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名家經驗] 施今墨用藥配伍補遺
昆山同德堂鄒羿
>《】》
2012.10.17
關注
丁
施師精于辨證,善于用藥。在處方時,經常雙藥并書,寓意兩藥的配伍應用,其間有起協同作用者,有相互作用產生特殊效果者,有相抵副作用制其偏勝者,皆稱為"對藥"。祝諶予先生曾侍診施師案前,積累有百余個對藥,日后經總結整理,講授于北京中醫學院。呂景山在此基礎上,又予增修整理,撰成《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等書,在中醫藥界廣為流傳。茲以施師用藥之配伍,選擇若干,予以闡介評述,或可為祝、呂二氏之補遺。若與本書醫案相互參閱,尤可深刻體會施師用藥規律。
鹿角膠
性味:甘,溫。(鹿角:咸,溫)
功用:益精生血,溫補肝腎。施師臨證經驗:
1.鹿角膠、阿膠:補腎益精,養血.生血。用治腎虛血虧之月經過多,崩漏,習慣性流產,白帶,經閉,不孕癥,據證可分別參以膠艾四物湯、左歸丸等。且可治療血虛之頭痛、眩暈、健忘,以鹿角膠填精通髓,阿膠養血生血。
2.鹿角膠、紫河車:補腎益精,大補先天。①治腎虛之遺精、陽痿、早泄、男子發育不癥,常合五子衍宗丸等方用。②治虛勞腎虧諸證,用治阿狄森氏病、小兒早老癥、一氧化碳后遺癥、脫發重癥,可合八珍湯、腎氣丸等。還曾用治腰椎結核、糖尿病等。
3.鹿角膠、龜板膠、阿膠:通補任督,溫陽滋陰。龜鹿二仙膠,通補任脈、督脈,填精益髓;阿膠養血生血,潤燥復脈,血充則沖脈血海自足。沖、任、督一源而三歧,其源即腎之天一真水。可見三膠之配伍,實為腎經虛損發。三膠合用,治高血壓病(虛證)、動脈硬化癥、神經衰弱、貧血、血小板減少癥、尿病、潰瘍病等慢性病,常作善后補虛時用。虛熱加白薇、石斛、茯神、生地、麥冬,虛寒加參、芪、桂、附、杜仲、巴戟,氣足合八珍、十全大補湯、當歸補血湯等。
4.鹿角片、山甲片:散結化瘀,消腫止痛。用于乳房硬結(纖維瘤、小葉增生癥),甲狀腺瘤,頸淋巴瘤,子宮肌瘤等。
5.鹿角膠、虎骨膠:強壯筋骨,治久痹、久痿屬肝腎不足者。仿虎潛丸,用時可加龜板、蓯蓉、巴戟、杜仲、牛膝、生熟地等。
評按
李中梓云:"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于精者。""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全,善通任脈,足于氣者。"龜板膠、鹿角膠配伍,稱龜鹿二仙膠。"二物氣血之屬,味最純厚,又得造化之玄微,異類有情......"韓懋擬異類有情丸,用鹿茸、鹿角霜、龜板、虎脛骨、豬脊髓、豬膽汁,治奇經虛損諸癥,即是其例。
鹿角人藥通督脈,鹿茸壯陽氣,鹿膠補精血,鹿角片又可助陽活血,散瘀消腫。施師在臨床上,用鹿角膠者居多。鹿茸僅作壯陽用,若用鹿角(或鹿角霜),則以治療久瘍不斂或各種腫瘤為主。在治療神經衰弱丸方中,以鹿茸補陽氣虛,鹿膠治陰血虛,并配以河車、人參、阿膠及八珍湯,氣血并調,陰陽分治,緩調補虛,益精養腦。
鹿角膠益精生血,通督養腦。施師用治內分泌疾病及精神癥狀。如阿狄森氏病、小兒早老癥,河車與鹿角膠相配,合附桂八味丸、十全大補湯。治神經癥時,加白薇、龍骨、牡蠣、小麥、甘草等,安神鎮靜。
三膠并用,沖、任、督同調,治療男、婦科虛損病癥,如遺精、陽痿、早泄、不育、不孕、經閉、崩漏,或精血虧虛,或精血漏失,用以補養、充填、固攝,常合六味地黃、五子衍宗、膠艾四物諸方。
凡血虛、失血引起之眩暈、失眠、健忘重癥,斷為腦髓空虛者,施師常用河車、鹿角膠、阿膠三味,補腎充髓,養腦生血。而久痿、久痹,肝腎虧虛者則參虎潛丸意,鹿角膠、龜板膠、虎骨、蓯蓉、巴戟同用。
值得注意的是,應用膠類滋補藥物時,施師常配合理氣和血或健脾和胃之品,如內金、陳皮、枳殼、砂仁、山楂、玫瑰花、白芍、當歸等,動靜相濟,以助吸收。
生地黃
性味:甘,寒。
功用:涼血清熱,養陰補腎。施師臨證經驗:
1.生地黃、白茅根:清熱涼血,解毒退熱。①各種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白喉、傷寒、流行性感冒。見高熱,煩渴,或身現斑、疹、痘,舌紅脈數者。②各種原因引起之衄血、咳血、紫癜、便血、尿血,見血熱妄行之證者。③風濕熱,發熱,關節紅腫,口渴,舌紅者。上述各證若熱甚不退時,可加鮮生地、鮮茅根大劑同用。
2.生地、石斛、麥冬:養陰生津,清熱除煩。①治糖尿病口渴思飲,消谷善饑,配大劑參、芪用。如渴甚則以鮮石斛、金石斛、生熟地、麥冬同用,其清熱養陰作用更佳。亦可加綠豆衣、山藥、五味子、花粉等。②神經官能癥,煩躁不安,情緒易激動,口苦,口干,脈數。是景岳服蠻煎法。合千金溫膽湯去生姜用。③熱病后期,口干舌燥,煩渴欲飲,納呆津少,或有低熱不退。用鮮生地、鮮石斛。
3.生地黃、細辛:生地甘寒,養陰清熱;細辛辛溫,通絡止痛,為少陰引經藥。兩味配對,寒溫相須,無燥熱、滋膩之弊。施師處方兩藥同搗,寓有是理。治各種口腔炎、牙齦炎、咽炎、腮腺炎,有清熱消炎作用。治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痛、睪丸腫痛,且用治關節痛非熱證者。
評按
地黃用法有三,即鮮地黃、干地黃、熟地黃。施師用以清熱涼血,常鮮生地、干地黃同用;若用以補腎養陰,則生、熟地黃同用。除生地、細辛相配之外,尚有熟地、砂仁同搗,以免甘寒滋膩的用法。
丹參
性味:苦,微寒。
功用:活血化瘀,和血通脈。施師臨證經驗:
1.丹參、丹皮:丹參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丹皮清熱涼血,透邪泄熱。①急性風濕熱、風心病發作期、低熱心悸合青蒿鱉甲散,關節紅腫熱痛加防己、秦艽、忍冬、生地、紫草等。②糖尿病陰虛血熱,見消渴煩熱,口渴喜飲,舌紅,加生地、石斛、麥冬、玄參。③婦女經閉,經期發熱,痛經,月經不通,產后小腹痛,有血熱瘀滯者,合四物湯、澤蘭葉湯、失笑散等。④皮下出血,吐血,衄血等,加生地、茅根、仙鶴草、阿膠、芥穗炭等。⑤慢性炎癥,腹部包塊,發熱者。腹膜炎合青囊丸、小柴胡湯等,闌尾炎合千金葦莖湯、大黃牡丹皮湯等。⑥瘧疾,肝脾腫大,寒熱往來,合小柴胡湯、達原飲。
2.丹參、檀香、砂仁:即丹參飲,理氣活血止痛。①治冠心病、風心病,合瓜蔞薤白半夏湯用。②食道病(炎癥、腫瘤),合旋覆花湯、枳實薤白半夏湯等。③急慢性胃炎、潰瘍病,見胃痛、黑便有氣滯血瘀者。
3.丹參、三七:丹參活血通脈,祛瘀生血,三七散瘀定痛,為治心絞痛主藥。痰濕合菖蒲、遠志,氣滯加木香、香附、蘇梗,胸悶合瓜蔞、薤白,心悸怔忡氣陰虛虧者可合生脈散用之。
4.丹參、乳香、沒藥:各種疼痛,如胃痛、痛經、脅痛等,以瘀血阻滯者效。出張錫純活絡效靈丹。
評按
李時珍:"丹參能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大類當歸、地黃、芎勞、芍藥。"故有"丹參一味,功同四物"之說。
香附
性味:辛、微苦,平。
功用:行氣活血
施師臨證經驗:
1.香附、烏藥:出《韓氏醫通》青囊丸。行氣除脹,凡氣滯所致之脘腹脹滿、少腹脹痛均可用之。合平胃、二陳、金鈴子散等方,治脘腹脹滿疼痛。合膠艾四物湯等,治婦女痛經,子宮附件炎,經閉等。
2.香附、蘇梗:即香蘇散,和胃止嘔,寬胸理氣。治急性胃炎,嘔吐惡心,脘腹痞痛,合藿樸夏苓湯、左金丸、平胃散。治胸痹氣滯者,合瓜蔞薤白湯、丹參飲。治妊娠胎動不安,肚腹微痛,加芩、術、砂仁、白芍、阿膠等。
3.香附、五靈脂:出《赤水玄珠》。施師用時常加二二丑研細末,米醋泛丸,稱為五香脫敏散,治哮喘、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
評按
王好古云:"香附,陽中之陰,血中之氣藥,凡氣郁、血氣必用之。"李時珍稱本品"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在臨床上,常用于胸、脅、脘、腹各部疼痛,見氣滯血瘀者。
知母
性味:苦,寒。
功用:清熱降火,瀉肺滋腎。施師臨證經驗:
1.知母、黃柏:清下焦濕熱,瀉龍雷相火。①男子夢遺,女子夢交,屬相火妄動者,合丹皮、五倍子、金櫻子、桑螵蛸、龍骨、牡蠣、生地、龜板等,瀉火澀精。②男子強中,陽舉不倒,用大辛}陰丸臺增液湯。③腎炎、腎盂炎、腎結核之血尿,用大補陰丸、豬苓湯、二草丹(旱蓮草、車前草)等合方。④糖尿病煩渴尿多,知母、黃柏參增液湯、黨參、黃芪等用。⑤癃閉,小便不利,用黃柏、知母、肉桂,即滋腎丸。
2.知母、貝母:清熱化痰,即二母丸。治支氣管擴張、肺炎、支氣管哮喘發作期,痰多色黃質稠,胸悶,脈數。可與黛蛤散、瀉自散、麻杏石甘、三子養親湯等合用,據證選方。
3.知母、石膏:清瀉陽明之火。治熱病,高熱煩渴汗出,用于傷寒、副傷寒、肺炎、瘧疾等病。若用于糖尿病煩渴欲飲,可取三黃石膏湯、自虎加人參湯之義。
評按
李時珍:"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而瀉火,乃二經氣分藥。"臨床用治肺、腎病多,而以火熱者為宜。
訶子
性味:苦,酸,溫。
功用:澀腸止瀉,斂肺下氣。
施師臨證經驗:
1.訶子、血余炭:澀腸止血。用治急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及腸結核,大便膿血者。濕熱證加銀花炭、赤白芍、苡仁、左金丸等。脾虛證加入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丸用。
2.訶子、桔梗、甘草:名訶子亮音丸,治聲音嘶啞。治急性咽炎,合僵蠶、花粉、金果欖、錦燈籠;治肺結核之失音,加鳳凰衣、沙參、麥冬。聲帶結節、息肉亦可用之。評按
訶子對各種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施師于20世紀30年代時即用于急慢性痢疾,未必以"澀"字為拘泥,但其配伍又據證而施,可見于"消化系統疾患"相應醫案。
花香丁
紫草
性味:苦,寒。
功用:活血化瘀,涼血解毒。施師臨證經驗:
1.紫草、浮萍:涼血透疹,用于風疹、麻疹、猩紅熱,水痘初起,可合荊芥、蟬衣退熱。
2.紫草、仙鶴草:涼血止血,治血熱所致的月經過多、子宮出血,紫癜等。
3.紫草、紫花地丁:涼血清熱解毒,用于熱痹、皮膚血毒,亦有用于血友病的。
4.紫草、蘇木、木蝴蝶、威靈仙:解毒攻瘀,散結化瘤,用于婦女腫瘤(包括子宮頸癌、子宮肌瘤)。
評按
李時珍:本品"人心包絡及肝經血分,其功長于涼血活血。利大小腸。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熱毒盛,大便閉澀者,宜用之。"
仙鶴草
性味:苦,澀,平。
功用:收斂止血,強一施師臨證經驗:
1.仙鶴草、阿膠:廣泛應用于各種出血,如紫癜、尿血、便血、久痢膿血、咯血、子宮出血等。月經淋漓不凈,用仙鶴草、雞冠花、伏龍肝、荷葉,大劑量煎湯代水,煎煮辨證方藥(見月經過多),其止血作用較好。且能用于各種心臟病,補血強可調整心律,治療心律不齊,以心陰(血)不足者為宜。
2.仙鶴草、臥蛋草:養血強心,治療心悸怔忡、心動過速。可與龍眼肉、遠志、茯神等同用。
評按
仙鶴草為常用止血藥,且有養血、強心作用,故有補虛作用。民間稱為脫力草,用治疲乏無力者。施師除用于血證之外,還常用于各種心臟病,仍以心血不足、心陰虧損者為佳。
茺蔚子
性味:甘,辛,微寒。
功用:活血調經,泄肝平目,通腦化瘀。
施師臨證經驗:
1.茺蔚子、夏枯草:清泄肝熱,乎降血壓。治頭重腳輕,頭暈目眩,身痛肢麻,耳嗚,心悸,失眠,脈虛數之虛性高血壓,或腦動脈硬化,或腦供血不足等,是"靜通"之要藥。
2.茺蔚子、澤蘭:活血通經,治療婦女閉經,常與膠艾四物湯、失笑散同用。
評按
茺蔚子與石菖蒲活血通竅,茺蔚子與白蒺藜通絡止痛,分別見石菖蒲、白蒺藜條,于茲不再復述。茺蔚子為益母草的種子,據研究有收縮子宮及降壓藥理作用。施師尚取之治療偏頭痛、癲癇、中毒性腦病,是其發展者。
海浮石
性味:咸,平。
功用:清肺化痰,軟堅散結。施師臨證經驗:
1.海浮石、瓦楞子:與滑石、魚枕骨、風化硝、海金沙同用,治療泌尿系結石,有排石作用。與蘇木、地榆同用,治療子宮頸癌;與消瘰丸(玄參、貝母、夏枯草)同用,治頸淋巴結核,有軟堅散結作用。配代赭石、烏賊骨等,治潰瘍病胃酸過多癥,有中和胃酸作用。作為軟堅散結藥,施師還用治肝脾腫大、脅腹包塊等。
2.海浮石、旋覆花:清化痰熱。用于痰粘稠,色黃,胸悶痛,咳嗽氣喘,甚而咯血,由肺熱所致者。如急性肺炎、肺膿瘍、支氣管炎、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等。
評按
《丹溪心法》咯血方,用青黛、海浮石、訶子、黑山梔、瓜蔞仁,治肺熱咳嗽痰血,可見其清肺止咳化痰之功,有一定止血作用。海浮石有兩種,或是由硅酸鹽組成的浮石或是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石花,具中和胃酸之作用。古方曾用治血淋,施師用于泌尿系結石之石淋,或有所宗。其軟堅散結作用,較有特點,當進一步研究。
自蒺藜
性味:苦,溫。
功用:祛風通絡,平肝熄風。施師臨證經驗:
1.白蒺藜、茺蔚子:通腦竅,熄肝風。合天麻、鉤藤、地龍、僵蠶等,治癲癇抽搐及偏頭痛發作,可參溫膽湯、四物湯等。
2.白蒺藜、首烏藤:養血安神,通絡熄風。治眩暈、頭痛、偏癱、失眠、肢體麻木疼痛等,用于高血壓病、中風、貧血、神經衰弱、腦動脈硬化癥。屬肝腎陰虛者加生熟地、萸肉,肝血不足用當歸、白芍、棗仁,肝陽上亢則參伍天麻、鉤藤等。虛證宜用沙苑蒺藜、制首烏,實證用刺蒺藜、首烏藤即可。
3.自蒺藜、遠志:收縮子宮,用治子宮出血,月經過多,參入膠艾四物湯等應用。妊娠期忌用之。若男子遺精、漏精、早泄,可用沙苑蒺藜、遠志,合五子衍宗丸、知柏地黃丸、三才封髓丹等。
4.白蒺藜、白薇:清肝泄熱,養陰熄風。用治急性結膜炎、中耳炎,配龍膽草、桑葉、菊花,加強清熱藥力。治高血壓病耳鳴、眩暈,則加平肝替陽、平降血壓之天麻、鉤藤、龍齒、牡蠣、石決明、牛膝。
評按
蒺藜有兩種,一為刺蒺藜,以治風病為主;一為沙苑蒺藜,以補腎為主。一1述所云者大多是刺蒺藜,少數為沙苑蒺藜(或稱沙苑子)。施師常以兩種相配,治眩暈、視物不清、遺精、早泄、尿頻。有人用白蒺藜、合歡皮相配,治肝脾腫大。至于自蒺藜、龍膽草同用,清肝泄熱,平肝熄風,可見于下文"龍膽蒺藜湯"。又,本品與荊芥、僵蠶分別配對,見于荊芥、僵蠶條,茲不復述。
桑葉
性味:辛,苦,甘,微寒。功用:疏風清熱,清利頭目。施師臨證經驗:
1.桑葉、菊花:疏風清熱,清利頭目,辛涼解表。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流淚、鼻癢流涕、耳痛流膿、咽喉腫痛、口眼歪斜,由風熱上擾或肝火上炎、肝陽上亢所致者。風熱上擾者常合連翹、薄荷、銀花同用,即桑菊飲、翹荷湯法;肝火上炎則加龍膽草、自薇、連翹、蒺藜等,或稱龍膽蒺藜湯。如見肝陽上天麻、玳瑁、石決明、龍骨、牡蠣;有高熱痙厥宜參羚羊粉、全蝎、僵蠶同用。
2.桑葉、桑白皮:清肺熱,疏風熱。治急性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感染、支氣管哮喘有感染時及肺膿瘍等,凡肺熱咳嗽而又見表證者,咳嗽痰粘色黃,胸悶不暢,惡風發熱等,用之有效。
3.桑葉、桑枝:疏風解表,通絡止痛。外感風熱,惡風發熱、頭痛、身痛、脈浮數,用之有效。
4.桑葉、桑寄生:清熱通絡止痛,治關節痹證,身癇酸楚,不論風濕、寒濕、濕熱、風熱兼夾均可。又,可用于中風半身不遂;及外感風熱表證后,熱退邪去之身痛肢楚;亦有用于過敏性紫癜癥者。
5.桑葉、杏仁、阿膠、枇杷葉:清熱潤燥,寧絡止血。治支氣管擴張、肺結核之咯血,出自桑杏湯、清燥救肺湯。若用于滲出性胸膜炎,則去阿膠,加冬瓜子、甜瓜子、橘葉、旋覆花等。
6.桑葉、芝麻:即桑麻丸,治血虛風燥之脫發、眩暈、便秘,或合四物湯、首烏、鹿角同用。
7.桑葉、羌獨活:疏風解表,臨床風寒、風熱不明顯時可用之解表清熱,表里雙解。又,施師用治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可配蟬衣、僵蠶同用。
評按
桑葉與同源藥品配伍,是施師方案常用者。一物分部入藥,其功用有異,已為科學實踐所證實,又多載于古代本草之中。施師之用瓜萎子、瓜萎皮,桑葉、桑枝,金銀花、忍冬藤等相對配伍,亦其例也。又,《本草綱目》載《千金》方"頭發不長,桑葉、麻葉煮泔水洗之。"或可一試。
連翹
性味:辛,苦,微寒。
功用:清熱解毒,清利頭目,散結消腫。施師臨證經驗:
1.連翹、菊花:清熱安腦止痛。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性腦出血、高血壓腦病之頭痛項強,且可用于偏頭痛見風火上擾者。
2.連翹、薄荷:清利頭面諸竅。治花粉病、過敏性鼻炎、副鼻竇炎,加蒼耳子、辛夷等;用于卡他性口腔炎、扁桃體炎、腮腺炎,加銀花、蒲公英、桔梗、馬勃、青黛;治風熱外感咳嗽,加白前、前胡、杏仁、陳皮。
3.連翹、銀花:清熱解毒,疏風退熱,消腫散結。治急性傳染病(風疹、麻疹、水痘、猩紅熱)、感染性炎癥(腮腺炎、扁桃體炎、乳腺炎、口腔炎)之發熱初起。亦可用于甲狀腺瘤、頸淋巴結核等見熱毒腫塊者。
評按
"連翹之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為瘡家要藥,三也。"施師用連翹,以頭、面、目、鼻、口、舌、咽喉部急慢性炎癥為主,且用于溫熱、溫疫、溫毒等癥。《溫病條辨》銀翹散、桑菊飲、翹荷湯,均以其輕清上浮,善走上焦之性而奏效。又,連翹為瘡家之圣藥,"十二經瘡藥中不可無此,乃結者散之之義"(李東垣)。故可用于急性乳腺炎、丹毒、頸淋巴結核等。
血余
性味:苦,微溫。
功用:收斂止血,化瘀生新,通利二陰。施師臨證經驗:
1.血余炭、益元散:清熱通淋,治熱淋、血淋、石淋,泌尿系炎癥有尿急、尿痛、尿血者,可選加車前子、海金沙、琥珀。
2.血余炭、韭菜子:血余炭通淋止血,韭菜子溫腎澀尿,用于泌尿系疾患見尿頻、尿血者。
3.血余炭、苡仁、六一散:用于泌尿系結石,可預防其復發。或加金錢草、海金沙,有通淋排石之效。
4.血余炭、仙鶴草、阿膠珠:慢性腎炎、腎結核,有尿血或尿檢有紅細胞者,合六味地黃湯或補中益氣湯等。
5.血余炭、赤石脂、禹余糧:澀腸止血。用治久瀉、久痢,如慢性結腸炎、阿米巴痢、腸結核之便血或有粘液。見后重積滯,血余炭、蠶砂,有通便導滯作用。
6.血余炭、黑升麻、黑芥穗:升陽攝陰,調經止血。用治月經過多,子宮出血,加山萸肉、白芍、龍骨、牡蠣等。
7.血余炭、左金丸:治潰瘍病,胃酸過多,胃出血,有止酸、止血作用。
8.血余炭、鹿角、河車:補益精血,生發。用治血虛脫發,加桑麻丸、二至丸、四物湯。
9.血余炭、血琥珀、血竭:動脈硬化癥,有化瘀通脈作用,常合益氣活血通絡藥用。
評按
《本草綱目》:"發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血。"書中載血余諸方主治,包括口、鼻、齒、皮下、二陰出血,及血淋、崩漏、月經不通、大小便閉結等。施師之用血余炭止血,以小便、大便、**出血為多,良有以也。又,朱丹溪謂本品可"消瘀血,補陰血";張景岳謂本品可"培形體,壯筋骨","益神志,溫氣海"。以血余為君培元贊育,有景岳贊育丹;以血余為臣化瘀通竅,有仲景豬膏發煎。施師用血余治脫發、動脈硬化,或從此出。
荊芥穗
性味:辛,溫。
功用:疏風解表,退熱,透疹,止血。
施師臨證經驗:
1.芥穗炭、白蒺藜:祛風止癢,清熱涼血。用治蕁麻疹、皮膚瘙癢、**癢癥等,酌情配以防風、柴胡、升麻,作引經報使。若加蟬衣,有抗過敏作用。
2.芥穗、蟬衣:退熱透疹,配浮萍、薄荷治猩紅熱、麻疹、風疹初起,疹出后則合涼血解毒藥。此組對藥尚可用治紫癜(過敏性)、皮膚血毒癥,有疏風涼血止癢之效。
3.芥穗、紫草:芥穗入血分,引邪外出;紫草解毒涼血,清熱通利。用治急性風濕熱,結節性紅斑。
4.黑芥穗、豆豉:退熱疏風。用治產褥熱,配澤蘭、桃仁、四物湯;療外感風熱,如流感、白喉初起,發熱,可加連翹、牛蒡子、桑葉等。
5.荊芥、防風:疏風解毒,用治外感表證,無汗或有汗,脈浮者。或合桑葉、菊花,或配羌活、獨活。病輕藥輕,較麻、桂平穩。
6.荊芥、羌活、獨活:祛風止痛,治外感頭痛、三叉神經痛等,合川芎茶調散或柴胡四物湯等。
7.荊芥、升麻:均炒黑用,治尿血、便血、紫癜、子宮出血、月經過多等。是為升陽攝陰,涼血止血。
評按
潔古:"荊芥辛、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時珍:"其功長于祛風邪,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古人用荊芥穗治產后中風、血暈、下痢、鼻衄,施師用治產褥熱。古人用之治九竅出血、口鼻出血、小便尿血、大便下血和崩漏等,施師用治腎結核尿血、過敏性紫癜、潰瘍病黑便、久痢便血、子宮**出血、月經過多,又移治各種癢疹及小兒風疹、麻疹。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荊芥兼治風病、血病,故臨床多用以祛風、涼血、止血、透疹。荊芥穗治急性風濕熱,亦取其治風治血,而有退熱止痛功效者。
蟬衣
性味:辛,甘,寒。
功用:疏風清熱,退熱透疹,熄風止痙。施師臨證經驗:
1.蟬衣、浮萍:退熱透疹,合芥穗、桑葉尤佳。治麻疹、風疹、水痘、白喉、猩紅熱、丹毒初起,發熱,皮膚紅赤或隱疹痘瘡,參入桑菊、銀翹、梔子豉湯方中,或伍涼血解毒藥。
2.蟬衣、薄荷:疏風清熱。合連翹、菊花、桑葉,則清利頭目諸竅尤佳,可用治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花粉病、風熱面癱等病。
3.蟬衣、龍膽草:清肝泄熱祛風。合桑葉、菊花尤佳,治急性結膜炎、急性中耳炎等,加入相應對癥藥物。如目赤腫痛用密蒙花、谷精草,耳痛流膿用蒼耳子、白芷。
4.蟬衣、片姜黃:合大黃、僵蠶即楊栗山升降散,祛風泄熱。施師用治風熱面癱,加瓜蔞、玄明粉、山慈菇、牛蒡子、龍膽草、薄荷等,是仿防風通圣、升降散之意。
6.蟬衣、鳳凰衣:開竅啟音,伍訶子、桔梗、甘草(亮音丸)治音啞、失音、咽痛。
7.蟬衣、磁朱丸:通竅益聰,治耳聾、耳鳴,或加石菖蒲等。
評按
李時珍:蟬衣"其氣清虛,故治一切風熱之證。古人用身,后人用蛻。大抵其治臟腑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各從其類也。"本品上行輕揚,走頭面皮毛,透疹,退熱,疏表,利咽,啟音,通利耳、目、鼻、咽。其治面癱、頭痛,常配僵蠶、地龍(見僵蠶);治各種麻疹、風疹、瘙癢又與荊芥同用(見荊芥)。
僵蠶
性味:微辛,微溫(潔古)。咸,辛,平(時珍)。功用:治風化痰,散結消腫,通絡行經。
施師臨床經驗:
1.僵蠶、地龍:熄風解痙,通絡止痛,有舒展神經之功。用治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癱、中風、高血壓頭痛、一氧化碳中毒癥、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炎、癲癇,且可用治肌肉風濕、風濕痹證等疾病。若痙厥高熱合。全蝎、蜈蚣效佳,面癱可加蟬衣、全蝎,三叉神經病加羌獨活、荊芥、防風、白芷、細辛,中風、高血壓病宜合平肝潛陽、清腦安神劑用。
2.僵蠶、牛蒡子:利咽開音,消腫散結。治風熱所致之急性咽炎,局部腫痛,聲音低啞。若用治急性腮腺炎、扁桃體炎時,則合加減普濟消毒飲。
3.僵蠶、荊芥:祛風清熱。治外感風熱表證,蕁麻疹,皮膚瘙癢,婦女赤白帶下,陰癢。亦可用治婦女子宮出血,芥穗炒黑用,醋、水煎藥。
4.僵蠶、白蒺藜:平肝熄風,祛風通絡。可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風火上炎之頭痛、三叉神經痛。內傷頭痛諸證用之參伍,合辨證主方則效。又有人用治婦女面部色素沉著癥,可合四物湯等。此組對藥還可用于各種皮膚瘙癢、蕁麻疹,有祛風止癢作用。
評按:
潔古:"僵蠶性微溫,味微辛,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其性以上行為主,故單用可治痄腮、喉痹、乳蛾,有疏風利咽之功。蟬衣、僵蠶祛風退熱,方如升降散,可治風癢、面癱、發熱。地龍性味咸寒,"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李時珍)。主治肢體癱瘓、疼痛、麻痹,善治痿、痹、中風。兩藥配對,上行下降,寒溫相須,熄風定痙,祛風通絡,主治尤其廣泛。施師謂:"僵蠶、地龍參合,有舒展神經作用。"故用于各種神經系統疾患。除兩藥配對之外,施師用僵蠶還分別與蒺藜、荊芥、白芷、蟬衣配對,可見其疏風、解熱性能,與頭面諸竅及皮表癥狀有關。而地龍又與蘄蛇相配,治類風濕、風濕性關節炎;與全蝎相配,治肢體癱瘓(小兒麻痹癥)、抽搐(一氧化碳中毒癥),可見其通絡定痙尤勝,與四肢癥狀有關。又,蟬衣、地龍、僵蠶三昧相配合,施師用治偏頭痛癥內服,再用全蝎、皂角子研末外用,為善用蟲類藥搜風剔絡之例(見本書"頭痛"部分)。
石菖蒲
性味:辛,溫。
功用:辛香通竅,化痰解郁,安神通脈。施師臨證經驗:
1.石菖蒲、茺蔚子:活血化瘀,通竅醒神。治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昏迷、痙厥、神志失常,神昏合安宮牛黃丸,痙厥加全蝎、地龍,失語加生蒲黃,強心復脈用西洋參、黃芪、遠志等。亦可用治癲癇等病。
2.石菖蒲、廣郁金:芳香通竅,化痰解郁,安腦通脈。用治癲癇,配僵蠶、地龍、天麻、鉤藤;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之神識昏迷,可配羚羊角、鉤藤、龍膽草、連翹。還可與丹參飲、溫膽湯等同用于痰瘀互結之冠心病。
3.石菖蒲、焦遠志、茯神:開竅啟閉,益腦安神。用治失眠、健忘、恍惚不安;中風神志不清,舌強語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如癡呆狀;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常與溫膽湯合用,并加龍骨、牡蠣、棗仁等。
4.石菖蒲、生蒲黃:通竅啟閉,用治神經官能癥,神志不清,目呆語遲,亦可治中風舌強失語等。生蒲黃為施師治失語之專藥。
5.鮮菖蒲、佩蘭葉:芳香化濁,啟脾開胃。用治濕阻中焦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惡心,食欲不振,口粘,苔膩,可加厚樸花、砂蔻仁、玫瑰花、代代花等同用。
6.石菖蒲、益智仁:分清化濁,通利水道。治尿頻尿急、小便不利。用于泌尿系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合萆薜、烏藥即革薜分清飲。
7.石菖蒲、蒼耳子:通竅化膿。合辛夷、白芷治慢性副鼻竇炎,合蟬衣、龍膽草治急性中耳炎。
評按
石菖蒲"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者聲"(甄權),其治心竅、舌竅、鼻竅、耳竅、前陰之功能不利,配伍各有不同。石菖蒲、遠志、茯神三味治心悸怔忡,出自《證治準繩》琥珀養心丹;治神志恍惚不安,則出孔圣枕中丹。若治痰濕蒙蔽心包,用菖蒲、郁金,即《溫熱經緯》之方藥配伍。
3月17日國醫節,曾經中醫抗爭的日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常用對藥(下),一起來學學吧~
施今墨對藥歌訣
當歸飲子治蕁麻疹
加味喉科六味湯方 荊芥10g,防風10g,桔梗10g,甘草6g,薄荷10g,僵蠶10g,蟬衣10g,紫蘇葉10g,木蝴蝶10g
劃痕癥組成:生地、紫草、當歸、荊芥、防風、白蒺藜、桃仁、知母、生
治療“脂溢性脫發”的經驗方 —— 潤絡熄風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
大竹县
|
邮箱
|
崇左市
|
商河县
|
巫山县
|
苍南县
|
家居
|
新泰市
|
福海县
|
南溪县
|
工布江达县
|
兰溪市
|
佛山市
|
余姚市
|
灵山县
|
大埔区
|
忻州市
|
凌海市
|
张家界市
|
英吉沙县
|
宁国市
|
五莲县
|
京山县
|
湘潭市
|
奉节县
|
耒阳市
|
金门县
|
安丘市
|
郧西县
|
台山市
|
洛宁县
|
政和县
|
故城县
|
台中市
|
宝鸡市
|
清远市
|
响水县
|
阜平县
|
娱乐
|
达日县
|