽中風而邪郁較重。治療之法,先刺風池、風府。風池是雙穴,為足少陽膽經穴,具有祛風解表,清頭明目之功;風府是單穴,為督脈經穴,具有清熱散風,化痰開竅的功能。故先刺風池、風府取疏通經絡,以泄太陽經中之外邪,然后再服桂枝湯以解表邪。針藥并用,祛邪之力更增,病可得愈。仲景針灸與內服藥物,常是配合應用的,故針藥并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代注家對“反煩不解”的機轉有不同看法。如陳修園認為桂枝湯只能治肌腠之病,不能治經脈之病,初服桂枝湯,在經之邪未解,故反煩不解;徐靈胎認為風邪凝結于太陽要路,藥力不能通達所由;喻嘉言認為“反煩不解”是因為服桂枝湯不得法,即沒有啜熱稀粥所致;方有執認為,此煩是邪欲出而與正分爭,作汗之兆。以臨床所見,服湯劑后見煩或悶或眩或冒或寒戰等現象,一為藥不對證而引起之變;一為服藥后而引起的“瞑眩”現象。此條之“煩”即是藥后煩悶,反增加煩熱不適之象,為正邪相爭,欲作汗而不能的反應。因此,方有執的見解是接近于臨床實踐的。
此外,告誡醫者,若服藥后病情變化,往往有病重藥輕之情況,此時不可誤認是治療錯誤而更前方,必須脈證合參,全面辨證,詳細考慮而定。前藥不錯,則可加重藥量服之。若猶慮不絕,改變前法,不愈改法,越變越錯。
再者,本條之證不加用針刺可否?臨床遇此情況,續服桂枝湯也可愈。據仲景方后注曰:“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故單純服藥亦可,如有針刺條件配用針法,聯合治療亦更有優越之處。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提要]
太陽病,脈象浮弱者,可用桂枝湯。
[闡論]
“太陽病,外證未解”,是惡寒、發熱頭痛等癥仍在,若脈見浮緊相兼,則為表實證,宜麻黃湯開表發汗。本條為脈見浮弱。弱者,乃脈見緩弱之象,憑脈辨證,則不宜過汗,故用桂枝湯解肌發汗為宜。緩弱之脈,為正氣不足之兆,若用麻黃湯發汗,惟恐太過,招致傷陽損陰之弊,故取權宜之計,選用桂枝湯。從而得出臨床應用桂枝湯的指征,主要是太陽表證出現自汗出或脈見浮緩、浮弱者。太陽表證,凡是未見傳變者,仍應從表解肌,驅散外邪,切不可改變治法。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44)
[提要]
指出表證未解者的治療與宜忌。
[闡論]
表證當解外,里證當攻下,這是固定不易之法。即表里證同見時,在一般情況下,也應遵照先表后里的原則,而先行解表。本條著重指出“外證未解,不可下也”,就是這個旨意。“欲解外者,宜桂枝湯”,此說有二種意義:一指外邪未解而兼里實不大便者,宜用桂枝湯;二指雖經誤下,而邪尚在表者,仍宜桂枝湯。取桂枝湯調和營衛,以驅外邪,不用麻黃湯,恐其峻汗傷津,更增胃燥。
太陽病外證未解,若兼有大便不通的人,容易誤為先用攻下。如先用攻下,就違反了先表后里的治療原則,屬于治療上的錯誤,故稱“下之為逆”。
臨床上單純表證,固然不可攻下,下之則生它變。表里同病,又屬表證與里實并見,一般亦應先解表后攻里。然而,這一原則,臨床運用要靈活,要分清表里輕重緩急主次,來決定表里治療的先后。如果表證仍甚,而里還未完全成實,自然要先行解表;如果表里俱實,特別是里實已甚,病勢急重時,則可用發汗解表與清熱攻下并行。對于解表的方劑,當根據太陽病表證的具體脈證選用適當的方劑,也不一定非用桂枝湯。諸如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小柴胡湯等皆可酌斟選用。
[原文]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45)
[提要]
太陽病汗下后,表證未解者,仍當解表的治法。
[闡論]
太陽病雖已汗下,但脈仍浮,說明外邪未因誤下而內陷,仍在太陽,可再行發汗法。雖經誤下,脈仍見浮者,說明病邪還在表,故還當解外,采用汗法。但由于已用過汗下之后,正氣先傷,雖應再汗,亦不可用麻黃湯峻汗,故宜桂枝湯為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為自注句,它指出病不解的原因,是表證當汗而不汗,反用下法而致。“今脈浮……宜桂枝湯。”以次之文,是說脈浮者,病為在外,當須發汗,宜桂枝湯解外則愈。
審查表證是否解除,可由二方面考慮,如上條(44條)提出從證候上辨別,本條提出從脈象上分析。兩條綜合,辨證才能更加全面。
本條強調了脈浮是邪在表的主要依據,不論汗后、下后,只要脈浮仍然存在就可再汗。雖然脈浮是辨表證的主要依據,但臨證時,尚須結合其他證候才不致診斷有誤,尤其是下后脈浮,更當審慎從事。
以上42、44、45條,均為外證未解宜桂枝湯之證,然臨床辨證意義略有不同,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可以有二種情況,可以是服過解表藥或未服過藥,見脈浮弱者,均宜桂枝湯;44條是外證未解先表后里的治則,45條是誤下后表不解的治則,誤下之后,再行解表,將審慎從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